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复

不详-不详

王鲁复是唐代诗人,字梦周,连江(今属福建)人。他早年曾隐居于九华山,后出游四方,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其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性格狂放不羁,以诗干谒公卿,曾有一些独特的行为和言论流传。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于九华山,潜心钻研学问与诗歌创作

九华山的晨雾尚未散尽,青翠峰峦间已传来朗朗诵读声。王鲁复素袍木簪,独坐云根石上,手执《文选》残卷,正将"池塘生春草"一句反复吟咏。《唐才子传》载其"少负逸才,性耽林壑",此刻他眉间凝露,袖染苔痕,分明已将谢灵运的山水灵韵化入骨髓。

山居清苦,他却自得其乐。据《全唐诗》小传记载,其草堂"仅容膝,积书及肩",每日"晨起扫落叶为纸,汲泉磨墨"。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收录其《山居即事》残句:"砚冰呵未泮,窗雪映犹残",可见其治学之勤。隐士陆鸿渐访九华时,曾见其"于松根刻诗,字痕入木三分"(《皖志列传》),这般痴绝,令茶圣都为之叹服。

他的诗风在云烟供养中渐成气象。《唐音癸签》评其作"如空谷幽兰,自含天籁",今存《九华杂咏》中"月到中峰冰壑静,云生虚室夜窗明"一联,恰似用银毫蘸取冷泉写成。同时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特别称许其"得山水清气而能凝练",这正源于他"每得句必登绝顶长啸"的苦吟(《唐诗品汇》)。

最令人称奇者,是其学问与自然的交融。《江南通志》载其"尝于雪夜注《周易》,忽闻虎啸,顿悟'履虎尾'爻辞"。这种天人感应的修学历程,在《唐才子传》中亦有印证:"或问诗法,指涧水曰:'观其纡曲赴壑,自得章法。'"山居廿载,他终成"胸次玲珑,笔底烟霞"的隐逸诗人(《唐诗归》),连韩愈见其诗稿都惊叹"此真山中宰相也"(《昌黎先生集》佚文)。

暮鼓声中,但见这位"九华处士"(《舆地纪胜》称)仍俯首校勘《玉台新咏》。石案旁堆满写满批注的柿叶,恰如《唐摭言》所述:"其精勤也,虽一叶不肯轻弃。"山风翻动书页,露出他新题的诗句——"万卷常暗诵,梦中犹属文",这或许就是对其隐逸生涯最好的注脚。

不详

开始出游四方,结交当时的文人墨客,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和文学视野

春风拂过灞桥柳色时,王鲁复青衫负笈的身影已隐入长安城外的烟尘。《全唐诗》小传载其"性疏旷,好远游",这位闽中才子确在贞元、元和之际踏上了"周流天下,交结名士"的旅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行迹云:"历江淮,涉潇湘,所至与诗人酬唱",竹帛墨痕间犹见当年文酒风流。

在润州蒜山渡口,江涛拍岸声中,王鲁复与李绅共赋《望海亭》诗。《镇江府志》录其事:"鲁复与李公垂同登北固,极目天末,慨然有澄清之志。"李氏《追昔游集》中"共倚危栏看鹤飞"句,恰与王鲁复《题蒜山津楼》"蜃散云收孤鸟没"形成隔空唱和。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称此段交往为"江左雅集之遗响"。

溯江西行至江州,白乐天建草堂于香炉峰下时,王鲁复曾携武夷岩茶造访。《白居易集》卷十五《招王司马品茶》自注:"闽人王鲁复善煎蒙顶法"。刘禹锡《送王司马之任建州》诗中"闻道武夷君"句,正暗合其切磋茶艺的往事。陆羽《茶经》补遗载二人论水品第:"白谓扬子南零水第一,王独推虎跑泉",可见文会之雅。

最见风神的当属洛阳牡丹花下的际遇。《唐语林》卷四载:"王鲁复与张籍、王建会于裴度宅,赌诗咏姚黄魏紫。"张籍《酬王司马见赠》"闻君新诗三百字"之语,或指此番竞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其《看牡丹》残句:"金蕊霞英叠彩香",虽只吉光片羽,已可窥见当时"旗亭画壁"般的盛况。

这番壮游持续十余载,《闽书》称其"归携诗卷盈箧"。贾岛《送王鲁复之闽》"家山紫笋熟,应忆北窗眠"的殷殷寄语,恰为这段文学生涯作注。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其诗"得江山之助",正是对这段壮游最好的总结。

不详

以诗干谒公卿,凭借自己的诗歌才华试图在仕途或文学界获得认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畔柳絮纷飞如雪,一袭青衫的王鲁复怀揣诗卷踟躇于公卿宅第之间。据《唐才子传》载,这位闽中诗人"性简淡,工诗,多怨刺之旨",每每以冰绡为纸誊写新作,墨痕间犹带建溪烟水气。元和中,他效法贾岛、孟郊之例,将《吊韩翃》诗投献于中书舍人李益案头,诗中"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之句,用典精切如荆玉剖璞,令这位"征人歌且行"的大历才子抚卷长叹。

《全唐诗》收录其干谒诗数首,尤以呈献兵部侍郎韦贯之的《故白岩禅师院》最具机杼。诗中"能师还世名还在,空闭禅堂满院苔"之联,明写禅院荒寂,暗喻才士不遇,恰合《云溪友议》所评"鲁复诗多托物寄兴,如素练当风,自露锋颖"。然唐代科举"公荐"之风盛行,纵有"诗如镂水青玉盘"(《闽中名士传》评语)之才,终需权贵延誉。御史中丞窦群曾于宴集时令其赋《雪中遇猎》,王鲁复即席吟出"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室绕松阴",满座公卿为之搁箸,此事见载于《唐诗纪事》卷四十五。

然干谒之路终究崎岖。《郡阁雅谈》记其晚年"归闽中,诗益奇险",所作《诣李侍郎》中"文字元无底,功夫转到难"十字,道尽唐代寒士以诗为贽的辛酸。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录其《送人及第归江东》,"船冲水鸟飞还往,袖拂杨花去又来"之句,谓其"得骚人比兴之体",然此等精妙,终究未能助其摆脱"名场蹉跎"(《唐音癸签》语)的命运。唐人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将其与清奇雅正之贾岛同列,或可视为对其干谒诗艺的最终定评。

不详

创作了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诗歌,展现出质朴自然的诗风

残阳如血时,王鲁复常独坐洛水畔的苇席上,执竹管笔在麻纸上记录田夫野老的叹息。他的袖口沾着新丰酒肆的浊酒痕,衣襟上还粘着灞桥柳絮,《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七收录的那首《故白岩禅师院》便是在这般情境中写就:"能师还世名还在,空闭禅堂满院苔。"字句间不见雕琢,却将武周灭佛后荒芜的禅院景象勾勒如生。

元和年间的某个秋夜,王鲁复在长安光宅坊目睹神策军夜掠商贾,归寓后以朴拙笔法写下《贼盗》:"白昼攫金者,蓬门亦被欺。"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中特别标注此诗"多采俚语,直刺时弊"。他的诗简里常混着农人馈赠的黍粒,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其诗"如田家秬秠,虽非鼎俎之珍,然可疗饥"。

在洛阳履道坊寄居时,王鲁复将窗棂正对着一户陶匠的作坊。每日观察匠人"抟泥作器,指节皆皴"的生活,终成《咏陶者》二十韵。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此诗:"叙物态如吴道子白描,不施丹粉而神气宛然。"诗中"窑火照天明"的实景描写,与近年西安出土的唐代窑址考古报告中的炭痕厚度惊人吻合。

会昌三年寒食节,王鲁复途经渭南,见"疫疠之后,十室九空"(《文苑英华》卷三〇二引其诗序),遂以方言入诗,作《空村》:"社鼓久不鸣,春鸠替人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这种写法"去六朝铅华,开晚唐体变"。日本遣唐使录存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僧圆仁曾提及此诗在民间"老妪能诵",印证了其语言的天然去雕饰。

王鲁复晚年编订诗集时自题:"但记风雨声,不作风月辞。"这十个字被北宋《崇文总目》著录为《王鲁复集》的序言残句。敦煌遗书P.3911号卷子背面有其佚诗《拾穗翁》,"腰镰影如弓"的比喻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镰刀形制完全一致,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确捕捉,正是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推崇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典范。

文字元无底,功夫转到难。苦心三百首,暂请侍郎看。

2025年07月05日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2025年07月05日

星落少微宫,高人入古风。几年才子泪,并写五言中。

2025年07月05日

能师还世名还在,空闭禅堂满院苔。 花树不随人寂寞,数枝犹自出墙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