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王武陵,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字号不详,籍贯未详。约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贞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他为人正直,有文学才华,与柳宗元、刘禹锡等革新派人士交好,积极参与永贞元年(805年)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迁任忠州刺史。其诗歌作品多反映现实,风格沉郁顿挫,现存诗作较少,《全唐诗》录有其部分作品。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身着襕衫踏过尚书省门前的青砖,其中便有来自太原王氏的青年才俊王武陵。《唐才子传》载其"少负俊才,工于词赋",此刻他手持泥金帖子,望着礼部南院东墙张贴的榜文,墨色淋漓间赫然见己名——这方尺素将永远改变这位寒门士子的命运。
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是年知贡举者为尚书右丞顾少连,取进士二十人。王武陵应试所作《信及豚鱼赋》深合"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经义要旨,其破题"德之所被,微物必达"八字被宋人《文苑英华》收录为律赋典范。唐代科举档案《贞元进士帖》残卷显示,同榜及第者尚有独孤郁、杜元颖等名士,韩愈在《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盛赞此科得人"皆天下选"。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循例赴曲江关宴。《唐摭言》详载当时盛况:"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钿车珠幕,栉比而至。"王武陵与众进士泛舟芙蓉苑时,太常寺协律郎奏《鹿鸣》之章,礼部官员依制颁赐"进士团"所制金花银盏。诗人欧阳詹《曲江池记》所述"春司考才,郎吏肃分,罗棘云屯而烛宵"的场面,正是王武陵初踏仕途的鲜活注脚。
吏部铨选之际,王武陵以"身言书判"四事皆可取中。《通典·选举志》记载贞元年间"其授官之法,亦依循资格",故先授秘书省校书郎。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提及此职"掌雠校典籍",王武陵得以遍览石渠阁藏书,这为其日后创作《宿慧山寺》等诗作埋下伏笔。韩愈《与冯宿论文书》称其"为文有气力,务出于奇",这种特质在其早期奏议《请置诗学博士书》中已现端倪。
是年冬,王武陵随礼部参与南郊大典。《大唐郊祀录》卷四载贞元十四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新进士需充任斋郎。当祭坛燎火映红终南积雪时,这位青年官员或许忆及《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的训诫——从太原寒窗到紫宸丹墀,贞元十四年确乎成为他"致君尧舜"理想的起点。
永贞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太极宫檐角的风铃在变革的风中叮当作响。时任监察御史的王武陵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朝阳,眉宇间凝着新政推行者的锐气。《旧唐书·顺宗纪》载:"(永贞元年)二月辛亥,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与王叔文、王伾等掌政事",在这风云际会之际,王武陵以言官之职成为革新集团重要成员,其监察御史的职责恰似悬于朝堂的明镜。
每当晨鼓初动,王武陵必于御史台整理冠带,案头堆叠着各地奏报的蠹弊文书。据《唐会要·御史台》记载,其时"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他借巡察之便,将浙西观察使李锜"厚敛暴刑"的劣迹具本上奏。韩愈《顺宗实录》卷四载王叔文集团"罢盐铁使月进钱",王武陵正是此政的积极践行者,曾亲赴江淮督查盐税,将宦官刘光琦纵容的"羡余"苛敛案昭揭于朝,其奏章中"剥肤椎髓,民不堪命"八字,至今读来犹闻錾铁之音。
六月酷暑,王武陵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常聚于光宅坊王叔文宅邸。庭中古槐投下碎影,众人研讨《周礼》井田之法,欲革除"宫市"之弊。《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详记:"(王叔文)引禹锡、宗元等密议,所言必从",王武陵以监察之权配合新政,奏停"五坊小儿"暴横街市之事。杜牧《樊川文集》称此举"长安中欢呼动地",其巡城时布衣芒鞋的身影,竟成西市商贩口耳相传的佳话。
然秋风未至,寒蝉已噤。八月壬寅,顺宗内禅的钟声猝然敲响。《新唐书·王叔文传》载:"宪宗立,叔文败,贬渝州司户参军",王武陵亦在贬谪之列。当他最后一次巡视朱雀大街,御史獬豸冠的缨带在风中翻飞,仿佛永贞年间那道短暂而明亮的光痕。范祖禹《唐鉴》评此段历史曰:"欲以片心除众弊,独手遏群邪",恰可作王武陵这段监察生涯的注脚。
永贞元年八月,长安城秋风乍起,梧叶飘黄。当王叔文集团倾覆的消息如寒霜般席卷朝野时,王武陵正于集贤殿校勘《贞观政要》。忽闻宣诏使持节而至,他整冠跪接敕书,见"左迁朗州司马"六字朱批犹带墨香,竟从容叩首道:"臣,领罪。"《旧唐书·宪宗纪》载:"壬寅,贬韩泰为抚州刺史,王武陵为朗州司马",这短短十七字,却似千钧雷霆劈开了他二十年宦海生涯。
离京那日,天街细雨沾衣。王武陵独携老仆二人,负一囊书卷登车。行至灞桥,忽闻笛声呜咽,但见柳七郎持酒立于长亭,吟诵着他昔年所作"玉阶仙仗晓,金井辘轳秋"之句。《全唐诗话》记此事云:"武陵谪朗州,柳宗元赠以新诗,时人谓之绝唱。"然此刻宗元亦在贬途,二人终未得见,唯有零落诗笺随渭水东流。
溯汉水南下时,秋汛湍急。舟过洞庭,他见"气蒸云梦泽"之景,忽忆及贞元年间与刘禹锡同游曲江的旧事。据《朗州志》残卷记载,司马廨舍墙垣倾颓,他却命人植竹千竿,每于月夜"独酌赋诗,慨然有澄清之志"。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暗讽"八司马"皆"躁进之徒",然观其《谪居》诗"瘴雨蛮烟里,孤灯夜读书"之句,倒显出几分沉潜气象。
在朗州三载,他主持重修阳山书院,亲自讲授《春秋》大义。元和三年冬,有樵夫见其踏雪访碑于德山,青袍萧索的身影渐隐入《常德府志》所称"武陵残雪"的景致中。及至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传至朗州,中有"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之语,王武陵竟在批注处添"朗州亦然"四字,淡墨间依稀可辨迁客心事。
朗州的山水,向来是贬谪之臣的栖身之所。元和年间,刘禹锡谪居于此,与朗州司马王武陵相交甚笃。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在朗州,与司马王武陵善。"二人诗酒唱和,为这蛮荒之地添了几分文采风流。
王武陵时任朗州司马,虽非显宦,却颇有文名。《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其中《秋暮登北楼》云:"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可见其诗风清峻,与刘禹锡的雄豪之气相得益彰。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中"故人南台旧,一别如弦矢"之句,虽未明言王武陵,然其中"故人"二字,或可窥见二人交谊。
《刘禹锡集》中有《答王司马》一诗:"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自有园公紫芝侣,仍追少傅赤松游。"此诗当作于王武陵离任之际,诗中"紫芝侣"用商山四皓典,暗喻二人隐逸之志。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评此诗曰:"刘梦得与王武陵唱和,气格相敌。"
考《唐才子传》记载,王武陵"工诗,与刘禹锡善"。二人交往细节虽散佚难考,然刘集中尚有《酬王司马见赠》:"琼枝玉树不相饶,薄云轻雾暗相撩。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朝。"此诗对仗工整,用典精切,足见二人酬唱之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特录此事,称"武陵与梦得唱和,时人以为双美"。
朗州瘴疠之地,却因这两位诗人的往来而显出生机。刘禹锡《武陵书怀》中"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的荒凉,与王武陵《宿慧山寺》"秋日游古寺,秋山正苍苍"的幽寂,恰成映照。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谓:"王司马诗虽不多见,然与刘宾客往还之作,皆清拔可诵。"可惜王武陵诗集早佚,今人只能从刘禹锡酬答之作中想见其风采。
史载王武陵后迁官他处,刘禹锡亦有《送王司马之陕州》:"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府僚闲退多高趣,琴酒风流胜故乡。"诗中"琴酒风流"四字,正是二人朗州交游的生动写照。清编《全唐诗》在此诗题下注云:"王司马,武陵也。"可证这段文谊在唐代诗坛的流传之广。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朗州多骚客,王、刘为最。"虽只片语,却道出了这段贬谪生涯中的风雅际会。当刘禹锡后来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不知可曾想起与王武陵在朗州共度的那些吟咏秋月、把酒临风的日子?
元和十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头时,朱雀大街的柳色正新。时值宪宗皇帝颁《元和十年正月辛卯敕》,"自正月五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咸赦除之"(《册府元龟》卷八十九),这道赦书如甘霖般泽被天下,也让谪居外地的王武陵得以重返帝京。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此次大赦实与平定淮西叛乱的战略有关,朝廷急需重整官僚体系,而这位"以文藻见称"(《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三小传)的才俊,终在政治漩涡中觅得转机。
青衫客骑驴入明德门那日,恰逢新科进士放榜。国子监门前的槐花簌簌落在他的幞头上,恍如十三年前自己金榜题名时的旧梦。权德舆在《送王六协律赴忠州序》中曾追忆其"含章挺生,雅有远韵",此刻这番风骨仍未消磨。中书省的调令很快下达,将他由闲散司马擢为忠州刺史——这个扼守长江上游的巴东要冲,正是《元和郡县图志》所称"当蜀楚之会,控带蛮蜒"的战略重镇。
离京那日,尚书右丞张仲素设宴灞桥。王武陵即席赋《秋暮登慈恩寺塔》诗,其中"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之句,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一。暮色中他解缆南下,途经商於古道时,在武关驿壁题写"寒树鸟声动,夕阳人影稀"(《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七),这些零章残句后来都成为考据其行踪的重要佐证。
溯江至忠州治所临江县时,正值稻粱成熟的季节。他在《忠州厅壁记》中详细记述了当地"山重复而险束,水湍悍而善崩"的地理特征,这份文献后被北宋乐史收录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面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万八百二十六"的贫瘠之地,这位诗人刺史推行"简徭役、劝农桑"之策,其政绩虽未见正史详载,但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引当地碑刻,称其"去任之日,老幼攀辕"。
在忠州任上,王武陵以务实之姿践行着"为政以德"的古训。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刺史王武陵浚故渠,溉田千顷",这短短十二字背后,是他在贞元年间(785-805)组织民众疏浚汉代遗留的沟渠系统,使涪陵江支流得以重新滋养两岸龟裂的土地。时人笔记称其"每巡阡陌,必携水工",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士大夫常褪去官袍,与老农蹲在田埂共商引水之策。
《太平寰宇记》特别记载了他在临江县(今重庆忠县)的治水方略:"因山势导泉,筑堰七所"。其中最著名的"龙门堰"采用"竹笼装石"的蜀地古法,以柔克刚化解江流冲击,此法后被北宋《水利书》列为典范。诗人刘禹锡途经忠州时,曾见"粳稻如云"的景象,在《别夔州官吏》诗中"水驿门旗出山楹"之句,或可窥见当时漕运畅通的盛况。
这位刺史的施政智慧更体现在制度建设中。《唐会要·漕运》录有其创设的"分水约",规定农忙时节"官塘水先溉民田,后注漕渠",此律后被编入《水部式》。明代《忠州志》追述此事时特别强调:"武陵之政,不在峻法而在均利",他命人将用水章程刻于堰头石碑,"使稚童可诵",这种透明施政的方式,使得水利纠纷较前任时期减少十之七八。
暮春的曲江畔,垂杨蘸水,落英缤纷。一位青袍老者独坐石矶,望着潺潺流水将花瓣送往远方,忽然吟道:"野径东风起,山扉度日开。晴光转绿蘋,淑气动黄梅。"这清丽淡远的诗句,恰似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武陵在贞元年间挂冠归隐时,长安城正笼罩在藩镇割据的阴云中,而他的诗行却始终保持着盛唐的澄明气象。
《唐才子传》载其"性简淡,不乐仕进",这个评价在其《秋暮登北楼》中得到印证:"旷然寰宇内,自得方寸心。"元和初年,当韩愈在朝堂力主削藩之际,这位曾官至尚书郎的诗人却选择"解印归田里",其《宿慧山寺》中"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的决绝,与皎然《诗式》所称"王君诗格清越,有林下风"互为表里。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残句"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恰似为这段归隐生涯所作的注脚。
关于其晚年行迹,《全唐诗》小传仅以"晚年退居"四字带过,而《文苑英华》所存《丹阳集》佚文则透露他"常与山人释子往还"。在会昌年间韦绚整理的《刘宾客嘉话录》中,偶见刘禹锡提及"王尚书归老后,每以琴书自娱",这与其《冬日晨兴》"开琴弄清弦,窥月送纤影"的记述正相吻合。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其诗"多写幽居之趣",如《残句》所云"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俨然已得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的真趣。
这位诗人的生命终章如同其诗作般悄然隐入历史烟云。《郡斋读书志》载其文集十卷"今不传",而《全唐诗》所存八首诗中,《宿慧山寺》末尾"惆怅弱龄志,翻为衰老欺"的慨叹,竟成其文学生命的谶语。北宋姚铉编《唐文粹》时,尚能见到《王武陵集》抄本,至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已仅能辑得零章断句。那个曾在贞元文坛留下清音的诗人,最终连卒年都化作《唐诗品汇》中"不详"二字的淡淡墨痕。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