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昌龄

译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
宫中金井旁的梧桐树,秋叶已泛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珠帘未卷起,夜露凝成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熏笼与玉枕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卧听南宫清漏长
独卧聆听南宫更漏声悠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
高殿中秋夜捣衣声回荡
霜深犹忆御衣寒
霜重时仍惦记君王的寒衣
银灯青琐裁缝歇
银灯下停歇了缝制衣裳
还向金城明主看
仍望向金城期盼明君
奉帚平明金殿开
清晨持帚打扫金殿门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暂执团扇独自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如玉容颜不如寒鸦羽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寒鸦尚能带着昭阳殿的阳光
真成薄命久寻思
自叹红颜薄命久思量
梦见君王觉后疑
梦中见君醒后犹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西宫灯火知君王夜宴
分明复道奉恩时
分明又见当年受宠时光
长信宫中秋月明
长信宫里秋月皎洁
昭阳殿下捣衣声
昭阳殿外传来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
白露沾湿堂前细草
红罗帐里不胜情
红罗帐中情思难抑

词语注释

金井:宫中装饰华美的井
珠帘:用珍珠装饰的门帘
熏笼:熏香用的笼子
玉枕:玉石制成的枕头
清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的声音
秋砧(zhēn):秋天捣衣的石板
夜阑:夜深
御衣:皇帝的衣服
青琐:宫门上雕刻的青色连琐纹
奉帚:拿着扫帚,指打扫
团扇:圆形丝质扇子
昭阳:汉宫殿名,指得宠后妃居所
薄命:命运不好
复道:宫中楼阁间的通道
红罗:红色丝织品

创作背景

长信怨:金井梧桐下的深宫绝唱

历史帷幕中的宫怨诗

王昌龄的《长信怨》组诗,如五枚精致的铜镜,映照着汉代长信宫中班婕妤的悲剧人生。据《汉书·外戚传》记载,班氏初受汉成帝专宠,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便遭冷落,遂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这段史实成为唐代宫怨诗最富戏剧性的创作母本,在开元年间被七绝圣手王昌龄淬炼成永恒的艺术结晶。

秋声里的隐喻系统

开篇"金井梧桐秋叶黄"以宫廷器物构建意象网络:鎏金的井栏暗示着囚禁的华美,梧桐落叶象征恩宠的凋零。珠帘不卷的细节,与《西京杂记》记载的昭阳殿"帷帐常昼闭"形成微妙对照,霜华侵帘的夜晚,正是班婕妤《自悼赋》中"华殿尘兮玉阶苔"的视觉转化。

器物书写中的生命状态

"熏笼玉枕无颜色"的描写,暗合汉代宫廷"椒房殿"中以香料熏衣的规制。考古发现的错金博山炉在此转化为情感载体,玉枕失色实乃朱颜凋敝的隐喻。南宫漏声的绵长,对应着《三辅黄图》记载的未央宫铜漏制度,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的绝妙注脚。

昭阳日影的意象密码

"玉颜不及寒鸦色"的惊人对比,源自汉代宫室建筑的日照规律。《长安志》载昭阳殿"日光斜照殿中",而长信宫位于东侧永巷,班婕妤目睹寒鸦背负昭阳殿的日影飞来,这种空间政治学被诗人提炼成最尖锐的命运讽喻。

梦觉之间的心理剧

"火照西宫"的夜宴场景,与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长信宫灯"形成互文。铜灯宫女执炬的造型,恰似永远守望的宫廷怨魂。复道奉恩的梦境闪回,暗用《三辅旧事》中连接未央与长信宫的空中廊道典故,将空间阻隔转化为心理距离。

五首诗如同五重屏风,层层展示着被黄金囚笼异化的生命。王昌龄以史笔为诗心,让汉代宫廷的秋声永远回荡在大唐的诗页间。

赏析

这首宫怨诗以秋夜长信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凄清孤寂的意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金井梧桐'与'珠帘不卷'形成视觉纵深,黄叶与白霜的冷暖色调对比,暗示着生命的凋敝与情感的冰封。"

第二联中"熏笼玉枕"的器物描写尤为精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玉枕失去光泽的细节,既是实写器物蒙尘,更是隐喻容颜憔悴。'南宫清漏'的滴水声被刻意放大,成为深宫寂寞的量尺,每一声都敲打在失宠宫人的心上。"

"玉颜不及寒鸦色"堪称千古警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诗人用反衬法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寒鸦尚能沾染昭阳殿的日影,而幽闭长信宫的佳人却连禽鸟都不如。'日影'在此具有双重象征,既指实际阳光,更喻指帝王恩宠。"

末章的梦境描写展现精妙的心理刻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阐释:"'火照西宫'的实景与'复道奉恩'的虚境交织,形成残酷的今昔对比。'分明'二字尤为痛切,说明往昔承恩的记忆已化为折磨心灵的幻影。"

全诗以"秋月明"与"捣衣声"作结,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在《宫体诗派研究》中指出:"月光与砧声这两个传统意象,在此被赋予新的情感张力——月光照亮的是永恒的孤寂,捣衣声传递的是无法送达的思念。最终在红罗帐里凝结成'不胜情'的千古长叹。"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王少伯'长信'诸篇,婉转悲凉,深宫幽怨,字字从肺腑中流出。'玉颜不及寒鸦色'七字,尤为奇绝,以鸦色之黑衬玉颜之白,复以'日影'点染,愈见孤寂。寻常弃妇之词,到此乃成千古绝唱。"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唐人宫怨诗,至'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二句,已臻化境。不著一'怨'字而怨意渗透纸背,此所谓'不隔'之境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组诗五首如五幅工笔仕女图,'高殿秋砧''银灯青琐'等句,皆以器物之华贵映衬人情之枯槁。末章'白露''红罗'冷暖相激,更觉哀感顽艳,直追《长门赋》余韵。"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王昌龄以时空交错手法构建长信宫意象:秋叶、夜霜、漏声、砧响、月明、捣衣……多重感官意象叠加,使千年后的读者犹能听见那位'奉帚'女子裙裾窸窣的叹息。"

诗眼撷英

  • "暂将团扇共徘徊":班婕妤《团扇诗》典故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夏日纨扇与秋日弃妇形成命运互文。
  • "火照西宫知夜饮":一"知"字写尽隔墙听宴的酸楚,与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异曲同工。
  • "红罗帐里不胜情":以织物之柔软反衬恨意之坚硬,六朝宫体遗韵而气骨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