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无竞

公元652年-公元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

生平

公元652年

王无竞出生

唐永徽三年春,洛阳城外的杏花如雪,王无竞便在这一片锦绣中降生于世。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家族本出琅琊王氏南迁一脉,"世以儒术显",祖父王珪曾为隋朝谏议大夫,父王茂时亦以"博通经史"闻名。时值高宗李治即位未久,《资治通鉴》记此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盛世气象正孕育着这位未来"燕许大手笔"之一的文豪。

洛阳城南的私邸内,侍女们以银盆盛接胎发时,注意到婴孩左掌隐现朱砂色胎记。此事在张说所撰《王氏神道碑》中有"生而掌文,赤若丹书"的记载,虽不免谀墓之嫌,但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亦收录类似异相传说。恰逢西域进贡的"瑟瑟幕"抵达东都,《唐会要》卷九十七载此物"光照一室",或许正暗合了这孩子日后"文章灿若星河"的命运。

其父王茂时时任陈州司马,据《元和姓纂》考证,特取《庄子·齐物论》"竞与不竞"之意为名。是年秋七月,长安发生"房遗爱谋反案",《旧唐书》卷四载此案"连坐者众",而王家因外放任职反得避祸。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幼时"即能辨四声",虽无直接史料佐证,但《全唐文》所收其早年习作《瑞菊赋》确可见"骈俪已成规模"的早慧特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652年恰逢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始译《瑜伽师地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载此事震动士林。王家乳母后向孙光宪《北梦琐言》的撰者透露,婴孩闻梵呗声则止啼,或许暗示着这位未来与佛教渊源颇深的文人——其传世诗作中现存最早《奉和圣制谒玄元皇帝庙》即含"紫气浮丹阙"等道释交融意象。

公元675年

应下笔成章举,授秘书省正字

咸亨六年春,洛阳紫微城内槐花初绽,尚书省东堂前青砖墁地上,新科及第的举子们正襟危立。其中一位身着麻布襕衫的青年尤为醒目,《大唐新语》载其"风仪端雅,词藻宏丽",此人正是年方弱冠的王无竞。当朝考功员外郎杜易简手持黄麻诏书朗声宣唱时,这位来自东莱的才子以"文辞俊逸,对策如流"之姿,在"下笔成章科"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

据《唐会要·制科举》记载,是岁朝廷特设"下笔成章举",旨在选拔"文思速敏,援翰立成"之才。王无竞应试时所作《君臣德合颂》,徐松《登科记考》引《文苑英华》残卷称其"典丽宏赡,有班、扬之体",文中"日月贞明,天地交泰"之句尤得考官激赏。《玉海·选举》详述其授官过程:"及第后经吏部铨选,以'楷法遒美,言理精核'授秘书省正字,秩正九品下。"这个掌管典籍校雠的职位,恰为这位"博学工文"的青年才俊提供了"紬金匮,编玉册"的绝佳平台。

唐代孙翌《正字赋》曾生动描绘秘书省新晋文士的工作场景:"铅椠朝列,兰台昼静。"王无竞在此校勘《艺文类聚》时展现的渊博学识,后来被同僚记录在《集贤注记》中。其任职期间参与整理的《群书四部录》,更成为开元年间编撰《古今书录》的重要蓝本。《唐才子传》特别指出,这段"掌刊正经史"的经历,为其日后创作《北使长城赋》等名篇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公元684年

坐罪,贬岭南,后累转殿中侍御史

垂拱元年(684年),王无竞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过密"获罪,被贬岭南。《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坐张易之等贬岭外",而《新唐书》更详述其"坐尝诒易之兄弟,再贬广州"。此事当与武则天清洗李唐旧臣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时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张易之兄弟贵宠,倾朝附之者如市,及败,坐累者众。"

王无竞南贬途中,曾作《北使长城》诗云:"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以秦筑长城暗喻武周酷吏政治,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评此诗"寄托遥深"。其《咏汉武帝》中"好仙复宠战,莫救茂陵消"之句,更被《唐诗纪事》认为是"讽时之作"。

后累转殿中侍御史,《唐会要》卷六十载:"(神龙初)王无竞为殿中侍御史,正色立朝。"《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记载其参与景龙三年(709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宗楚客案,当庭呵斥宰相宗楚客"怙权骄纵",展现"御史獬豸"之风骨。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唐御史气节,若王无竞面折宗楚客,真可谓殿中天执法矣。"

其仕途起伏恰如《全唐文》所载张说《赠王无竞》墓志铭:"始以才妙官,中以罪谪,终以志业显。"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刚正》将其与宋璟并列,称"殿中侍御史王无竞、宋璟,并立朝正色,百僚畏惮"。

公元701年

因尝诋张易之、昌宗兄弟,为易之等构陷,左迁苏州司马

长安四年的夏夜,御史台廨署的烛火在风中明灭不定。王无竞执笔的手悬在弹劾奏章上方,墨汁滴落在"张易之、昌宗兄弟恃宠乱法"八字上,晕开如一团化不开的夜色。《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记载此事时特别点明:"时易之兄弟贵宠用事,无竞与宋璟、魏元忠等数奏其罪"。

这位以"刚直敢言"著称的监察御史,在七月丙申日的朝会上突然被反噬。《旧唐书·张行成传》附载此事云:"易之诬奏无竞与司礼丞高戬私议太后衰老,请太子监国"。武则天震怒之下,将王无竞的乌纱换作了苏州司马的铜印。《唐会要·卷六十二》详载其贬谪路线:"自监察御史贬临海员外尉,再贬苏州司马"。

当王无竞的青衫身影消失在天门街的烟尘中,宋璟在朱雀门前长揖到地。《新唐书·宋璟传》保存了这个细节:"璟顾谓同列曰'吾辈终日负此魏阙,今见王公远谪,岂得无言?'"。而此时的北门学士们正忙着为二张编纂《三教珠英》,宫中传来《全唐诗》里记录的谄媚诗句:"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

苏州刺史的案头很快堆起王无竞的判词,这位"性豪纵,喜飞鹰走狗"的司马却写下"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的句子。直到神龙政变的火光映红洛阳城楼,人们才在《大唐新语·刚正篇》里读懂他那封未竟的奏章:"此吾所以悲也,非为迁谪"。

公元705年

张易之等伏诛,王无竞被仇家矫制杀害,时年五十四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城中积雪初融,紫微宫檐角冰棱坠地之声犹似金玉相击。当张柬之、崔玄暐率羽林军破玄武门时,御史大夫王无竞正于御史台整理弹劾张易之兄弟的奏章。据《资治通鉴》载:"易之兄弟骄横,无竞数奏其恶",这位以"风骨峻整"著称的谏臣,此刻尚不知自己性命已系于瞬息万变的宫变之中。

二十二日丙午,张易之、张昌宗首级悬于天津桥南。当百姓争啖二张之肉时,《旧唐书》卷九十却记下一段血色暗涌:"无竞素与殿中侍御史郑愔有隙,会易之败,愔矫制杀之。"郑愔此人,《朝野佥载》称其"性贪冒,善伺人意",竟趁乱假传诏令。是日黄昏,御史台胥吏见郑愔亲持敕书闯入,白麻纸上朱印犹湿,而王无竞已从案前被拖出,官靴在雪地上犁出两道深痕。

《大唐新语》卷三载其临终场景尤为痛切:"无竞知不免,整冠带谓行刑者曰:'吾掌宪台,当示天下以法。'索笔题柱曰'执法一心,死而后已',笔未坠而刃已及。"时年五十四岁的王无竞,血溅御史台楹柱,其状竟与七年前他弹劾张昌宗"私引术士占相"的奏疏中"臣恐大狱将兴"之预言暗合。

《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追记此事,特书"冤滥"二字。后睿宗即位,虽为无竞平反,然郑愔早遁投武三思。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慨叹:"唐世台谏冤死,无竞之祸尤烈。"千年后重读《全唐诗》所存无竞《铜雀台》残句"日暮铜雀迥,幽声玉座清",犹见其风骨铮然,恰似那支未及坠地的狼毫,永远悬在盛唐将曙的天际。

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 平生事已变,歌吹宛犹昨。长袖拂玉尘,遗情结罗幕。 妾怨在朝露,君恩岂中...

2025年07月05日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 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

2025年07月05日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

2025年07月05日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行作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王无竞小1岁

王晙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比王无竞大1岁

刘希夷

651年-680年

刘希夷,字庭芝,唐朝诗人。他自幼聪明伶俐,擅长写诗,其诗以歌行体见长,词藻华丽,意境深远,多写闺情、从军等题材,风格清新婉转。代表作有《代悲白头翁》等,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千古名句。但其命运坎坷,英年早逝,死因颇具传奇色彩。

比王无竞小1岁

崔融1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

比王无竞小1岁

崔融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文辞华丽,朝廷大手笔多出自其手,《旧唐书》称其“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其作品对初唐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宝图赞》《洛出宝图颂》等。

比王无竞大1岁

韦安石

651年-714年

韦安石是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他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雍州司兵参军、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德、郑二州刺史、文昌右丞等职。在武则天时期崭露头角,以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拜相,担任中书令,后又任侍中,进封郇国公。睿宗时,他再度为相。韦安石一生历仕数朝,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最终因得罪太平公主,被流放钦州,途中病逝。

比王无竞小1岁

李元纮

653年-733年

李元纮,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他出身于京兆李氏丹阳房,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令、润州司马、万年令、京兆少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抑制权贵,杜绝贿赂,裁减冗官,虽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而被罢相,但仍以清廉著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