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曲创作背景
暮春的咸阳原上,残阳为秦楼遗址镀上一层金晖,李太白驻足凤台荒阶,听风过处似有箫声呜咽。这位以诗笔撼动盛唐的谪仙人,此刻正凝视着台畔萋萋芳草,任衣袖沾满古史尘埃——萧史弄玉乘凤而去的传说,在他胸中激荡成这首泣珠遗玉的《凤台曲。
据《列仙传》记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笙,萧史精于箫艺,二人于凤台琴瑟和鸣,终乘紫凤比翼登仙。太白以"逶迤"状凤台之巍峨,实则是将时空折叠的妙笔:当年朱甍碧瓦的宫观,在千年风烟中早已化作蜿蜒土垄,唯有嬴女(秦嬴姓,故称弄玉为嬴女)的笙管余韵,仍在历史裂隙中参差回荡。
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放还的诗人恰似那"一旦彩云至"的谪仙,自身去国离京的遭际与弄玉"身去无还期"的传说产生微妙共振。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曲属《乐府杂曲》,而太白在传统题旨中注入新的生命震颤——"一吹一落泪"的何止是学曲世人,更是那个在政治理想幻灭后,仍痴痴仰望仙踪的诗魂。
唐汝询《唐诗解》评此诗"慕仙而托之闺情",殊不知太白笔下玉姿缥缈的弄玉,早已成为盛唐文人精神图腾的隐喻。当安史之乱的阴云尚未席卷长安时,这座见证过周秦兴废的凤台上,李白的诗笔正为整个时代奏响一曲预知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