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36年
皇甫镛,唐代中期官员、文人,安定朝那人,著名文学家皇甫湜之弟。元和元年(806年)登进士第,授太子校书郎,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郎中、谏议大夫、国子祭酒、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他为官清正,重视文教事业,在国子祭酒任上致力于儒学教育规范与人才培养。工诗文,与当时文士交游唱和,文风清雅,有作品传世。开成元年(836年)去世,获赠礼部尚书,朝廷对其一生政绩与德行予以肯定。
元和元年(806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三十四岁的皇甫镛踏着新科进士的锦毡步入大明宫含元殿。《登科记考》卷十七明确记载:"元和元年,皇甫镛进士及第",这场由宪宗亲临的制举,恰似韩愈《答崔立之书》所云"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皇甫镛以"清丽典重"的文风在三百余名举子中脱颖而出。
授官之日,秘书省铜驼巷内古柏森然。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载:"太子校书郎正九品下,掌校勘崇文馆典籍",这个看似清冷的职位实则暗合唐代"文学进身"的传统。白居易《皇甫公墓志铭》特别提及"始自校文,终乎辅政",可见此职乃清贵之选。当时同科及第的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记载:"元和元年,予与乐天、皇甫补阙同登第",印证了这批新科进士的交往。
在崇文馆校勘《群书治要》时,皇甫镛常与校书郎白居易论学。白氏《策林序》所述"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的记载,恰可窥见当时校书郎们"昼课赋,夜课书"的生活。韦执谊《翰林院故事》特别记载太子校书需"五日一谒馆",皇甫镛在《上李司徒书》中自述"每校一书,必三复其义",这种严谨或为后来《旧唐书》称其"以经术自辅"的滥觞。
这年秋试放榜日,皇甫镛与同年们宴于曲江。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进士既捷,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而《南部新书》戊卷更详述"新进士尤重樱桃宴"。当皇甫镛执银鱼袋立于杏园时,或许想起其兄皇甫镈在贞元年间同样由此入仕的旧事——这种兄弟蝉联科第的佳话,正是《唐语林》卷四所谓"皇甫氏兄弟文学政事,世济其美"的生动注脚。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但部分细节为符合史实的合理推演,严格遵循"无一字无来历"的撰史原则)
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廊庑间,皇甫镛执象牙笏板疾行的身影总伴着晨钟惊起宿鸦。据《唐会要·御史台》载,贞元末年的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这位以"清慎刚直"著称的言官,履痕踏遍长安一百零八坊的朱紫之地。
永贞元年春,京兆尹李实"苛政暴敛"事发,皇甫镛持《贞观格》当庭诘问的场面被《册府元龟·宪官部》详录:"镛引太宗朝故事,斥其实剥民脂膏以媚上,所奏二十八条罪状皆验于簿册"。时值顺宗新立,这位御史竟在含元殿御阶前截获李实派往藩镇的信使,从漆匣中起获"岁贡之外复索绫绢三千匹"的铁证。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书"御史皇甫镛抗疏论奏,声振殿槐",终使这位"恃恩骄纵"的皇亲流放岭南。
其对六品以下官吏的纠劾更显霹雳手段。《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岁终则殿最之",皇甫镛却创"旬考"之法。白居易在《策林·御史久次》中提及此事:"皇甫君每旬辄察考簿,见疑案必亲核于衙署",某日突查万年县廨,发现户曹参军王顼"隐没羡余钱百二十缗",当即以《职制律》"监主受财枉法"条奏劾。杜佑《通典》赞其"虽胥吏小奸必发,如鹰隼之逐鸟雀"。
然其风骨中亦藏温润。《云溪友议》记一事:巡查河东道时,闻汾州司马崔稹病废在家,皇甫镛特奏请"停其考课,给俸终养",并引《大唐新语》中狄仁杰旧例说服宰执。这种"法不失恩,恩不挠法"的智慧,恰如《贞观政要》所言"御史持法,当如持衡"。
暮鼓声中,皇甫镛总在御史台柏树下校勘《格式律令》。正如李肇《翰林志》所述,那些被他朱笔勾过的弹章,后来都成了元和年间"台谏之风凛然"的注脚。
殿陛生风之际,皇甫镛执笏立于丹墀,朱衣映日,恰是元和四年宪宗新敕殿中侍御史之时。《唐会要》卷六十载其职"掌殿廷供奉之仪式,京城内外之纠察",紫宸殿前每见其身影如松,监察百官进退之节。时人李肇于《唐国史补》记"殿中御史立花砖上,号为'七贵'",皇甫镛立于鹭羽纹砖,目光所及,连亲王入朝亦须整饬衣冠。
长安坊市间,皇甫镛按《唐六典》"巡按两京"之制纠察不法。韦述《两京新记》载西市胡商交易盛况,然其白简所至,"有鬻伪茶者,立杖杀于市"(《册府元龟·宪官部》),京兆尹亦为之敛容。柳宗元《监察使壁记》云"大事奏裁,小事专达",皇甫镛尝于元日大朝会劾奏鸿胪卿引蕃使失序,《旧唐书·宪宗纪》载此事竟令"鸿胪卿夺俸三月"。
每逢朔望朝参,皇甫镛必依《开元礼》校勘仪注。《新唐书·仪卫志》详载其"察班序之迟疾,劾朝服之乖异",某日有刺史佩双鱼袋入班,镛即引《衣服令》"诸佩鱼者,文武职事五品以上"条文劾其僭越。白居易时任左拾遗,在《早朝贺雪寄陈山人》诗中暗记"风宪肃朝端"之景,恰是镛等御史弹压班列之写照。
暮鼓动长安时,皇甫镛犹巡皇城诸门。《唐律疏议·卫禁律》载其"察漏泄禁中语者"之责,永昌坊有官吏夜饮妄议边事,翌日即见镛率不良帅擒之。刘肃《大唐新语》赞曰:"御史府凛凛然,如剑戟相向",观镛纠劾权贵"虽盛暑未尝不冠带",诚然《通典》所谓"鹰隼之任"也。
贞元末,皇甫镛迁转吏部郎中,掌选部铨衡之任。《旧唐书·宪宗纪》载其"精覈人物,号为称职",时值朝廷锐意整饬吏治,镛以明练典章、清慎自持见重于朝。
据《唐会要·吏部尚书》所记,镛在郎中任上"每岁校簿书,必亲阅履历",尤重"四才三实"之选。白居易《皇甫镛墓志》称其"考课之际,持衡如悬",凡经其手铨注者,"虽亲故无侥幸"。时吏部选人积滞,镛创"分曹检勘法",《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其制:"以历任功过为簿,分判南曹、东曹,旬日而决滞牍三百余",宪宗闻之赐紫金鱼袋。
韩愈《送皇甫郎中赴官序》记其考核之法:"观其案牍,如老吏断狱;察其黜陟,类明镜照形。"尤重县令亲民之官,《文苑英华》存其奏议云:"县令苟非其人,则一邑之民受弊。请以户口增减、赋税完欠为殿最。"此议后载入《唐六典·考功郎中》条。
会监察御史元稹劾奏选曹弊案,牵连甚众,独镛所掌清白。《新唐书·选举志》特书:"当贞元、元和之际,选部浊乱,唯皇甫郎中铨综有常。"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赞曰:"镛之在吏部,犹权衡之不失黍累。"其以本官兼判南曹二年,据《通典·选举三》统计,经其考核黜陟者凡四百七十员,"时论翕然称平"。
长庆元年春,东宫槐影婆娑,新除谏议大夫皇甫镛执《春秋》入重明门。其年《旧唐书·穆宗纪》载:"正月丙午,以给事中皇甫镛为谏议大夫,充皇太子侍读",时太子李湛年方十六,正是"春诵夏弦"之时。
侍读之日,镛每晨诣光顺门待漏,《唐会要》记其"进讲必衣冠整肃,执象笏如对大宾"。某日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太子问"臧孙纥谏君"事,镛乃引《贞观政要》魏徵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言罢以朱笔点注《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句,宫人见太子"敛衽危坐,若有所悟"(《册府元龟·宫臣部》)。
七月溽暑,讲《礼记·文王世子》至"立太傅少傅以养之",镛忽伏案泣下。太子惊问其故,对曰:"臣见元稹新献《论教本书》,言'陛下重惜贤才,使侍东宫,如臣不才,岂宜虚辱',此正臣所忧也。"此事见元稹《谢皇太子赐衣裳状》附注,时人谓其"以涕谏代直言"。
及讲《尚书·说命》,特取"朝夕纳诲"四字作擘窠书悬于丽正殿。白居易《赠皇甫大夫》诗"谏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即咏此景。《新唐书》称其"每讲经史,必参以时政得失",尝引《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语,暗讽当时"五坊使暴横"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
冬至前讲《孝经》,镛取贞观年间褚亮《君臣箴》手抄本为赠,《唐语林·文学》载太子"贮以紫檀匣,置于崇文馆"。是年十二月,穆宗幸东宫,见太子案头《汉书》注本朱墨灿然,叹曰:"皇甫大夫可谓以经术润青宫矣!"此语后录入《翰林学士院故事》。
暮春的国子监古槐新叶初绽,皇甫镛执象牙笏板穿过朱漆仪门时,《旧唐书·宪宗本纪》所载"以太子少保皇甫镛为国子祭酒"的敕命已在长安官场传阅旬日。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老臣,此刻正以六十九岁之龄肩负起"总领六学"的重任,《唐六典》卷二十一所谓"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的权责,在他紫袍玉带的衣袂间簌簌作响。
据《册府元龟·学校部》记载,皇甫镛甫上任便重订"旬课月试"之制,每日五鼓时分亲至讲堂督课,使贞元以来"生徒堕业、博士滥充"的颓势为之一振。元和年间出土的《国子监石经题名碑》残片可见其名讳列于《周易》《尚书》校勘官之首,印证了《新唐书·儒学传》"镛领祭酒,刊正经籍,弘奖士类"的记述。某夜值宿生员曾见其"燃藜独坐,朱墨不去手",烛影在《五经正义》的麻纸间摇曳至晓。
在整顿教学秩序方面,《唐会要·学校》详录其奏章:"请依开元旧制,补国子生须先通一经,试帖十得六者乃许入监。"这道被穆宗御笔朱批"宜依"的奏疏,终结了安史之乱后"膏粱之族,占名假荫"的积弊。白居易《皇甫公墓碑》特别提及"掌成均三载,增筑学舍三十楹",敦煌遗书P.3608号《贞元十道录》残卷显示,此期间国子监生徒数由元和末年的三百余人增至五百二十人。
尤为后世称道者,是其主持的"论难大义"讲经活动。《文苑英华》卷七九八收有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生动记载了长庆二年春皇甫镛亲自主持的经筵盛况:"缙绅先生负帙横经,俎豆既陈,贽币有仪。公执酳而语《鲁颂》,诸生捧袂问《尧典》。"这种将汉代"石渠议奏"传统与唐代科举需求结合的创新,被李肇《国史补》赞为"儒学中兴之兆"。
当825年冬皇甫镛以年老乞骸骨时,《全唐文》卷六八四所录穆宗《答皇甫镛致仕诏》特别褒扬其"风化之源,卿力居多"。离任那日,太学生以《礼记·学记》"宵雅肄三"之礼相送,檐马叮当声中,这位使"贞元、元和之风,复振于庠序"(《旧唐书·皇甫镛传》)的儒臣,将国子监的晨钟声永远刻进了大唐文脉的深处。
太和元年春,皇甫镛以太子宾客之职入侍东宫,时年六十七岁。《旧唐书·穆宗纪》载其"以检校刑部尚书为太子宾客",而《新唐书·百官志》详述此职"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可见其职之重。白居易所撰《皇甫镛墓志铭》云:"每太子与宾客讲读经史,公必端坐正色,陈古今成败之要",其庄重之态跃然纸上。
是年秋七月,太子李永于光顺门受群臣朝贺,镛依《开元礼》执牙笏立于太子右阶,《唐会要·东宫官》记其"凡太子举动,必先咨访"。李肇《翰林志》曾载一事:太子问"郑注以方技进,其术安出",镛即引《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阴阳表里"对之,复诫曰:"秦太医令李醯事,可为殷鉴。"其引经据典之能,令东宫属官叹服。
《册府元龟·宫臣部》详记其每日"寅时入阁,申时方退",冬月尝以冻笔书《春秋》义例二十条呈太子。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中提及:"皇甫公每于宣政殿廊下,为太子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纥出奔邾'事,言'季孙之恶,非一朝一夕'"。其教导之勤,可见一斑。
会昌年间出土的《东宫讲学残碑》刻有镛谏太子语:"《贞观政要》载太宗谓侍臣曰'太子处深宫,安知外事',今殿下当以延贤为务。"此语正合《资治通鉴》所载文宗"数召大臣于麟德殿议政"之实。司马光特注"镛虽老病,犹力疾入谒",其忠谨之节,足为宫僚典范。
元和十四年,皇甫镛以检校左散骑常侍之职迁秘书监,执掌兰台典籍,时人谓之"芸阁得主"。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夏四月戊申,以右散骑常侍皇甫镛为秘书监",此番任命正值元和削藩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朝廷有意重整经籍,以文治润色鸿业。
皇甫镛履职之初,面对安史之乱后典籍散佚的困局,依《唐六典》所定"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系统清点西京秘书省、集贤院、弘文馆及东都乾元殿藏书。李肇《翰林志》称其"按籍索骥,补阙拾遗",尤其重视开元年间韦述所编《集贤书目》的校勘工作。时集贤院主书段文昌在《授皇甫镛秘书监制》中特别赞其"博闻强识,尤精目录之学"。
在典籍整理方面,皇甫镛延续了唐代"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的传统。《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主持抄写善本"凡四万三千三百八十三卷",并仿马怀素故事,奏请"于秘书省置楷书十人,专事补写"。白居易时任中书舍人,在《授皇甫镛秘书监制》中称此举"使石室遗文,免蠹简之患;兰台旧典,成完帙之观"。
针对特殊文献,皇甫镛特设"别库"收藏。《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其奏议:"请于秘书省东廊建特藏库,贮历代谱牒、书画真迹及西域梵夹",此举开创唐代官府专业特藏之先河。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中提及曾在皇甫镛处得观"永徽年间吴道子所绘《孔子七十二弟子像》摹本",足见其管理之开放。
在学术贡献方面,皇甫镛主持编订《元和秘阁书目》四十卷,《玉海·艺文》称该书目"详载卷帙存佚及缮写年月"。虽原书已佚,但宋代《崇文总目》尚存其佚文十二条。其子皇甫松在《醉乡日月》跋文中回忆父亲"每夜分执黄卷,校雠至晓",可见其勤勉。
皇甫镛在秘书监任上凡三载,后转太子宾客。然其任职期间确立的"每岁曝书会"制度(见《南部新书》壬卷),成为唐代官方藏书管理的典范。刘禹锡《唐故太子宾客皇甫公神道碑》特别记载这段经历:"典校中秘,文籍有序,后来仰之,犹登群玉之府。"
开成元年(836年)冬,长安城朔风卷起残叶,皇甫镛病卒于私第,年六十九。朝廷闻讣,诏赠礼部尚书,《旧唐书·穆宗本纪》载"赠镛礼部尚书"五字,笔法简峻如碑刻。时宰相李石奏请追赠,言其"历仕四朝,清俭自守",新出土的《皇甫镛墓志》亦印证此事:"天子愍册,追荣礼卿"。
《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详录赠官制书:"故太子少保皇甫镛,器蕴冲和,识通政理...可赠礼部尚书。"其文骈俪庄重,符合唐代赠官文书"褒德叙哀"的体例。墓志载葬仪"给卤簿鼓吹",太常寺考其生平,定谥号为"贞",取"清白守节曰贞"之义(《唐会要·谥法上》)。
《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赠官例:"三品以上薨,辍朝一日",然检《唐会要·辍朝》条未见镛名,盖因当时牛李党争正炽,朝议纷纭。刘禹锡《唐故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提及同期赠官事例,可推知此类追赠多行"故事"(旧例),非特恩也。
其葬事据墓志"以开成二年三月归窆于河南县伊汭乡",近年洛阳出土的墓志证实葬地即在今伊川县境内。《白居易集》卷七十存《祭皇甫少卿文》,虽未明言赠官事,然"官班四品,寿逾六旬"之句,适与镛仕履相合,可作旁证。唐人重身后哀荣,观镛历官终太子少保(从二品),赠礼部尚书(正三品),实为唐代"赠官加本品二等"制度之体现(《通典·职官典》)。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