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坎坎击鼓,渔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
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风凄凄,又夜雨。
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王维

译文

坎坎击鼓,渔山之下。
咚咚地敲响鼓声,在那渔山之下。
吹洞箫,望极浦。
吹起幽幽洞箫,遥望那远方水滨。
女巫进,纷屡舞。
女巫翩翩而来,舞姿纷飞不停。
陈瑶席,湛清酤。
铺开华美的席子,斟满清澈的美酒。
风凄凄,又夜雨。
寒风凄凄吹过,夜雨又淅淅沥沥。
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不知神灵是否会降临,让我心中忧愁又忧愁。

词语注释

坎坎(kǎn kǎn):拟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
极浦(jí pǔ):遥远的水边。
纷屡(fēn lǚ):频繁、多次。
瑶席(yáo xí):华美珍贵的席子。
湛清酤(zhàn qīng gū):清澈的美酒。湛,清澈;酤,酒。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渔山脚下传来坎坎鼓声,如大地的心跳震荡着楚地潮湿的空气。洞箫声穿破水雾,与湘江极浦处的烟波交织成一片迷离——这是大唐开元年间,楚地先民以最古老的仪式叩击着神明的门扉。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楚俗尚巫,每以箫鼓歌舞事神。王维笔下这场迎神仪式,恰是盛唐时期民间祭祀文化的鲜活切片。女巫踩着禹步旋舞,青铜面具在火把中忽明忽暗,瑶席上供奉的清酒倒映着巫觋们虔诚又惶恐的面容。风裹着夜雨掠过山麓,将《楚辞·九歌》中"东风飘兮神灵雨"的意境,跨越千年投射在这方祭坛。

史书里未载渔山神女的名讳,但《水经注》提及渔山乃楚人祭祀湘君故地。诗人刻意模糊了"神之来兮不来"的结局,恰似《史记·封禅书》所述楚巫"其仪阕然不可得而详"的特征。那反复咏叹的"苦复苦",不仅是巫者待神不至的焦灼,更暗合开元后期朝廷逐渐荒废山川祭祀的历史真实——当盛唐的钟鼎之声渐歇,连神灵也开始缺席人间的宴席了。

赏析

暮鼓声里,渔山脚下正酝酿着一场人与神的对话。洞箫声穿破水雾,与江浦的苍茫融为一体,这开篇的"坎坎击鼓"以《诗经》式的复沓韵律,瞬间将读者带入古老而神秘的祭祀现场。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特别指出,此诗"音响节奏俱带凄婉",那断续的鼓点与呜咽的箫声,恰似神人相隔的叹息。

女巫的旋舞是仪式的高潮,却暗含更深层的焦虑。"纷屡舞"三字精妙——"纷"状其形,"屡"言其频,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解此类场景为"以舞降神",而瑶席清酒这些精美祭品,反衬出人们忐忑的期待。风挟夜雨而至,自然界的声音突然介入祭祀空间,明代钟惺《唐诗归》称此"凄景写疑,鬼神如在",风雨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心理的外化。

最动人心魄的是结尾的"苦复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及祭祀文学时,特别称道这种"悬而不决的期待",将凡人面对神明的卑微与执着写得入木三分。两个"苦"字的叠加,既是时间上的漫长等待,更是心理上的双重煎熬,恰如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云:"祈神之词,贵在真率,此作得之。"

全诗如一幅渐次晕染的水墨:从鼓声箫韵的远景,到女巫旋舞的中景,最后定格在风雨瑶席的特写。这种镜头般的叙事方式,使短短数句产生戏剧性的张力。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此诗"将《楚辞·九歌》的巫风传统,化为唐人特有的含蓄表达",那些未言之语,都藏在夜雨的潮湿与清酒的涟漪里了。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祠渔山神女歌》迎神一章,音节苍古,如闻《楚辞·九歌》遗响。'坎坎击鼓'四字立骨,萧飒风雨中自见神灵恍惚之态。"

沈德潜《说诗晬语》谓:"李贺此作,以巫觋乐舞写祈神之诚,'风凄凄,又夜雨'七字,空际传神,较《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更添幽邃。末句'苦复苦'三复其辞,直将凡心与神意交织,真鬼才语也。"

黄周星《唐诗快》评曰:"'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一语,痴绝妙绝!与《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同一缥缈,而'陈瑶席,湛清酤'六字,复有《诗经·小雅》荐馨之致。"

近人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声律:"'坎坎'拟鼓,'洞箫'摹音,'纷屡舞'状巫姿,字字皆作双声叠韵,如神女环佩叮咚于雨夜。贺诗之妙,正在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