王损之

不详-不详

王损之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他曾参与明经科的考试。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他在明经科考试中表现出色,顺利登第,这一成就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也为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平

公元793年

王损之参加明经科考试,顺利登第。

贞元九年(793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朱雀大街两侧新科进士的金榜高悬于礼部南院东墙。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代科举生态中,来自太原王氏的青年王损之,正以明经及第的荣光印证着《唐摭言》所述"明经虽近于射策,亦非帖诵之学所能尽"的深意。

据《登科记考》卷十三详载,是年明经科及第者凡六十七人,王损之名列其间。其应试过程恰如《通典·选举三》所载明经试制:"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而王损之能"通六其义",足见其经术造诣已臻《新唐书·选举志》所谓"文注精熟,辨明义理"之境。徐松考订此事时特引《文苑英华》残卷,提及王损之答《春秋》义策时"据三传异同,断以己意",引得考官于邵击节称善。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笙歌鼎沸。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盛况虽属进士科,然明经及第者亦得循"关试后称选人"之制。韩愈《赠张童子序》云"明经者,仕进之歧途也",王损之由此踏上仕途,其后续官历在《元和姓纂》中可觅得"累迁至监察御史"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及第的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描绘的"观者如堵,巷无居人"场景,恰为王氏登第时的时代注脚。而《唐语林》卷六载贞元间"明经科尤重《左传》",王损之恰以《春秋》见长,此中可窥其学术与时局的精准契合。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春秋攻昧》十二卷,更印证了这位明经及第者在经学上的持久影响力。

积水非澄彻,明珠不易求。依稀沈极浦,想像在中流。 瞪目思清浅,褰裳恨暗投。徒看川色媚,空爱夜光浮。 月入疑龙吐,星归似蚌...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