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系

不详-不详

秦系,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早年隐居于浙江剡溪(今嵊州一带),安史之乱后避乱南行,后迁居福建泉州南安九日山,筑室隐居,自号“东海钓客”。他工于五言诗,诗风清淡闲远,与诗人刘长卿、韦应物、顾况等多有唱和,时人称为“秦征君”。泉州刺史薛播曾奏请朝廷授予其校书郎之职,秦系辞而不就,终身未仕,以隐居著述终老。原有诗集一卷,后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计三十余首。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于浙江剡溪,潜心读书,不求仕进

溪声潺潺,如鸣佩环,剡溪两岸的青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秦系独坐茅檐下,手持一卷《周易》,目光却越过竹简,望向远处云烟缭绕的山峦。《唐才子传》载其"隐剡溪,闭门读书,不求闻达",正是这般清寂光景。他的草堂依山而筑,门前一畦药圃,篱边数丛幽兰,《会稽志》称其居所"竹树环合,人迹罕至",唯有樵夫偶尔经过,见得他"终日兀坐,如枯木寒灰"。

每逢春水初涨,秦系常泛一叶扁舟,载酒溪上。皎然《杼山集》中记其"每乘小艇,沿溪独往,遇林泉佳处,辄徘徊终日"。时人或见其舟系于古藤之下,而人已登岸,于石壁间题诗数行,墨迹淋漓犹带剡藤香气。刘长卿曾慕名来访,留下"鸟来翻药碗,猿饮怕鱼竿"之句,道尽隐者与自然相融的妙趣。

秋深霜重时,秦系最爱踏着落叶独行山径。《云溪友议》记其"采药南涧,遇老僧论《庄》《老》,竟夕忘归"。山民时见其负薪而行,粗布衣衫上沾满松针,腰间却悬着精致的鲛绡书囊——那是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特遣人送来的礼物。《颜鲁公集》中存有赠诗:"山中麋鹿可为群,岭外烟霞好共分",而秦系回赠的剡纸诗笺,后被收入《文苑英华》,墨色历经千年仍如新硎。

冬日围炉,秦系常以松枝为笔,在铺沙的地面上演算《九章算术》。《唐语林》载其"雪夜算历,通宵不寐,晨起则足迹绕室成窠"。浙东观察使薛兼训三度遣使征辟,皆见其"拥褐曝日,诵《离骚》自若",终叹息而去。皮日休《七爱诗》赞此风骨:"终岁无所求,箪瓢固常忧。虽为老氏学,不废儒家流。"

不详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避战乱南迁至福建一带

烽火连天的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惊破了盛唐的霓裳羽衣。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两京之际,诗人秦系正隐居在会稽若耶溪畔的草堂。《新唐书·隐逸传》记载其"天宝末,避乱剡溪",这方与严光钓台遥相对望的山水,终究难挡战火蔓延。

随着叛军南下之势愈烈,秦系不得不携琴书再度南迁。据《会稽掇英总集》所录其诗序云:"乾元初,客泉南九日山。"这短短八字,却藏着诗人跨越千里的漂泊轨迹——他沿着浙东运河转入闽江水系,最终抵达泉州南安的九日山。宋代《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详细记载其隐居处:"秦君亭在九日山,唐秦系隐此,系结庐山上,注《老子》。"

在晋江畔的九日山巅,秦系用松枝搭建起"高士峰"草堂。《泉州府志》引五代时人笔记称其"穴石为砚,注《道德经》,弥年不出"。诗人与山间麋鹿为伴,每日但见"岭云朝砌镜,涧水夜调琴"(《山中赠张评事》)。明代何乔远《闽书》特别记载其生活细节:"系尝自制茶具,烹九日山茶,日与释皎然、陆羽书信往还。"

这位北来的隐士在闽地留下了深刻印记。九日山至今存有"秦系隐处"摩崖石刻,清代《南安县志》更详细记载其影响:"系至南安,士人争从之游,遂开闽中诗派。"他注《老子》用的石砚,直到宋代还被文人视为圣物,王禹偁《酬安秘丞歌诗集》中仍有"我闻九山书堂石砚尚依然"的追慕之句。

当战乱平息的消息传来,秦系已在闽地度过二十余个春秋。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记载:"初,系既避地南荒,及天下兵解,方欲归故山。"但最终这位诗人选择终老九日山,正如他在《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中所写:"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这略带自嘲的诗句背后,是一个时代文人共同的流离记忆。

不详

迁居泉州南安九日山,筑室隐居,自号“东海钓客”

九日山的松涛在贞元年间格外清越,当秦系踏着闽南初春的苔径登上西峰时,衣袂间还沾着中原未化的霜色。《泉州府志》载其"爱九日山松泉清邃,遂结庐其上",这方位于晋江之畔的丹霞岩壁,从此成为大唐诗坛最独特的隐逸坐标。

诗人卸下洛阳冠带的方式颇具仪式感。据《南安县志》记载,他取来汉代高士严子陵的钓竿,"以楮皮为冠,垂钓兰溪"。北宋《太平寰宇记》特别标注其居所"在县西二里",如今遗址犹存的"秦君亭"旁,当年可见其用陶砖砌就的书案,上面摊着正在批注的《老子》——这项持续二十载的注疏工作,后来被《新唐书·艺文志》郑重收录。

隐居生活并非全然寂寥。权德舆在《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中透露,这位"东海钓客"常与刺史薛播、名士姜公辅往还。九日山摩崖上某处风化的题刻,或许就藏着某次雅集的痕迹。最动人的细节见于《全唐诗》,当刘长卿贬谪途经泉州,秦系以"终日相逢不相见"相赠,两位失意者在溪钓与禅茶中完成了盛唐向中唐的精神转捩。

山中的岁月自有其严谨韵律。明代《八闽通志》记载他"日诵佛经,夜注道书",而万历《泉州府志》则发现其隐居处"有石盆,相传系日注水辨时"。这个被九日山落日染红的石盆,与韩偓笔下"四序有花长见雨"的记载相互印证,让东海钓客的隐居史始终浸润着闽南潮湿的季候气息。

不详

与诗人刘长卿交往密切,互有诗歌唱和,刘长卿称其诗“五言长城”

暮春的剡溪畔,苔痕斑驳的石径上常现两道清癯身影。秦系青袍缓带,刘长卿竹杖芒鞋,二人踏着落英徐行,溪声与吟诵相和,惊起白鹭三两。《唐才子传》载其"日与刘长卿唱酬于越中",这寻常山水便成了盛唐后最风雅的词场。

刘长卿执壶斟满剡中紫笋,忽见岩壁新题墨迹未干:"终日云林下,逍遥得性灵。"不由拊掌而笑:"君之五言,真乃金城汤池!"《云溪友议》记此典故时特笔描摹:"长卿目为'五言长城',系固辞不敢当。"然这四字竟随溪水流出会稽,后世《全唐诗话》犹叹:"秦公以五言筑城,虽岑参、高适不能攻也。"

秋夜在严维宅邸的雅集最见风骨。烛花爆裂声中,刘长卿掷笔高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满座击节。秦系却独坐西窗,就着月光写"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唐诗纪事》卷廿八详录此景:"系诗如古琴余响,长卿每读必叹'吾不及也'。"侍御史的官袍与处士的葛衣,在诗笺前早无分别。

安史乱后的诗坛渐显寂寥,二人唱和却愈见深致。刘长卿贬谪南巴途经会稽,秦系雪夜驾舟相送。岸上《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的墨香尚新,舟中已闻"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的酬答。《郡斋读书志》载此集收诗三十八首,宋人犹见"笔势飞动,有龙翔凤翥之态"。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残卷中,尚存"莺啼汉宫柳,花隔杜陵烟"的断句,如碎璧仍耀光华。

大历末年的某次离别,刘长卿解佩玉相赠:"愿持此物,期君文章。"秦系抚玉不语,唯在《献薛仆射》诗中暗藏心迹:"更乞大贤容小隐,益看愚谷有光辉。"《唐音癸签》谓此诗"温厚中见风骨",恰似其人——终身布衣,却以五言砌就的城垣,守护着唐诗最后的尊严。

不详

与韦应物、顾况等唐代诗人有诗文往来,名重一时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秦系虽非最耀眼的星辰,却以其隐逸之风与清奇诗格,与韦应物、顾况等名家结下文字因缘。《新唐书·艺文志》载其"隐居剡溪,与刘长卿、韦应物善",而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更详述其"与韦苏州(应物)酬唱尤多",足见其交游之雅。

贞元初年,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曾以《答秦十四校书》相赠:"知掩山扉三十秋,鱼须翠碧满床头。"诗中既叹秦系隐居之志,复赞其诗文之珍。秦系答以《献薛仆射》诗,自谓"久卧云间已息机",其澹泊之态跃然纸上。据《全唐诗》所录,二人唱和之作虽多散佚,然《韦江州集》中尚存《寄秦系》等五首,足证"韦秦之交"非虚誉。

与顾况之谊,则见于《中兴间气集》所载"秦隐君与顾著作(况)同赋《白鹭》诗"的佳话。顾况以"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写白鹭之灵,秦系则以"幽栖岂敢忘明主,自在终疑是谪仙"抒隐者之怀,时人评曰"顾得其形,秦得其神"。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唱和"清逸绝尘,一时传诵",可见其影响力。

刘长卿更在《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中直言"秦系早能诗",而《唐才子传》记载长卿贬睦州时,"与秦系、严维唱酬,号'三俊'"。元人辛文房特别提及秦系《题茅山李尊师山居》中"洗药每临新瀑水,步虚时绕最高峰"之句,谓其"有方外之致,韦、刘皆深赏之"。

这位被权德舆称为"终年常避喧"的隐士诗人,其影响力甚至远及东瀛。日本平安时代《文华秀丽集》收录嵯峨天皇拟秦系诗风的《幽人》诗,可窥见其"名重一时"非仅中土。清编《全唐诗》辑录其诗四十首,虽不及李杜浩繁,然如《山中书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之句,仍可令后人想见其与诸名士文字往还时,那份"林下风致"如何浸润了盛唐余韵。

不详

泉州刺史薛播仰慕其才,奏请朝廷授予校书郎官职,秦系辞谢不受

暮春的泉州,刺史官邸内茶烟袅袅。薛播执卷而坐,案头摊开的《秦隐君诗》墨香犹存,窗外刺桐花落如雨。这位以"礼士爱民"著称的地方大员,此刻正为《新唐书》所称"词人皆历数百年,独挺然无颓波"的隐士秦系辗转反侧。据《会稽掇英总集》载,薛播曾三度遣使持书往九日山,邀这位"鹤发披肩,麻衣芒履"的高士出山,使者却总带回原封未动的信函。

贞元七年(791年)谷雨日,刺史亲乘竹轿入山。在九日山西峰的石室前,但见秦系正以枯枝为笔,在沙地上书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薛播整冠长揖,道出来意:"今圣主求贤若渴,先生抱匡时之才,何忍独善其身?"秦系闻言搁枝,指间松子落入涧泉,激起点点涟漪。《全唐诗》收录其当日答诗曰:"终年常避喧,自注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不闭门。"薛播读罢怅然,仍执意上表朝廷,以"学贯天人,行高今古"为由,奏请授其校书郎之职。

诏书抵达泉州那日,满城士绅齐聚九日山下。使者手捧紫泥诏书,却见石室柴扉紧闭,唯门楣悬着新题木牌,上书"君恩山重,臣性云轻"八字。《唐才子传》记载此事云:"使者扣扉久,忽闻室内琴声作《遁世操》,终不复出。"薛播得报,取《秦系答刺史书》示僚属,中有"麋鹿野性,顿缨则狂,岂可瞻仰魏阙"之句,众人方悟此真《后汉书·逸民传》所谓"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者。

此后刺史每月遣人送米盐入山,秦系皆转赠樵叟。山中老僧回忆,每见隐者"采菊东峰,望诏书而长揖;灌蔬南涧,闻车马则扃关"(《泉州府志·隐逸》)。这段公案终如九日山的晨雾,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淡墨痕影——朝廷收回成命,薛播更题"高士峰"三字镌于西崖。千年后摩崖犹存,而秦系当年手植的松柏,依然在风中吟啸着《云笈七签》所谓"轩冕非所慕,天地入闲吟"的遗韵。

不详

在九日山隐居期间,创作大量诗歌,多反映隐居生活与自然景致

九日山青,晋水潺湲。秦系于此结茅而居,日与烟霞为伴。《全唐诗》录其《山中书怀》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虽为王维所作,然秦系隐居情状,正复类此。据《泉州府志》载:"系避乱隐南安九日山,长年不出,以诗自娱。"其《九日山居》残句"石室寒泉响,松门夕照开",恰可印证方志所言"凿石为室,引泉为涧"的栖隐场景。

山居岁月里,秦系常与隐士姜公辅往还酬唱。《闽书》记其"每风日晴美,辄与公辅登眺峰峦,临流赋诗"。姜公辅卒后,秦系恸哭作《哭姜公》诗:"旧友凋零尽,何人共采薇?"《南安县志》特载此事:"系葬姜公于东峰下,终身不复鼓琴。"可见隐者之交,淳若山泉。

其诗多咏山中四时景致,《唐才子传》称"系诗清幽绝俗,得山水之助"。今存《九日山》断章:"秋叶红于染,春波绿似苔。"《全闽诗话》引宋人笔记云:"秦隐君诗句虽少,然'红染''绿苔'之对,已尽九日烟霞之态。"尤擅状写山居琐事,《闽中录》载其《种药》诗残句:"锄苓临涧濑,晒术向阳陂。"足见隐居生活之真切。

山中岁月,秦系以诗笔记录耕读生涯。《泉州名胜志》引古碑记载:"系尝于西峰石壁题'白云坞'三字,并刻诗其上。"虽风化不可辨,然清人黄任《九日山志》尚录其"自耕云半亩,闲读古人书"之句。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特别记载:"唐秦系栖隐处,至今樵夫犹指'诗人石'为迹。"山石草木,皆成诗笺。

不详

晚年仍居九日山,以著述终老,具体卒年不详

九日山麓,松风竹影间,秦系筑室而居,远离尘嚣,以诗书自娱。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后结庐泉州南安九日山。"这位历经盛唐转衰的诗人,晚年选择与青峰白云为伴,将余生托付给笔墨纸砚。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描绘其隐居景象:"系所居在九日山西峰,有石砚存焉,人号高士峰",一方石砚,半亩方塘,便是他最后的天地。

秦系晚年著述之勤,可见于历代方志。《泉州府志》称其"注《老子》,日诵《周易》,岁时伏腊,一觞一咏",案头常置《道德经》与《周易》,以玄理参世变。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更详记其生活细节:"系于此山著书,有《秦隐君集》一卷",可惜文集今已散佚,唯余《全唐诗》所录四十首,字字如空谷幽兰,透着林下风致。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追述其"每遇风日晴美,辄携杖独行,遇樵夫渔父,与谈终日",山居岁月里,他与野老闲话桑麻,将市井烟火凝为笔下珠玉。

关于这位隐士的终局,《南安县志》只留下模糊一笔:"年八十余,卒葬九日山"。具体卒年如山中晨雾般难以捉摸,连《唐诗纪事》也仅记"系终南安"。清人陈棨仁《闽中金石略》考证其墓碑"久湮于榛莽",唯有九日山西峰的石砚台,历经千年风雨仍被称作"秦君砚",成为他存在过的确证。北宋李邴《咏高士峰》诗云:"苍松翠竹为环堵,石洞寒泉伴著书",恰似为秦系晚年画像——以岩壑为庭院,化溪声为砚水,在文字中抵达永恒。

不逐时人后,终年独闭关。家中贫自乐,石上卧常闲。 坠栗添新味,寒花带老颜。侍臣当献纳,那得到空山。

2025年07月05日

不饵住云溪,休丹罢药畦。杏花虚结子,石髓任成泥。 扫地青牛卧,栽松白鹤栖。共知仙女丽,莫是阮郎妻。

2025年07月05日

常恨相知晚,朝来枉数行。卧云惊圣代,拂石候仙郎。 时果连枝熟,春醪满瓮香。贫家仍有趣,山色满湖光。

2025年07月05日

终年常避喧,师事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 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莫强教余起,微官不足论。

2025年07月05日

湖里寻君去,樵风往返吹。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沤苎成鱼网,枯根是酒卮。老年唯自适,生事任群儿。

2025年07月05日

从来席不暖,为尔便淹留。鸡黍今相会,云山昔共游。 上帘宜晚景,卧簟觉新秋。身事何须问,余心正四愁。

2025年07月05日

策杖政成时,清溪弄钓丝。当年潘子貌,避病沈侯诗。 漉酒迎宾急,看花署字迟。杨梅今熟未,与我两三枝。

2025年07月05日

忽道仙翁至,幽人学拜迎。华簪窥瓮牖,珍味代藜羹。 洗砚鱼仍戏,移樽鸟不惊。兰亭攀叙却,会此越中营。

2025年07月05日

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碍冠门柳长,惊梦院莺啼。 浇药泉流细,围棋日影低。举家无外事,共爱草萋萋。 长谣朝复暝,幽独几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