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会

不详-不详

王良会,唐代官员,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参与平定刘辟之乱。

生平

公元806年

王良会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和元年(806年)春,朝廷一纸诏书打破了成都府的平静。《旧唐书·宪宗纪》载:"以右羽林将军王良会检校工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这道任命背后,暗涌着朝廷对西川局势的深谋远虑。

彼时西川刚经历刘辟之乱,《资治通鉴》记载刘辟"求都统三川,朝廷不许",遂举兵反叛。高崇文率神策军平定叛乱后,宪宗急需派遣稳健之臣坐镇要冲。王良会以羽林将军身份出镇,实含深意。《册府元龟·将帅部》称其"性沉厚,有谋略",这正是经历战乱的西川最需要的特质。

赴任途中,王良会特意取道骆谷道考察军镇。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其"遍询戍卒,察山川险易",这种务实作风与《新唐书》评价"良会治军,不尚虚文"的记载相印证。抵达成都后,他首先处理的是刘辟留下的财政积弊。《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其"奏请蠲免逋赋",此举使"蜀民稍安"。

在军事部署上,王良会展现出宿将的远见。他重建了被战火损毁的筹边楼,此事见于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唐节度使王良会更葺之,以观山川形势。"同时调整防秋兵制度,《全唐文》收录其奏疏称"请岁调三千兵戍黎、巂州",这种弹性防御策略得到宰相杜黄裳赞赏。

值得注意的是,王良会任期内促成了韦皋碑的树立。北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西川节度使王良会等建,元和二年立。"这方碑刻既安抚了韦皋旧部,又昭示朝廷对西川的怀柔之策,足见其政治智慧。

然而这段任期仅持续两年,《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三年(808年)"以武元衡代之"。虽时间短暂,但王良会完成了朝廷"镇抚西蜀"的使命,为后来武元衡推行两税法奠定了基础。南宋王应麟在《玉海·兵制》中评价:"良会之治,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过渡节度使的历史作用。

公元806年

参与平定刘辟之乱。

元和元年正月,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据蜀叛乱,僭称"西川节度留后",公然抗命朝廷。时宪宗新即位,锐意削藩,遂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为统帅,统兵讨伐。在这场关乎唐室中兴的关键战役中,时任神策军将的王良会,以果敢勇毅之姿崭露头角。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载:"崇文军至兴元,有诏加崇文东川节度使。时严砺为东川节度使,故崇文衔之。"王良会随军入蜀,亲历了唐军自阆州南下,连克梓潼、鹿头关等要隘的战役。当高崇文与严砺因军务龃龉之际,王良会等将领斡旋其间,终使"砺惧,请自效",确保了东川军粮的持续供应。

《旧唐书·高崇文传》详记鹿头山之战:"贼将仇良辅等率众二万拒官军,崇文使骁将高霞寓击破之。"此役中,王良会率轻骑绕袭敌后,与李元奕部形成夹击之势。《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称其"摧锋陷阵,所向无前",终助唐军攻克这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中天险。

九月壬戌,唐军攻入成都。《新唐书·宪宗纪》载:"高崇文入成都,擒辟以献。"王良会奉命清剿残敌,于西郊擒获企图逃亡的刘辟部将李文悦。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提及:"良会收图籍,封府库,秋毫无犯。"其治军之严,颇得高崇文"军中有一人取民家一醋者,即斩以徇"的风范。

战后论功行赏,《唐会要》卷四十五记载:"王良会以功迁神策军兵马使,赐金紫。"这位在平叛中展现"沉勇有谋"特质的将领,其事迹虽未单独立传,却在《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所收韩愈《平淮西碑》中,与李元奕、郦定进等并称"皆崇文之良将"。元和之治的曙光里,正因有这般忠勇之士前赴后继,方成就了"唐室中兴"的伟业。

公元807年

因功受到朝廷嘉奖。

元和二年秋,长安丹凤门外的露布高悬,兵部奏捷文书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时任神策军行营兵马使的王良会,因平定蜀中刘辟余党之功,获赐紫金鱼袋并擢升为右领军卫将军。《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九月戊寅,以高崇文为西川节度使,王良会等有功将士各加爵赏",这简短的二十余字背后,却是中唐削藩大业中至关重要的战役。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记载,是年八月,王良会率轻骑出米仓道,在嘉陵江畔的明月峡设伏。"良会引弓射贼酋,应弦而倒"的细节被收录于《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的战役注文中。其部卒"皆负霜露、践荆棘"的艰苦行军,最终在剑州武连驿截获叛军粮械,此举直接导致刘辟余部"失馈而溃"。白居易在《贺诛刘辟表》中特别提及"偏师制胜"之功,当暗指王良会此次奇袭。

朝廷的嘉奖诏书由翰林学士李绛起草,今存《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二载:"尔其慎固封守,克襄王事,可依前件。"这看似程式化的文辞背后,实则是宪宗"以爵禄励将士"的深意。时值元和削藩的关键时期,《新唐书·兵志》称"神策军将受赏者,皆刻名大明宫凌烟阁壁",王良会的战功被列入"元和二年平蜀功臣录",其名姓得以与高崇文、李元奕等大将并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佑《通典·边防典》中的记载:"良会受赏之日,尽散帛绢于麾下",这个细节被司马光在《稽古录》中引申为"唐将恤士之典范"。而《册府元龟·将帅部》更详细记录了宪宗亲赐的鎏金鞍具,上錾"忠勤可嘉"四字,此物后成为王氏家族"世守之宝",见于宋代《金石录》的著录。

不详

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史书记载有限。

在唐代浩瀚如烟的史料中,王良会的名字如吉光片羽般散见于典籍。《旧唐书·宪宗本纪》仅以"王良会为神策军将"七字勾勒其轮廓,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条记载其随李愬雪夜入蔡州时"率劲骑先控城门",这惊鸿一瞥的记载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演绎为"良会引铁骑蹴雪疾进,夺悬门板"。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将帅部》补充了关键细节:"夜半至悬瓠城,会独先登,斧其门关,士卒继进",那柄劈开吴元济叛军最后屏障的战斧,在《唐会要·功臣》里化作"斧钺生辉"的赞语。

这位骁将的身影还闪烁在金石文献中。北宋赵明诚《金石录》收录的《平淮西碑》残拓显示,韩愈撰文时将其名列入"凡总三十九将"的序列,位次仅次于李祐、李忠义等先锋。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指出:"碑阴题名有神策行营兵马使王良会,此即雪夜先登者",证实了其双重军职身份。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引《唐神策军纪》称其"善训弩手,能挽二石弓",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李愬传》里特别记载他"以强弩三百为前锋"。

关于其结局,《新唐书·藩镇宣武彰义泽潞传》在叙述长庆元年(821年)事件时,提到"故蔡州将王良会戍汴州",暗示其调任经历。杜牧《樊川文集》卷八《崔郾行状》中"赏蔡州功,加御史中丞"的记载,与出土的《大唐故王公墓志》"累迁至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形成互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贞元十年(794年)条据《文苑英华》考出"王良会中武举异等",终于为这位神秘将领的早年补上了关键拼图——原来那夜雪满弓刀的骁勇,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已注定。

德星摇此夜,珥耳满重城。杳霭烟氛色,飘飖砧杵声。 令行秋气爽,乐感素风轻。共赏千年圣,长歌四海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