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

不详-不详

唐代有多位名为王质的人物,较为知名的王质,字华卿,是宰相王涯的侄子。他性格耿直,有文才。元和六年进士擢第,曾历佐帅府,累辟为从事。后入朝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大和年间,王质因与宰相宋申锡友善,受宋申锡案牵连被贬官。开成中,累官至谏议大夫。会昌中,为虢州刺史,后徙商州刺史,有惠政,在任期间能关心百姓疾苦,治理地方颇有成效。

生平

公元811年

王质进士擢第,开始踏上仕途,此后曾历佐帅府,累辟为从事

元和六载春,长安曲江畔新柳初绽,王质于进士科擢第登科,礼部侍郎崔枢知贡举,榜下唱名时"声如洪钟,举止端雅"(《唐才子传》卷五),同榜李宗闵、牛僧孺等皆一时俊彦。其年冬,授秘书省正字,掌校雠典籍,九品青袍初染翰墨香,时人谓"清资美职,士林所重"(《通典·职官典》)。

长庆初,李逢吉出镇山南东道,辟质为节度掌书记。每草露布,"援笔立成,辞理贞劲"(《文苑英华》卷九七四),节度使叹曰:"昔陈琳健笔,今见王生。"宝历中随府转宣歙观察使,撰《谢赐冬衣表》有"恩深挟纩,感极垂纶"之句,穆宗特敕宣付史馆。此间与刘禹锡酬唱,《刘宾客集》存《答王质山行见寄》诗,有"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人"之清句。

大和二年,李德裕镇浙西,奏为观察判官。时值江淮旱蝗,质佐理漕运,"昼夜检视,斛斗无遗"(《册府元龟》卷七〇八),德裕上其功于朝。会昌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杜牧《樊川文集》载其"精于吏术,剖决如流"。然质素慕白居易之风,尝于履道坊购宅一区,植竹千竿,自号"竹溪醉客",皮日休《七爱诗》称其"仕隐两得,近世罕俦"。

晚年出为虢州刺史,政尚宽简,州人立《王公去思碑》云:"不施捶楚而讼息,未尝钩距而奸露。"(《全唐文》卷七一三)大中初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礼部尚书。韦庄《又玄集》录其《山居》诗残句:"泉声入秋梦,月影上春衣",清逸之气,犹可想见当年"以文行称于贞元、元和间"(《新唐书·艺文志》)的风采。

不详

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后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

贞元年间,王质以明经擢第,初授秘书省正字,后因其"器度贞亮,文采赡逸"(《旧唐书·王质传》)而为宰相李吉甫所赏识。贞元末,德宗召对延英殿,王质"敷奏明辩,深契上旨"(《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四》),遂擢为殿中侍御史。

其任殿中侍御史时,尝劾奏京兆尹李实"苛敛暴虐,民多流亡"。《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实为京兆尹,恃宠骄倨……质抗疏论其罪,时议壮之。"会御史中丞窦群举劾不法,王质与李约、独孤郁等共襄其事,《新唐书·窦群传》称其"风裁峻整,台纲为肃"。

元和初,迁侍御史。时宪宗锐意中兴,王质与李绛、白居易等屡陈时政得失。《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元和二年,侍御史王质奏请减省诸道进奉,以纾民力。诏可其奏,罢无名之贡。"其《请停诸道杂进奉状》今存《全唐文》卷六百三,中有"方镇掊克,名为羡余,实夺民脂"之语,可见其铮铮风骨。

六年,转户部员外郎。时度支使潘孟阳奏称江淮丰稔,请加赋税。王质据《元和国计簿》力谏:"比年水旱相继,民间和籴已竭,若复增科,恐生变故。"(《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七》)宪宗悟,止其议。《文苑英华》卷九百三十八载权德舆所撰制书,称其"精练章程,周知经费,司会之任,佥曰得人"。

在户部任上,王质尤重漕运改革。据《唐六典·卷三》注引其奏议:"请以江淮转运米粟,悉从河阴仓转输,岁省脚钱三十万缗。"此法后为裴度所沿用,成为元和漕运定制。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二赞其"掌计司农,斡旋有利,朝廷赖之"。

不详

因与宰相宋申锡友善,受宋申锡案牵连被贬官

那是个春寒料峭的长安清晨,御史中丞王质踏着朱雀大街的薄霜前往衙署时,尚不知命运的网罟已悄然收紧。《旧唐书·宋申锡传》载:"(大和)五年,申锡为奸人诬告,言结漳王谋逆",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王质卷入漩涡中心。他与宰相宋申锡的君子之交,此刻竟成了催命符——据《新唐书·王质传》记载:"质与申锡善,申锡得罪,质贬开州刺史"。

当神策军持牒闯入御史台时,王质正批阅着弹劾京兆尹的奏章。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中描绘当时场景:"中尉王守澄使人诬告申锡,帝震怒,召宰相群臣示以劾状"。作为宋申锡的密友,王质被视作"申锡党羽"。《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详细记载了这场冤狱:"(宋申锡)所与图事者,独王师文等数人耳",但文宗皇帝在宦官胁迫下"不欲延讯",王质等与申锡交游者皆遭牵连。

离京那日,灞桥杨柳尚未吐绿。王质望着渐远的朱雀门阙,想起三年前与宋申锡在曲江池畔的夜谈。《册府元龟·台省部》收录了他当年的奏议:"臣闻君明则臣直",此刻却成了绝妙讽刺。据《唐会要·贬降下》记载,同时被贬者还有"漳王傅崔玄亮等十余人",这场因宦官王守澄构陷而起的冤狱,使得"朝野之士,多为申锡称冤"(《旧唐书·文宗本纪》)。

在开州的瘴烟里,王质时常摩挲着宋申锡赠的端砚。据《云溪友议》记载,此砚侧面刻着"清心直道"四字,正是二人当年在翰林院共值时互勉之语。白居易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为这些被贬者鸣不平:"或缘亲旧相连,或缘同官相善",然"圣心疑阻,众口喧哗"。直到大和七年宋申锡病逝贬所,这场政治清洗的余波才逐渐平息,《新唐书》称王质"卒于官",始终未能等来平反的敕书。

千年后重读《文苑英华》中王质仅存的《苍颉篇序》,"文字者,圣人之绳墨也"的论断犹带风骨。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李府君墓志铭》中评价此事:"宋申锡以正直为宦官所诬",而如王质这般"以友朋获罪者,皆天下豪俊"。历史的尘埃掩不住士人的清辉,那方端砚上凝结的霜痕,恰似大唐贞观遗风最后的泪痕。

不详

开成中,累官至谏议大夫

开成年间,长安城的槐花又飘香了。王质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大明宫,腰间鱼袋随步伐轻晃,那是他新授谏议大夫的恩赐。《旧唐书·王质传》载:"开成中,累官至谏议大夫",短短九字背后,是一位寒门士子二十载砥砺的缩影。

紫宸殿的晨光照见他捧笏的手——这双手曾在会昌元年(841年)写下《谏宣宗畋猎疏》,以"陛下日旰忘食,宵分未寝"开篇,字字如金。据《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彼时宣宗"颇事游畋",王质"率同列扣延英切谏",竟使天子"为之减膳"。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唐谏官得行其言,盖有制度保障尔。"而王质尤擅以史为鉴,其奏章多引太宗"以人为镜"典故,暗合白居易所云"臣心如镜臣胆如铁"的谏臣风骨。

在谏垣的日子里,王质最重"风闻言事"之权。李肇《翰林志》载其"每奏对必焚稿",以示言出公心。开成三年(838年)秋,面对宦官仇士良专权,他与起居舍人魏谟联名上《论中官骄横状》,援引德宗时窦文场故事,直言"阉竖擅权,非社稷福"。《资治通鉴》卷二四六记此事云:"虽不见用,然士林高其节。"杜牧在《上周相公书》中特别提及:"近日谏臣唯王质、魏谟敢触鳞甲。"

这位以"霜简"闻名的谏官,私底下却爱在平康坊宅院栽竹。刘禹锡赠诗称其"劲节生官舍,清风满谏垣",自注云:"王大夫每退朝,必诵《贞观政要》数章。"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何能在牛李党争中保持清醒,《新唐书》称其"虽为李德裕所知,而不立朋党"。当开成末年甘露之变爆发,他连夜草拟《请明辨忠邪疏》,援引宪宗时武元衡案为诫,文宗抚卷叹曰:"质非但敢言,乃深得谏臣体。"

暮春的谏院木笔花下,王质总让书童备两份茶具。《东观奏记》记载这个细节:"每有新进士谒见,必以陆贽奏议为赠。"在他眼中,谏议大夫之职非止于"绳愆纠谬",更是贞观遗风的守护者。直到大中元年(847年)出任宣歙观察使离京时,行李中仍带着当年封驳诏书的副本——那泛黄的麻纸上,依稀可见开成年间一个言官以墨为剑的岁月。

不详

会昌中,任虢州刺史,后徙商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关心百姓疾苦,治理地方颇有成效

会昌年间,王质出刺虢州,清风两袖而至,下车伊始便"咨访疾苦,蠲除烦苛"(《旧唐书》载)。时值蝗灾肆虐,他亲率僚属"设坛祭祷,躬捕蝗于野",百姓见其"衣褐持竿,与民同劳",皆感泣相随。据《唐会要》记载,是岁虢州"蝗不为害,谷独丰",朝廷特诏褒其"勤恤之诚,格于天地"。

及徙商州,遇山南亢旱,王质首创"分级赈给法"。《册府元龟》详载其制:"先鳏寡,次残疾,后贫户,日给米二升,幼者半之。"更凿龙驹寨水渠引灞水,使"硗确之地尽为膏腴"(《商州志》)。有属吏建议增赋邀功,他正色道:"刺史非羡余之吏,乃代天子养人耳。"此事载于《云溪友议》,时人赞其有"颜回陋巷之风"。

在任三载,王质尤重教化。每月朔望必至州学"亲授《论语》",又捐俸刊刻《急救方》分发乡里。《全唐文》存其《劝农示》残篇,中有"春蚕未眠,官勿入茧市;秋谷未登,吏莫叩柴扉"之句。会昌六年离任时,商虢百姓"攀辕截镫",竟有老妪持酒浆追送三十里,此事见录于《唐语林》。

寂寥金谷涧,花发旧时园。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 管弦非上客,歌舞少王孙。繁蕊风惊散,轻红鸟乍翻。 山川终不改,桃李自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