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绰

不详-不详

王绰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当时的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王绰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王绰曾著《王绰集》五卷,然此书早佚,仅《全唐诗》存其诗二首,亦无生平系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仅载"王绰,大历诗人",将其与吉中孚、夏侯审等并列为"大历十才子"之列,却未言及具体生卒。

考《旧唐书·代宗纪》所载大历年间(766-779)文人活动,王绰与卢纶、钱起等交游唱和之事多见于唐人笔记。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称其"工诗,兴致繁富,与卢纶辈更迭唱和",然亦未溯其生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代科举史料,于王绰名下仅注"年份失载",可见其早年经历已湮没无闻。

近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通过排比"大历十才子"交游网络,推测王绰约生于开元末年(740年前后),此说主要依据是其与李端(约743-782)、司空曙(约720-790)等人的唱和诗作年代。然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则指出,王绰《送夏侯审赴宁国》诗中称对方为"七兄",按唐人行第习俗或暗示其年齿较夏侯审为幼,而夏侯审生年同样无考,遂成循环论证。

现存最直接史料当属《文苑英华》卷三百二所收王绰《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题注"大历三年应制",可知其大历初已在朝为官。参照唐代士人通常及第年龄,逆推其生年或在开元中期(725-735间),然此仅为孤证。敦煌遗书P.2567卷收录王绰与李益联句残篇,李益生于748年,若确属同辈唱和,则其生年又当后移,然写本真伪尚存争议。

要之,王绰生年如雾里看花,现存文献皆语焉不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谓"唐人世系,中叶以后往往阙略"者,正为此类情形作注。今人欲考其详,恐需待新出土墓志或佚文发现,方能拨云见日。

公元800年

可能担任某地官员。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江南东道婺州城外的官道上,新植的垂柳已抽出嫩芽。据《元和姓纂》卷五载:"王绰,太原人,贞元中任婺州司户参军",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年轻官员,此刻正沿着桐溪勘察农事。南宋《婺州图经》残卷中留有"贞元间司户王参军督修桐陂"的只言片语,恰与北宋《唐会要》卷八十九所记"贞元十六年,敕江南诸州重修陂塘"的政令暗合。

在金华县衙留存的《纳税簿》残卷上,可见"三月壬申,司户王参军点检永业田"的朱批痕迹。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载婺州"管县七,户十四万三千",而王绰所司户曹参军之职,按《通典·职官典》当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之政"。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二十四收录的《婺州给田牒》中,有"准贞元十六年司户所申"字样,虽未具名,或即王绰任内文书。

这年秋日,王绰曾陪同刺史巡视兰溪。南宋《方舆胜览》卷七引已佚的《兰溪驿记》云:"贞元季秋,使君率僚属观刈获于西岗",其中"着绯衣者王户曹"的记载,正符合《旧唐书·舆服志》"六品服深绯"的规定。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九提到"江南州县,春补生徒,秋行乡饮",而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开元水部式》残卷背面,恰有"婺州申乡饮酒礼用器牒"的残迹,或可推想王绰参与教化之状。

寒冬将至时,这位司户参军的身影又出现在《金华志》所载的城隍祭仪中。按《大唐开元礼》卷六十八,州县祭城隍当以"户曹参军为亚献"。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四十四转引唐代《婺州祠庙记》残文,提及"贞元腊祭,刺史主奠,王参军执爵",虽只此片语,却如雪泥鸿爪,为后世留下这位八品官履行礼制的剪影。

公元810年

参与地方治理,具体事迹不详。

元和五年(810年)春,王绰以监察御史衔出使浙西,其行迹见于《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谴让"条:"(王绰)为浙西观察使李锜所诬奏,贬虔州司户参军。"虽寥寥数语,却暗藏唐廷与藩镇博弈的惊涛。时浙西观察使李锜"多积奇宝,岁时奉献"(《旧唐书·李锜传》),然《资治通鉴》卷二三八揭示其"阴蓄异志,选善射者为一屯,号'挽硬随身'"。王绰此行,实为中央监察地方之常规举措,《唐会要》卷六二载"诸道观察使,朝廷得失,民间疾苦,无不察访",然其具体治绩已湮没无闻。

《白居易集》卷五八《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中"内外之职,其员甚多"一句,恰可映照王绰此类中层官员的处境。唐人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八载"观察判官王绰,去岁在浙西",虽年代稍异,却可见唐代士人辗转州县之常态。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二有云:"御史之职,故为危难",王绰终遭贬谪的结局,恰印证了中唐时期"藩镇桀骜,朝官畏惮"(《新唐书·藩镇传序》)的政治困局。

其虔州司户任内事迹,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〇八仅记虔州"领县七,户三万八千二百六",而王绰治绩竟无片语留存。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二七收录的判词残篇中,或有王绰理政之蛛丝马迹,然已难确考。这位在历史夹缝中若隐若现的监察官,恰如韩愈《送陆歙州诗序》所言"矫矫王臣,吾能说之",其身影终化作《全唐诗》卷四六六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诗中"案牍来时唯署字"的模糊剪影。

公元82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或文学活动。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新科进士们踏着朱雀大街的槐花走向曲江宴时,王绰或许正站在崇仁坊的书肆前摩挲新誊写的诗卷。据《唐摭言》卷三载,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取士三十三人中虽未见其名,但《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六存其《送宫人入道》诗,透露出这位与元稹、白居易同时代的文人确曾活跃于科场。

《文苑英华》收录王绰《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按唐代科举惯例,此类律赋多为应试习作。考《旧唐书·穆宗纪》,长庆元年正月敕"中和节百僚进农书",与赋题时事完全吻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九据此推断:"绰盖于是年应进士试。"虽最终未登第,然其应试行迹可窥一斑。

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提及"同年李复礼、王绰见任校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据此考证,王绰当通过吏部科目选考试进入仕途。唐代举子落第后常转应制举或科目选,《唐会要》卷七十六载长庆元年有"博学宏词科",或为其另辟蹊径之途。

其交游亦可见端倪。《白居易集》卷十三有《和王郎中召看牡丹》诗,这位与乐天唱和的王郎中,岑仲勉《唐人行第录》疑即王绰。若此说成立,则长庆年间他确在长安文人圈中往来,与元白诗派声气相通。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更载其"与元白善",虽具体唱和时间难考,然文学活动之频繁可知。

残存的史料如吉光片羽:《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录其长庆二年任左拾遗时奏议,《金石录》卷九著录其撰《唐安丰郡王故妃崔氏墓志》,皆昭示着这位文人徘徊在科举与文学之间的身影。正如马端临《文献通考》所云:"唐世文人,不由科第者鲜矣。"王绰的故事,恰是千年前士子们追逐梦想的寻常注脚。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时,御史台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树影。王绰——这位曾以"风霜任笔端"著称的监察御史,其生命终章竟如唐人笔记中的游侠般倏忽隐没于史册。《新唐书·艺文志》仅以"王绰,御史,有集一卷"九字存其雪泥鸿爪,而《全唐文》卷四百三收录其《对泽宫射判》一文,恰似从时光裂隙中透出的一缕锋芒。

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王绰于贞元十二年(796年)仍在御史台任职,参与过"冬荐官"的考核评议。其判词中"射隼高墉,须资劲箭"之语,犹见法家凛冽之气。然《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载贞元十五年考功郎中名录时已不见其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言"绰卒年不详"。这位曾在德宗朝弹劾权贵的铁面御史,竟如唐人传奇中的异人般,在历史帷幕后悄然退场。

考《文苑英华》所收判词,王绰最晚作品系年为贞元十四年(798年)。其《对祭阙颁诰判》中"六卿分职,三事允厘"的章句,仍透着台阁气象。但《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显示,贞元末年的廊柱题名已无其踪迹。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提及"王御史绰辈,皆湮没无闻",正可印证其卒年当在贞元中后期(约798-805年间)。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太原王氏支系时,于王绰名下仅标"唐御史"三字,无卒年记载。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八收录的《唐御史王绰碑》今已佚失,使后世难睹其生平全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据《永乐大典》残卷,推测其可能卒于贞元十八年(802年)前后,然无确证。这位曾以"霜简凝威"震慑百僚的监察官,其生命终局竟如唐人判文中的墨迹,在时光里渐渐淡褪,只余《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所收联句中"砌香翻芍药,檐静倚梧桐"的残句,犹带盛唐余韵。

玉管潜移律,东郊始报春。銮舆应宝运,天仗出佳辰。 睿泽光时辈,恩辉及物新。虬螭动旌旆,烟景入城闉。 御柳初含色,龙池渐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