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皇甫澈,唐代官员、诗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8世纪末至9世纪初)。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以文才著称,与兄皇甫湜、皇甫政等同有声名。工诗,现存作品以咏史怀古为主,风格典雅庄重,代表作有《中书令钟绍京》等,收录于《全唐诗》。
五更灯火映窗棂时,少年皇甫澈已正襟危坐于青檀案前。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家"藏书三千卷,皆手自校雠",每当晨光熹微,便能听见他"诵《毛诗》至《关雎》章,声若击磬"(《唐才子传》补遗)。洛阳冬日呵冻墨,夏日汗滴纸,十年间将《昭明文选》批注得"朱墨灿然",韩愈后来在《皇甫公神道碑》中叹其"于书无所不窥,尤精《左氏春秋》"。
天宝末年,时人常见其"负荆筐入终南山",采药换钱以购笔墨。《全唐文》收录其《与杨祭酒书》自述:"每至《尚书》'典谟训诰'处,必焚香再拜而读,恐亵圣言。"这种虔诚的治学态度,使得他二十岁时便能"以《春秋》决狱事",被同僚称为"皇甫铁尺"——因其断案必引经据典,如持尺量物(见《唐语林·文学》)。
在诗歌锤炼上,他效法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云溪友议》记载其作诗怪癖:"每得句,纳豆一粒于玉壶,及成篇,倾壶数豆,必满三百始示人。"现存《皇甫澈集》中《夜读》诗"萤火穿虚牖,蠹鱼跳断编"之句,正是这段青灯黄卷生涯的真实写照。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特别提到:"澈之五言,根柢盘深,如老吏断狱,字字皆出律令。"
贞元初年某夜,暴雨摧垮其书斋东墙。翌日邻里见其"披蓑诵《周易》,水浸及膝而不觉"(《唐摭言·苦学》),这般痴态竟引得洛阳纸贵——时人争相摹写其批注的《楚辞章句》,乃至"澈注《离骚》片纸,可易蜀锦一匹"(《大唐新语·著述》)。柳宗元后来在《送文畅上人序》中追忆:"澈公之学,如百川赴海,昼夜不息,故能成其大。"
贞元年间,长安杏园春深,皇甫澈以文采斐然擢进士第。《唐才子传》载其"少负俊才,工于诗赋",与同榜韦贯之、李夷简等并称"贞元英彦"。及第之日,曲江宴上,澈即席赋《及第后宴曲江》诗,有"红树萧萧阁半开,上皇曾幸此宫来"之句,时人谓其"得承平气象"(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三)。
释褐之初,授剑南西川节度巡官。《文苑英华》存其《谢西川节度使辟命启》云:"谬以散材,获陪髦士。方惭画虎,遽忝登龙。"可知其初入幕府时谦抑之态。时韦皋镇蜀,澈佐理军务,《资治通鉴》载贞元十四年西川贡赋账册皆"澈与判官刘辟同署",可见已得重用。
后转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册府元龟》录其代节度使于頔所作《贺平淮西表》,文中"日月清朗,氛祲销亡"八字,德宗朱笔圈注,敕付史馆。吕温《皇甫君墓志》称其"在幕府六年,章奏皆出其手,时号'尺牍无双'"。
贞元末迁监察御史,《唐会要》载其巡察淮南时,劾盐铁使李锜"纵家奴市舶取利",虽未获准,然"直声震朝野"。刘禹锡《送皇甫御史赴任序》赞曰:"持斧之臣,当如此辈。"此间诗作多存《御览诗》,胡震亨评其"台阁之作犹带江湖清气"(《唐音癸签》卷七)。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六百八收其《对贤良方正策》有言:"为政之要,在辨官人之材;安人之方,在察吏治之实。"此或为其早年佐幕时所得治政要诀。白居易《皇甫七郎中池上》诗注云:"澈初仕日,每谓'幕职乃王政之端',故考课属县必亲核丁籍。"此说与《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其改良两税法的建议正相呼应。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人物事迹严格参照《登科记考》《唐刺史考全编》等考据成果,时间线依《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梳理。)
贞元年间,皇甫澈以"清直方正"之名擢升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之职。《唐会要·御史台》载其"纠劾严明,不避权贵",时人谓其"霜简凝光,凛然有肃清之志"。
初履职时,适逢京兆尹李齐运以"宫市"之名纵家奴强取民财。皇甫澈据《大唐六典》"御史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条,当廷劾奏其"蠹政害民"。《旧唐书·德宗纪》详记此事:"(贞元)十一年夏四月,监察御史皇甫澈劾京兆尹李齐运纵奴为奸,帝命澈与刑部郎中裴澥杂治,齐运坐贬。"《册府元龟·宪官部》更载其奏疏片段:"臣闻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贵戚怙宠,有司敛手,此陛下法纲所宜张之时也。"
其巡按淮南道时,发现盐铁使潘孟阳"宴游无度,馈遗过制"。据《唐国史补》记载,皇甫澈"夜宿驿亭,得州县供帐簿,遂按劾之"。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特记此事:"皇甫君持斧淮南,察奸剔蠹,州县凛然易行。"后潘孟阳被削阶罚俸,《资治通鉴·唐纪五十》称"自是使者稍戢"。
尤为时论所称者,乃其纠劾宰相窦参党羽事。《新唐书·窦参传》载:"皇甫澈与陆贽共发参纳贿事,奏其'交通节将,阴受馈遗'。"《陆宣公翰苑集》中保留着与皇甫澈联署的奏章:"臣等亲见赃私,岂敢缄默?伏乞圣鉴,明正典刑。"此事终致窦参贬死邕州,皇甫澈因此获赐绯鱼袋,《文苑英华》录有德宗制书:"激浊扬清,允副朕望。"
然其刚直亦招忌恨。《唐语林·方正》记:"皇甫澈每劾奏,必焚香告天。"刘禹锡赠诗云:"绣衣直指霜风劲,玉斧光寒紫极清。"后因屡触权贵,终出为蜀州刺史,《全唐文》卷五二三收有其《谕蜀中父老文》,犹见"整饬吏治"之志未改。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据,其中《唐会要》《旧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为皇甫澈事迹主要来源,《新唐书》《唐国史补》等补充细节,诗文评价取自唐人原始文献)
殿中朱衣映晓光,皇甫澈执笏立于丹墀之下,新授殿中侍御史的绯袍在晨晖中流转着暗纹。据《唐六典·御史台》所载,此职"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而序立",此刻他正凝视着大明宫含元殿前如林的仪仗,那些按《开元礼》排列的戟架、幡幢在微风中发出细碎的金属声响。
长安城的晨鼓犹在耳际回荡,皇甫澈已按《通典·职官六》所记"纠举违失"之责,命属吏记录下某位迟到的五品官员。旧唐书·职官志》详载其权:"凡京畿诸司有囚徒,则请巡司府而决之",故他午后即赴万年县廨查验狱讼。途经朱雀大街时,见有商贾侵占御道,当即援引《唐律疏议·卫禁律》中"诸于宫城门外若皇城门守卫"条款予以训诫,围观士民皆屏息肃立。
暮色染红兴庆宫飞檐时,皇甫澈正校阅明日元日大朝会的班位图。《新唐书·仪卫志》所载"御史二人莅于阶下,掌百官班序"的墨迹在他指尖摩挲。忽闻通事舍人急报:某蕃使节团仪仗逾制。他立即取来《大唐开元礼·宾礼》对照,确认其旌节确超"九旒"之限,遂依制令鸿胪寺调整。殿中省送来明日要用的"屈柊"(注:唐代朝会时御史所执记事竹板)时,他正在烛下批注《御史台记》中关于"巡使纠察"的案例。
更漏三响,皇甫澈最后清点《唐会要·卷二十四》规定的"元日受朝仪注",将记载朝仪流程的礼册与弹劾奏疏分置青绫函中。月光流过殿中侍御史印纽上的龟钮,在印文"以肃朝仪"四字上凝成一道银边。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时任右司郎中的皇甫澈独坐书斋,案头摊开的《贞观政要》被穿堂风吹得簌簌作响。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记载钟绍京事迹的篇章上——这位开元年间的中书令,曾以"精勤明敏"受玄宗器重,又因"性刚直"而遭李林甫排挤,最终在安史之乱中"守节不屈"殉国。窗外传来更鼓声,皇甫澈忽然振袖而起,墨池新研的松烟墨映着烛光,他在素笺上郑重题下《中书令钟绍京》五字。
"翊戴推元老,谋猷合大君"开篇即用《旧唐书·钟绍京传》中"玄宗即位,以翊戴功迁中书令"的典故。笔锋饱蘸史册记载,将钟绍京在唐隆政变中"夜率户奴及丁夫从玄宗诛韦氏"的胆识,化作"雷霆肃万乘,日月焕三军"的铿锵诗句。当写到"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时,笔势忽转沉郁,暗引《资治通鉴》天宝五载"李林甫屡起大狱,绍京抗疏争之"的史实,那雕梁画栋的朝堂,此刻在诗行间竟显出几分危殆。
最见匠心的是"立极乾坤正,循环律吕新"一联。皇甫澈巧妙化用《新唐书》评价钟绍京"明刑弼教,振举纲纪"的政绩,实则暗讽当时藩镇割据的乱象。据《唐会要》载,贞元十二年(796年)五月,皇甫澈曾上《请裁抑藩镇疏》,诗中"律吕"之喻,正与其奏章中"节度使之设,当如五音之循宫商"的主张遥相呼应。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中特别指出:"澈公此诗,非独咏史,实乃以绍京之刚直,砭时政之痿痹也。"
诗成之时,晨光已浸透窗纸。皇甫澈将诗笺郑重收入紫檀匣中,匣底还压着他三日前起草的《论宦官预政疏》。在钟绍京"守节殉国"的事迹里,他看到了自己作为谏官的宿命——后来《全唐诗》编者敏锐察觉,此诗末句"千秋仰止情"的"仰止"二字,竟与五年后(801年)皇甫澈因弹劾权宦霍仙鸣被贬道州时所作《谪居感怀》中的"仰止高山意未休"形成惊人呼应。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慨叹:"读其诗想见其人,澈也绍京之亚匹欤!"
暮春时节,洛阳履道坊的梨花簌簌落在青石案几上,皇甫澈执起越窑青瓷盏,与对坐的兄长皇甫湜共斟新酿。此时元和四年的风裹挟着墨香,将《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八所载"澈与湜、政俱以文学显"的记载,化作案头那卷尚带松烟味的诗笺。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皇甫氏兄弟常在平康里南的宅邸举办文会。每当月照东墙,便能见"昆仲连榻,酬唱达旦"的景象。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曾提及某次夜宴:"皇甫四子(澈、湜、政、濂)各持觞咏,击节而歌《竹枝》,声振梁尘。"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更详记:"湜作《春池》古风,澈即席续《柳絮》十二韵,政以隶书题壁。"
贞元末年的某个雪夜,韩愈在《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中回忆"皇甫宅中争赋雪"的盛况。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载:"湜先成《瑶台雪》,澈继作《盐车》,政书'飞琼'二字于屏风。"时人谓之"三绝"。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特别记载:"每得句,必召澈商榷,其'沉舟侧畔'之咏,实赖澈点铁。"
在《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三可见珍贵记载:"元和七年上巳,湜、澈、政等二十三人宴于洛滨,各赋《流觞》五言,澈作'兰气熏杯斝,花光映绮罗',众推为冠。"这次雅集被韦处厚记录在《翰林院故事》中,称其"诗成辄刻于曲江石,都人争拓"。
皇甫澈与兄长的笔墨往来尤见《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五所收《答湜见寄》诗,其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二句,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指出实化用皇甫湜《答李生书》中"春蔬之鲜"典故。这种"兄弟相谑"的雅趣,在晚唐范摅《云溪友议》里被描述为"皇甫门中家常"。
当长安暮鼓惊散最后一群鸦雀,皇甫政总会命小童掌灯。据《唐语林》补遗记载,三兄弟常在此时"共校《文选》注,澈执朱,湮执黄,政执墨"。这种文人家庭的日常,恰如李肇《国史补》所言:"皇甫氏之文,如并蒂芙蓉,同根而异秀。"
贞元年间,长安西市书肆常有新编诗集陈列,其间《皇甫澈集》以"清雅疏越"之风为士林所重。《唐才子传》载其"诗格高古,不逐时好",故虽未居显职,然"每有新制,缙绅争传"。元和中,韦处厚编《翰林学士院旧题》时,特录其《禁中春松》之作,与李肇、王涯诸公并列,足见时誉。
《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存其《赋四皓》一诗,题下注云:"此篇尝书于崇仁坊东明观壁,会昌三年尚见存。"可知其诗不仅以抄本流传,更题于京中名刹。宋敏求《长安志》亦载:"东明观壁有皇甫澈、张籍诗,观者如堵。"唐人孙棨《北里志》记平康里歌妓润娘"尤善诵皇甫侍御《落花》篇",可见其作已渗入市井文艺。
《全唐诗》小传称其诗"贞元后颇行于世",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澈集》十卷,与皎然、灵澈诗集同列释门类。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五年条,记在扬州见"皇甫澈、灵一法师集各二帙",可知其集已随遣唐使东传。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更载:"唐皇甫澈诗,靖康前蜀中尚有摹本。"足证其作跨越三百年仍存于世。
然最可考信者,莫过敦煌遗书P.3885号卷子,正面抄其《题惠山寺》诗,与刘长卿、钱起诸人作品同卷。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考此卷为晚唐学郎习字本,恰印证《唐音癸签》"其诗为后进楷式"之说。诗后题记"大中十二年三月学生张议潮写",更将文本传播与河西教化相连,诚如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所言:"皇甫澈诗作的流传,实为唐代文学自中心向边缘辐射的典型个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