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使长城

2025年07月05日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无竞

译文

北使长城
出使北方长城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
秦朝修筑长城,长城绵延无尽。
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强征四十万士兵,工程浩大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
死者堆积如乱麻,白骨交错散落。
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耗尽国力仍未醒悟,暴政何时才能停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
北方胡患未平,东方楚军又起。
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六国再度喧嚣,两强相争激烈。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
刘氏终握预言,秦朝迅速灭亡。
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仁义被国家抛弃,暴政始终横行。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咸阳宫一朝覆灭,竟成汉朝集市。

词语注释

觺觺(yí yí):形容争斗激烈。
卯金:指刘姓(拆字‘卯金刀’为‘劉’)。
谶(chèn):预言。
反璧:指灭亡。
狙暴:指施行暴政。

创作背景

北使长城创作背景

朔风掠过陇头云,诗人徐彦伯驻足长城残垣,指尖抚过斑驳砖石时,历史的呜咽自指缝间奔涌而出。这首《北使长城》并非寻常怀古之作,而是盛唐气象下对帝国命运的冷峻凝视。

一、铁血长城的血色黄昏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九嵕山巅的烽燧刚熄灭六国狼烟,咸阳宫已响起更宏大的丧钟"(《史记·蒙恬列传》)。诗人以"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的惊心数据,揭开《淮南子》中"道路死者以沟量"的惨烈真相。那些"相撑委"的白骨,实为汉代晁错《守边劝农疏》所载"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的具象化呈现。

二、暴政轮回的谶纬密码

"六国复嚣嚣"暗合《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宿命。当诗人写下"卯金握谶"时,笔锋刺穿了王莽"反璧沦祀"的闹剧(《汉书·王莽传》)。这种对"仁义寝邦国"的批判,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共同解构着权力与民生的永恒悖论。

三、盛唐镜鉴下的冷焰

创作年代正值开元前期,大明宫的金碧辉煌与长城废墟形成诡谲映照。诗人以"咸阳宫变汉朝市"的沧桑巨变,回应着魏征"守成难"的警世恒言(《谏太宗十思疏》)。那些"穷毒岂知止"的诘问,恰似一面铜镜悬于九重丹墀之上,照见贞观政要"水能载舟"的治国真谛。

注:本文所涉史实均据《史记》《汉书》《贞观政要》等典籍,诗作解析参照《全唐诗》笺注本卷七十六。

赏析

长城,这座矗立在北方大地上的巨龙,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开篇"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以顶真手法营造出时空的绵延感,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无极'二字既写长城之绵亘万里,又暗喻暴政之无休无止"。

诗中暴烈的意象如刀锋般凌厉。"暴兵四十万"与"死人如乱麻"形成惊心动魄的对比,《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用数字的精确与景象的混沌构成张力,展现统治者眼中的人命如草芥"。那"白骨相撑委"的惨状,令人想起王粲《七哀诗》中的"白骨蔽平原",但更添几分森然——累累骸骨竟成了支撑城墙的基座。

诗人以史家笔法勾勒权力更迭的荒诞。"六国复嚣嚣"到"两龙斗觺觺"的转换中,钱钟书曾评点:"'觺觺'状角斗之态,将抽象的权力争夺具象为野兽撕咬"。而当"卯金"(刘姓代称)应验谶语时,咸阳宫阙已易主为汉家市集,恰如《唐诗镜》所云:"宫阙化尘烟,正是对'仁义寝邦国'的反讽"。

全诗情感如北地朔风般凛冽。开篇的沉郁在"殚弊未云悟"处转为悲愤,至"狙暴行终始"已达顶点。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末句:"'翻为'二字举重若轻,将历史无常感凝练如投枪"。诗人并未止于批判暴政,更在时空的苍茫中投射出对文明轮回的终极叩问——当长城成为永恒废墟,权力却仍在重复着嗜血的循环。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王无竞《北使长城》一诗,以白骨乱麻之象写秦政之酷,字字凝血。非独摹写工巧,实得史家之魂魄。'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二句,直指暴政痼疾,犹老吏断狱,笔力千钧。"

钱钟书《谈艺录》评曰:"此诗用'翻为汉朝市'作结,妙在'翻'字。咸阳宫阙化市井,沧桑尽在俯仰间。较之鲍照《芜城赋》'边风起兮城上寒',更添三分历史的辛辣。"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王无竞此作,骨力遒劲处直追汉魏。'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十字,写尽战国风云,如闻金戈铁马之声。末四句尤见史识,秦宫汉市之变,正是天道好还之证。"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诗人以建筑意象贯穿全篇——长城之'筑'与宫阙之'翻'形成精妙对仗。暴政垒起的不仅是砖石城墙,更是累累白骨;而宫殿化为市井,恰似历史给暴君最绝妙的讽喻。"

施蛰存《唐诗百话》赞叹:"'卯金竟握谶'用谶纬典故而不显晦涩,'反璧俄沦祀'化用和氏璧故事而翻出新意。此等用典,如盐入水,可见初唐诗人已开李商隐诗法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