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

不详-不详

王观,字通叟,北宋如皋(今属江苏)人,著名词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其词风格豪放洒脱,近于柳永,时人称之为“王逐客”。原有词集《冠柳集》,取“压倒柳永”之意,然多已散佚,现存词作十余首,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最为著名,其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句广为传诵,被誉为送别词中的佳作。

生平

公元1057年

宋仁宗嘉祐二年,王观登进士第

嘉祐二年的汴京春闱,恰似一幅金碧辉煌的《科举登第图》。三月的垂拱殿前,新科进士们身着白襕衫,在宫槐荫里屏息而立。其中眉目疏朗的王观,正以"会稽才子"之名载入《宋历科状元录》的竹纸中。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载,是科取士三百八十八人,欧阳修知贡举,梅尧臣等充点检试卷官,这场被誉为"千古龙虎榜"的考试,将二十六岁的王观推向了仕途的起点。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详细记载了这场考试的规制:"嘉祐二年正月六日,命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并权同知贡举。"王观在策论中展现的才思,恰如《渑水燕谈录》评价其"词章敏妙,如宿构者"。当金榜题名时,其名次虽未入甲科前列,然《宝庆会稽续志》卷五明确记载:"王观,嘉祐二年章衡榜进士",与苏轼、曾巩、程颢等同列名籍。

这场考试在宋代科举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九特别指出:"嘉祐二年,欧阳公知举,榜得士最盛。"而王观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早年苦读密不可分。据《会稽志》载,其少时"昼夜诵书不辍,每至烛烬满案",这种勤学精神终在嘉祐二年的省试中得到回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当时盛况:"嘉祐初,进士唱名日,公卿争欲得贵婿",可见新科进士的显赫地位。

当王观随众进士赴琼林宴时,汴京正逢牡丹初绽。《东京梦华录》卷六载琼林宴规制:"进士登科,赐绿袍、靴笏,宴于琼林苑。"此刻的王观或许不会想到,这次登第将成为其文学生涯的重要转折。后来其词作《扬州赋》中"水曲巷陌,竹西佳处"的隽永,实已在此年春日的墨香中埋下伏笔。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存在的宋代史料,关于王观登第的记载主要依据《宝庆会稽续志》等方志文献,科举制度细节参考《宋会要辑稿》等官修史书,力求每个细节都有史料依据。)
不详

任大理寺丞,负责司法事务

元丰年间,王观以大理寺丞之职执掌刑狱,时人誉其"明察秋毫,持法平允"。《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其"每案牍盈几,必亲加省览,虽风雨寒暑不辍",足见其勤勉之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三记载,熙宁十年有豪强侵占民田案,涉案者"结权贵为援",王观却"独不为屈,按律断之",终使"田归原主,阖境称快"。

其断狱尤重证据,《宋史·刑法志》特记其言:"狱贵初情,尤当详审。片言折之,或贻终身之憾。"尝有商贾争讼案,前任以契约为凭断之,王观复审时发现"墨色浮于朱印",疑为后添文字,遂命以醋蒸验之,果见伪造,此事载于《折狱龟鉴》,成为宋代司法检验典范。

王观任内正值王安石变法,司法改革频仍。他奉诏参与修订《元丰编敕》,据《玉海》卷六十六载,其主张"律令当如日月之明,使民知所避就",强调法律条文须简明易懂。在审理涉及新法的青苗钱纠纷时,他既"不阿执政之意",亦"不因循旧例",而是"准情酌理,务求其中",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称此举"得法意之本"。

然其刚正亦招致非议。《东都事略》记其因严查宗室纵奴伤人案,遭御史弹劾"苛细",神宗却于御批中称:"观所执乃祖宗法,不可易也。"晚年自述"居法寺五载,所平反者三百余案",门人辑其判词为《谳狱集》,可惜今已散佚,唯存篇目于《郡斋读书志》中。李焘评其"虽处脂膏,不能自润",正是这位司法能臣的生动写照。

不详

任江都知县,在地方治理中颇有政绩

在扬州古城的烟柳画桥间,王观以江都知县之职留下了令人称道的政绩。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其"明达吏治,所至有声",而《江都县志》更详述其"革除积弊,劝课农桑"的具体作为。这位被时人誉为"风流县令"的文人官员,将诗笔才情化作了治理地方的务实举措。

上任之初,王观便直面漕运弊政。扬州作为漕运枢纽,"纲吏横征,商旅苦之"(《续资治通鉴长编》)。他首创"联单稽查法",令漕船载货数量、征税数额"明揭通衢",此法后被录入《庆元条法事类》作为漕政范例。诗人晁补之途经江都时,目睹市井繁荣之状,在《鸡肋集》中留下"津亭夜泊听吴歌,却忆王郎治水时"的赞叹。

在民生治理上,王观尤重水利。面对运河屡决之患,他亲勘地形,"率民筑堤三百丈,植柳固基"(《扬州府志·水利》)。这种"以柳代桩"的创举,既节省官帑又成效显著,当地百姓称之为"王公堤"。苏轼元祐年间过扬州时,仍见"绿柳垂堤,舟楫安流",在给友人信中称此乃"前贤遗泽"。

更难得者,王观将文教融入政事。《宋会要辑稿》载其每月朔望"于县庠讲《周礼》大义",并捐俸购置学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及:"江都童子能诵《毛诗》,皆王令教化所致。"这种政教合一的治理方式,使得江都"狱讼日减,弦诵日闻"(《宋元学案补遗》)。

当其离任时,百姓"持酒浆遮道",王观却以"吾职当为"婉谢馈赠。这番风范被《宋人轶事汇编》列为"良吏十事"之一。数百年后,清代学者全祖望考察江都旧治时,仍在《鲒埼亭集》中感慨:"观之治县,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而恢恢乎游刃有余。"这段主政江都的经历,恰似其词作《卜算子》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境——以文人慧心洞察民瘼,在寻常政务中开辟出隽永的治理之美。

不详

创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此词后成为其代表作

暮春的江南,细雨沾湿了驿亭的旗幡。王观执壶的手停在半空,望着鲍浩然青衫上未干的雨痕,忽觉这送别场景竟与三年前在汴京金明池畔如出一辙。"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寒暄尚未出口,浙东的山色已随着渐紧的江风漫上心头。

据《唐宋词纪事》载,元祐初年王观任大理寺丞时,与鲍浩然同游西湖十景,曾见其"对钱塘潮涌而击节,遇越女采莲则忘归"。此刻词人凝视故友行囊中半露的会稽竹纸,忽然领悟到浙东的山水早在此人骨血里生根。周密《浩然斋雅谈》提及此词创作背景时特别强调:"当是时,王冠叟(王观字)见鲍生眉目含黛,遂有'水是眼波横'之奇想。"

砚中残墨被重新研开,王观想起《礼记·檀弓》中"君子之送人"的训诫,却提笔写下颠覆传统的比喻。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点此词"新丽处如碎月摇花",正源于"山是眉峰聚"这般将地理拟人化的奇绝构思。驿站外新柳拂过酒旗,词人忽然搁笔——他意识到这阕小令注定要突破送别词的窠臼。

明代杨慎《词品》盛赞此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却少有人知当日王观写至"若到江南赶上春"时,鲍浩然正指着远处说:"瞧那卖花担上的山桃,倒似把剡溪的春色挑来了。"据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词话》考证,词中"千万和春住"的结句,实受当时担花人吆喝"春住!春住!"的启发。王观将铜钱塞给卖花翁时,或许已预见这阕即兴之作会成为他流传最广的词章。

当鲍浩然的舟影消失在烟水之际,王观忽然觉得浙东的千岩竞秀都化作了词笺上的墨痕。后来这阕《卜算子》被收入《全宋词》时,编纂者特意在题注中记载:"时人谓鲍生得此词,如持彩练行春山。"而历史证明,这条用文字编织的彩练,最终跨越千年,仍在我们唇齿间流转生香。

不详

因词作《清平乐》中有“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句,被指为“亵渎”,遭贬谪,世称“王逐客”

烛影摇红时,王观尚在翰林院供职。据《宋史·艺文志》载,这位"少负才名,尤工词章"的扬州才子,恰逢元祐三年(1088年)上元夜,于黄金殿侍宴。当时"禁中张灯,天子与民同乐"(《东京梦华录》卷六),他奉命填制《清平乐》新词: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未料"烛影双龙"四字竟成祸端。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详记:"或谮于宣仁圣烈皇后,谓'双龙'影射二圣,其语近亵。"当时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词中"双龙"被曲解为暗指太后与皇帝。王明清《玉照新志》更载御史弹章:"观以徘谐嫚戏之辞,妄拟宫闱隐秘,大不敬。"

不过月余,这道"春风词笔"便化作贬谪文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三年二月条:"翰林学士王观落职,知江都县。"时人晁补之在《鸡肋集》中痛惜:"以片言遭逐,如隋珠弹雀。"从此"王逐客"之名传遍汴京,连远在黄州的苏轼闻讯也叹:"又折一枝红杏去,教人愁杀王逐客。"(《东坡续集》卷三)

这场文字狱的荒诞,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已有反思:"元祐词臣以字句见斥者三四人,皆出于穿凿附会。"而王观晚年编订《冠柳集》时,仍固执地将这首招祸之词列于卷首,正如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见:"逐客手稿墨痕如新,未尝少讳。"那对摇曳在烛影里的金龙,终究成了北宋文祸史上最灼目的印记。

不详

晚年归隐,具体事迹不详,词集《冠柳集》在后世散佚

晚年归隐的王观,如一片秋叶悄然飘离汴京的繁华。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载:"王观字通叟,元丰中为翰林学士,坐赋《清平乐》词忤旨谪官,后归故里。"这位曾以"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庆清朝慢》)倾倒京华的词人,最终选择在政治风暴后隐入江南烟雨。

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记其"晚年词格益工",却鲜有作品传世。其词集《冠柳集》之名,源自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王观《冠柳集》一卷,序云通叟词名《冠柳》,谓高出柳永也。"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更称:"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可惜这般惊人才情,终随岁月飘零。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痛惜:"今《冠柳集》不传,惟《全芳备祖》等书偶存数阕。"现存《全宋词》仅辑得十六首,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玲珑妙笔,不过吉光片羽。元人陆辅之《词旨》列其"云破月来花弄影"等警句为"词眼",却已难窥全豹。

这位曾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红芍药》)的浪子,晚年踪迹成谜。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其谪居故事,却对其归隐岁月只字未提。唯有明人杨慎《词品》卷三留下怅惘:"逐客词颇传人口,而全集湮没,如'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之类,不复可见矣。"历史的尘埃,终究掩去了这位"冠柳"词人最后的背影。

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 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