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昌龄

译文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采莲曲》三首(乐府相和歌辞)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吴地佳人、越国美女、楚宫妃嫔,争相划动莲舟嬉戏,水花溅湿了罗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来时渡口的鲜花夹道相迎,采莲归去时江畔明月相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与罗裙仿佛用同一碧绸剪裁,粉荷映着少女的脸庞向两侧绽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她们隐入田田荷叶再难寻觅,直到歌声响起才知有人划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越国少女用桂木打造小舟,又取桂枝做成船桨。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湖面烟波浩渺,清澈的江水刚可涉足。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记得只采撷盛开的荷花,莫要摘取青翠的荷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归家后要问一问郎君:是花娇艳,还是妾更动人?

词语注释

吴姬(wú jī):吴地的美女
越艳(yuè yàn):越国的佳人
浦口(pǔ kǒu):河流入湖的渡口
芙蓉(fú róng):荷花的别称
渺漫(miǎo màn):水面辽阔的样子
楫(jí):船桨
妾(qiè):古代女子谦称

创作背景

采莲曲三首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中的江南采莲图景

此组诗当为王昌龄任江宁丞时(约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所作,正值盛唐文化最为绚烂的时期。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畔,仍延续着自《汉乐府·江南》以来的采莲传统。诗人以宫廷乐府旧题"相和歌辞"为载体,将吴越楚地的民俗风情凝练成永恒的诗行。

三重艺术镜像的建构

第一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以历史纵深勾勒采莲女的华美群像。吴越楚三国丽人共戏莲舟的想象,暗合南朝梁元帝《采莲赋》中"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的典故。湿衣迎花、踏月而归的描写,实为对六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意境的唐风重构。

色彩美学的巅峰呈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堪称古典诗歌色彩运用的典范。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构思,既源自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的灵感,又融入了唐代宫廷"郁金裙"的时尚元素。罗裙与芙蓉的互文,恰似张萱《捣练图》中流淌的丹青韵律。

南朝乐府的唐音转化

末首"越女作桂舟"明显化用《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将归问夫婿"的细节,这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满眼风流满眼春"的市井情趣相呼应,标志着乐府诗从宫廷雅乐向民间情歌的嬗变。

月下采莲的文化密码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月送归"意象,实为对古吴国"夜棹歌"传统的诗意承续。陆龟蒙《吴中书事》记载"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正是这种水乡夜作习俗的遗存。诗人以月光为丝线,串起了采莲女的罗裙、歌声与爱情。

赏析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以江南采莲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与情感流动,展现了唐代宫廷乐府诗的典型美学特征。三首组诗层层递进,将劳动场景诗化为超越时空的唯美画卷。

第一首以动态意象构建视觉盛宴
"吴姬越艳楚王妃"的并置,暗含《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学者袁行霈指出这种写法"将采莲女提升至神话意象高度"(《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花迎入"与"月送归"形成昼夜闭环,王国维评其"无我之境"——自然与人物浑然一体(《人间词话》)。水湿罗衣的细节,恰如李清照"薄汗轻衣透"的 precursor,暗示劳动中的微妙情态。

第二首开创人花互喻的经典范式
"荷叶罗裙一色裁"被沈德潜誉为"神来之笔"(《唐诗别裁》),其色彩通感技法可比王维"青霭入看无"。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推崇"乱入池中"句:"视觉消失后以听觉重构空间,这种蒙太奇手法比西方印象派早千年。"芙蓉映脸的意象,在宋代演化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变奏。

第三首展现民间情愫的雅化表达
"桂舟"意象源自《湘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是"对楚辞的创造性转化"。后四句的对话体颇具乐府民歌特色,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指出"颜色何如妾"之问,实为南朝子夜吴歌的雅致变体,将劳动女性的自信与娇嗔拿捏得恰到好处。

组诗的情感演进耐人寻味:从集体劳作的欢愉(首章),到人景交融的忘我(次章),最终归于私密的情感交流(末章)。台湾学者柯庆明称之为"唐代劳动诗歌的情感三级跳",这种递进结构在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可见回响。全篇用"水"意象串联,湿衣、清江、渺漫的湖水共同构成流动的情感载体,恰如叶嘉莹所言"水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永远承载着生命与时间的双重隐喻"。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第一首
    "『花迎』『月送』四字,写尽采莲人风流婉转之态。水湿罗衣而不觉,正见其忘情处,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2.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论第二首
    "『荷叶罗裙一色裁』七字,化工之笔。芙蓉人面,忽隐忽现于田田莲叶间,此境非画手所能摹。末句『闻歌始觉』,尤得《国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缥缈之神。"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总评三首
    "三首皆以莲舟为经纬,而吴姬越女穿插其中。第一首『月送归』有江上青峰之韵;第二首『看不见』三字,写尽少女天真;至第三首『问夫婿』一语,直从《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化出,而旖旎过之。"

  4.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专赞第二首
    "『乱入池中』句妙在无理而趣。罗裙芙蓉,本难分辨,偏说『看不见』,忽又『闻歌』惊觉,此等转折,非太白『山花向我笑』不能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