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宋之问下山歌

2025年07月05日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
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

无竞

译文

日云暮兮下嵩山
夕阳西下,我漫步走下嵩山
路连绵兮树石间
山路蜿蜒,穿行在树林与岩石之间
出谷口兮见明月
走出山谷,抬头望见一轮明月
心裴回兮不能还
心中徘徊不舍,迟迟不愿归去

词语注释

嵩山(sōng shān):五岳之一的中岳,位于河南省
裴回(péi huí):同“徘徊”,形容犹豫不决、流连忘返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与《下山歌》的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宋之问独行于嵩山蜿蜒的山径上,青石嶙峋处偶然驻足,一首《下山歌》便自肺腑间流淌而出。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凝练着盛唐前夜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象——既有六朝乐府的清丽余韵,又暗涌着即将喷薄而出的盛唐之音。

嵩山晚照里的宦海沉浮
据《旧唐书》载,宋之问于高宗仪凤年间(676-679)任洛州参军时,常往来于嵩山少林。此时诗人尚未卷入后来神龙政变的漩涡,但诗中"心裴回兮不能还"的踟蹰,已隐约透露出对仕途的忧思。嵩山作为五岳之中,既是隐士栖居之地,又毗邻东都洛阳的政治中心,这种地理上的双重性恰似诗人矛盾心境的投射。

楚辞余响与近体新声
"兮"字的运用显见楚辞遗风,然"出谷口兮见明月"的句式已褪去屈子式的激越,转为唐人特有的澄明。宋之问作为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在此短章中展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美学:连绵的山路与错落的树石构成工稳的对仗框架,而"不能还"三字又打破平衡,留下意味深长的留白。

明月意象的双重隐喻
《唐诗纪事》载宋之问"尤善五言,其时无能出其右者"。此诗末句的明月,既是实写嵩山夜景,又暗合南朝《子夜四时歌》的传统。当皎月突然跃出谷口,照见的不仅是山林幽径,更照亮了诗人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灵魂——这种瞬间的顿悟,后来在王维"明月来相照"中得到了更空灵的表达。

残阳将尽时的下山之路,终成为盛唐诗歌攀登巅峰的起点。宋之问或许不曾料到,他笔下这片暮色中的嵩山,会成为中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型的重要路标。

赏析

山间的暮色在诗人笔下化作流动的墨色,"日云暮兮下嵩山"以简净笔触勾勒出时空的纵深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将黄昏的氤氲与山势的巍峨熔铸为具有雕塑感的画面","连绵"二字既写山路蜿蜒,又暗喻人生行旅的曲折,树石交错的意象构建出充满禅意的空间层次。

当"出谷口兮见明月"的转折出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指出这是"典型的盛唐气象投射"——明月意象突然照亮幽暗,形成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顿悟。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这种手法:"由晦暗突入光明的戏剧性转换,实为六朝至唐诗风嬗变的精微标本。"月光在此既是自然物象,更是精神觉醒的象征。

"心裴回兮不能还"的结句被《中国诗歌美学史》称为"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的完美合鸣"。台湾学者黄永武解析道:"'裴回'的迟疑不是软弱,而是在天人交感中产生的哲学沉思,这种欲返难返的矛盾,恰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情感张力在虚实相生中达到极致,使短短四句承载起永恒的生命叩问。

点评

宋之问《下山歌》以简澹之笔绘就宦游者的黄昏独白,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日云暮"与"明月"的时空流转间,游子"裴回不能还"的怅惘已浸透纸背。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五言绝句贵在含蓄,此作以物象代情思,得《楚辞·九歌》遗韵。"诗中"树石间""谷口"等意象的层叠递进,恰似宗白华所言"艺术意境的层深",在有限字句中构建出"山月与人同寂寥"的无限苍茫。

钱钟书《谈艺录》曾论及唐诗空间处理:"唐人小诗最善以地理位移喻心理变迁。"此诗从嵩山日暮到谷口月出,看似平铺的归途实为跌宕的心路,末句"不能还"三字,叶嘉莹谓之"将宦游人的精神困顿,化作千年不散的月光,永远悬在唐诗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