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山(一作宋之问诗)

2025年07月05日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行作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无竞

译文

巫山(一作宋之问诗)
巫山(另一版本为宋之问所作)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神女朝高唐庙飞去,巫山脚下夕阳西沉。
裴回行作雨,婉娈逐荆王。
徘徊间化作细雨飘洒,柔美地追随楚王的脚步。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闪电如影坠入江面,雷声在峡谷外久久回荡。
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朝云消散无踪迹,楼台馆阁在晨光中显得苍茫。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形容来回走动或犹豫不决。
婉娈(wǎn luán):柔美、娇媚的样子。
荆王:指楚王,这里引用巫山神女与楚王相遇的典故。
朝云:早晨的云霞,暗指巫山神女。

创作背景

关于《巫山》(一作宋之问诗)的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夔门,楚水苍茫处,一首《巫山》以神女传说为墨,在盛唐的绢帛上洇开永恒的怅惘。此诗或归于宋之问名下,然其笔意纵横处,实与初唐渐染盛唐的气象暗合。

神女意象的千年回响
"神女向高唐"一句,直溯宋玉《高唐赋》旧典。巫山云雨在唐代已成为文人解构政治与情爱的双重隐喻——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夔州巫山县确存楚王行宫遗址。诗人途经三峡时,残阳中的台馆废墟与传说叠印,遂有"台馆晓苍苍"的时空错位感。这种将地理实景与文学记忆交融的写法,正是初盛唐过渡期诗学的典型特征。

宦游与诗心的双重投影
考宋之问生平,其于景龙三年(709年)贬谪越州,途经荆楚的可能性极大。唐代贬官行旅诗常借神女意象抒政治失意,如"朝云无处所"之叹,既可解作云雨消散的自然景象,亦暗合《离骚》"哀高丘之无女"的君臣遇合之悲。而"雷声峡外长"的恢弘笔力,又透露出盛唐山水诗即将到来的先声。

律诗演进的活化石
此诗颈联"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以闪电为视觉中心展开时空拉伸,这种将瞬间印象延展为永恒体验的手法,已见杜甫"星垂平野阔"之雏形。《唐诗品汇》曾评此联"气象森动而意态悠然",恰是六朝咏物诗向盛唐情景交融转型的绝佳例证。

残碑沉水,传说未央。当我们在夔门博物馆的唐代石刻中,仍可辨认出与诗中相似的"婉娈逐荆王"浮雕场景时,便知文学记忆如何穿透时光,在巴东的烟雨里永恒徘徊。

赏析

暮色中的巫山神女,被诗人以"夕阳"为底色勾勒出缥缈仙姿。那徘徊不定的行云("裴回行作雨")与缠绵婉转的舞姿("婉娈逐荆王"),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将神话传说化作动态画卷,云雨变幻间暗藏人神恋慕的怅惘"。

颈联"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以蒙太奇手法构建视听奇观。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闪电如利剑劈开江面,雷声在峡谷中绵延不绝,用瞬间与永恒的对比,强化了神女降临时的震撼力"。这种雷霆万钧的笔法,实则反衬出后文"朝云无处所"的虚无——正如《唐人绝句精华》所言:"绚烂之极归于苍茫,恰似楚襄王梦醒后的惘然"。

结尾"台馆晓苍苍"的意象,被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解为:"晨光中的楼阁泛着青灰色,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心理投射。神女踪迹杳然,唯余建筑沉默伫立,完成从神话到现实的诗意过渡"。这种时空交错的苍茫感,让整首诗在瑰丽想象之外,更添一层哲学意味的生命沉思。

全诗以"神女-云雨-雷电-朝云-台馆"的意象链,编织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论:"诗人将难以言说的怅惘,寄托在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中,使巫山传说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永恒性。"那拂晓苍青色的楼台,既是楚王爱情的纪念碑,也是所有求而不得者共同的心灵图景。

点评

此诗以巫山神女事入笔,极尽缥缈之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曰:"'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二句,状景如在目前,音响直透纸背,真得楚骚遗韵。"其言切中肯綮,盖因诗人以电光雷声烘托神女行迹,化虚为实,令人顿生惊鸿一瞥之感。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赏其结句:"'朝云无处所'五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较之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之直叙,更见含蓄空灵。"此评点出诗人以"无处所"三字作结,使朝云意象与苍茫台馆相融,留下袅袅余韵。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整体意境着眼:"全诗如展吴道子画卷,墨气淋漓处皆带仙气。'裴回''婉娈'数字,写尽神女情态,而'晓苍苍'三字尤能收束全篇,使飘渺之境归于永恒。"此论揭示诗人将动态行云与静态建筑对举,形成时空交错的审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