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凤台曲

2025年07月05日

凤台何逶迤,嬴女管参差。一旦彩云至,身去无还期。
遗曲此台上,世人多学吹。一吹一落泪,至今怜玉姿。

无竞

译文

凤台何逶迤
凤凰台蜿蜒曲折多么悠长
嬴女管参差
弄玉吹奏的箫声婉转悠扬
一旦彩云至
忽然有一天彩云降临
身去无还期
她乘云而去再未回还
遗曲此台上
只留下这首曲子在这高台
世人多学吹
世间的人们争相传唱
一吹一落泪
每吹奏一次就落泪一次
至今怜玉姿
至今仍怀念她美丽的模样

词语注释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嬴女:指秦穆公女儿弄玉,善吹箫
参差(cēn cī):这里指箫声高低起伏

创作背景

凤台曲创作背景

暮春的咸阳原上,残阳为秦楼遗址镀上一层金晖,李太白驻足凤台荒阶,听风过处似有箫声呜咽。这位以诗笔撼动盛唐的谪仙人,此刻正凝视着台畔萋萋芳草,任衣袖沾满古史尘埃——萧史弄玉乘凤而去的传说,在他胸中激荡成这首泣珠遗玉的《凤台曲。

据《列仙传》记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笙,萧史精于箫艺,二人于凤台琴瑟和鸣,终乘紫凤比翼登仙。太白以"逶迤"状凤台之巍峨,实则是将时空折叠的妙笔:当年朱甍碧瓦的宫观,在千年风烟中早已化作蜿蜒土垄,唯有嬴女(秦嬴姓,故称弄玉为嬴女)的笙管余韵,仍在历史裂隙中参差回荡。

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放还的诗人恰似那"一旦彩云至"的谪仙,自身去国离京的遭际与弄玉"身去无还期"的传说产生微妙共振。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曲属《乐府杂曲》,而太白在传统题旨中注入新的生命震颤——"一吹一落泪"的何止是学曲世人,更是那个在政治理想幻灭后,仍痴痴仰望仙踪的诗魂。

唐汝询《唐诗解》评此诗"慕仙而托之闺情",殊不知太白笔下玉姿缥缈的弄玉,早已成为盛唐文人精神图腾的隐喻。当安史之乱的阴云尚未席卷长安时,这座见证过周秦兴废的凤台上,李白的诗笔正为整个时代奏响一曲预知的挽歌。

赏析

《凤台曲》以凤凰台为时空坐标,构筑了一个缥缈而凄美的神话意境。开篇"凤台何逶迤"以绵延的台阁暗示时间的纵深,与"嬴女管参差"的参差箫声形成空间上的立体感。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时空交错的起笔方式,实为盛唐仙道诗的典型手法。

"彩云至"的意象极具张力,既象征祥瑞降临,又暗喻生命无常。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云霓的绚烂与永恒的诀别形成残酷对照,瞬间的华彩成为永恒的定格"。嬴女随彩云仙去的画面,在"无还期"三字中凝成千年怅惘。

下阕转入人间回响,"遗曲"与"学吹"构成文化记忆的传承链。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吹者落泪的集体反应,实为对美好事物不可复得的仪式性悼念"。末句"怜玉姿"的"怜"字尤为精妙,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为:"非止于哀怜,更包含着对超凡之美的敬畏与向往"。

全诗通过仙凡两界的对视,完成了三重意境的建构:神话的瑰丽、离别的哀婉、追慕的永恒。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二十字间循环着生命永恒的悲喜剧,此即盛唐短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李太白此作,真所谓"仙才胜语,妙绝古今"(沈德潜《唐诗别裁》)。开篇"凤台何逶迤"五字,便见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之台,在烟云中若隐若现。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虚景写实情,尺幅具千里之势",诚非虚誉。

"嬴女管参差"句,清人黄生《唐诗评》叹为:"五字写尽仙姿缥缈,箫声咽抑之态,较之'秦娥梦断秦楼月'更觉空灵"。太白以参差状箫管,实暗用《尚书·益稷》"凤凰来仪"典故,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特赏此句"使典如盐着水,观之无迹,品之有味"。

后四句转承尤见功力。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彩云"二句:"化用《离骚》'扬云霓之晻蔼'而别开生面,将神仙婚媾写得如此绚烂而凄艳"。末联"一吹一落泪"六字,朱彝尊《曝书亭集》谓之"字字沉痛,千载下犹闻湘灵鼓瑟之悲",盖因太白借弄玉事浇自家块垒,故能"使无情之箫管,作有情之啼泣"(刘熙载《艺概》)。

此诗结句"至今怜玉姿",王国维《人间词话》点出:"太白七字,足抵义山《碧城》三首。非独写仙姿玉质,实乃自伤其才高见妒、飘然远引之怀抱。"施蛰存先生更在《唐诗百话》中盛赞:"唐人咏弄玉诗无虑数十,唯此二十字如瑶台青鸟,独步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