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涤

不详-不详

王涤为唐代官员。他曾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他重视文化教育,延请文人墨客,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他与当时的一些文人有交往,其治下的潭州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

生平

公元893年

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在任上,他致力于地方的治理和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的暮春,王涤受命出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当他踏着潇湘烟雨步入潭州城时,眼前是经年战乱后"田畴半荒,廛市多废"的凋敝景象(《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这位以"精吏事,晓民事"著称的官员,当即在衙署前庭手植青松三株,以明"岁寒后凋"之志(《湖南通志·名宦志》)。

王涤首先着手整顿吏治,每日"晨起视事,日中堂庑皆遍"(《新唐书·循吏传》),亲自审理积案。据《九国志》记载,他曾当庭焚毁百余件涉及轻微田土纠纷的旧牍,宣称:"吾辈牧民,当使桎梏自解,岂可效酷吏为能?"此举令潭州属吏"相顾骇汗,自此不敢欺隐"。为恢复民生,他奏请朝廷减免潭州三年赋税,同时仿效前贤李皋遗法,命工匠重造曲辕犁千具分发农户(《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不到两年,湘江两岸便重现"粳稻如云,桔槔声相闻"的盛况(《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郑愚《潭州记》)。

这位刺史尤重文教振兴。他在天策府故址重建学宫,延请被贬朗州的诗人齐己担任讲席。每逢朔望日,必"幅巾藜杖"亲临听讲(《唐才子传》卷九)。据《湖湘故事》载,王涤曾将观察使衙门的彩绘屏风拆解,命画工改绘《尚书图》赠予州学,笑谓僚属:"此物留此徒眩目耳,置诸庠序,可开百人心智。"在他的倡导下,潭州士子竟有"昼耕夜读,裹粮负笈者塞于途"的景象(《湖南风土记》残卷)。

当光化元年(898年)王涤离任时,潭州百姓"攀辕截镫"相送数十里。他当年手植的青松已亭亭如盖,后人遂称其地为"三松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宋代史官在编纂《十国春秋》时特别记载:"自马氏(楚王马殷)据湘,犹常称诵王公遗爱,其政条多循涤旧制。"这位在乱世中守护一方安宁的能臣,用五年时光为晚唐的湘楚大地谱写了最后一曲治世清音。

浣纱游女出关东,旧迹新词一梦中。 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回首向春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