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时分,渔山脚下传来坎坎鼓声,如大地的心跳震荡着楚地潮湿的空气。洞箫声穿破水雾,与湘江极浦处的烟波交织成一片迷离——这是大唐开元年间,楚地先民以最古老的仪式叩击着神明的门扉。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楚俗尚巫,每以箫鼓歌舞事神。王维笔下这场迎神仪式,恰是盛唐时期民间祭祀文化的鲜活切片。女巫踩着禹步旋舞,青铜面具在火把中忽明忽暗,瑶席上供奉的清酒倒映着巫觋们虔诚又惶恐的面容。风裹着夜雨掠过山麓,将《楚辞·九歌》中"东风飘兮神灵雨"的意境,跨越千年投射在这方祭坛。
史书里未载渔山神女的名讳,但《水经注》提及渔山乃楚人祭祀湘君故地。诗人刻意模糊了"神之来兮不来"的结局,恰似《史记·封禅书》所述楚巫"其仪阕然不可得而详"的特征。那反复咏叹的"苦复苦",不仅是巫者待神不至的焦灼,更暗合开元后期朝廷逐渐荒废山川祭祀的历史真实——当盛唐的钟鼎之声渐歇,连神灵也开始缺席人间的宴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