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793年
窦参(?—793年),字时中,唐朝中期大臣,出身扶风窦氏世家。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以强直敢言著称,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贞元五年(789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期间专权用事,与同僚矛盾尖锐,后因贪腐及结党问题遭弹劾,贞元八年(792年)罢相贬为郴州别驾,次年(793年)被赐死。
贞元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簌簌落着细雪,三十岁的窦参怀揣《春秋》经卷踏入礼部南院。据《旧唐书·窦参传》载,其"少以门荫,入仕为万年尉",然志在科举正途,遂"苦心文艺,尤精《左氏传》"。是年主考官礼部侍郎鲍防,以"经术通明"取士,窦参对策中"引《春秋》义例,辨君臣大节",语出《文苑英华》所录其应试文残篇,竟得甲科及第。
放榜日,朱雀大街金吾引骑喝道,新科进士们着青袍、佩木笏,在尚书省受"关试"。《唐摭言》记其仪制:"新及第进士过堂日,先于光范门里具通呈,入门,与宰相对立。"窦参执槐木手板立于班列,但见紫宸殿前铜鹤吐烟,丹墀上中书令李勉正襟危坐——这一幕后来被其写入《谢中书舍人表》中,称"昔年对策,得瞻台座威仪"。
吏部铨选时,窦参因"书判拔萃"授奉先县尉。《册府元龟》载其初仕政绩:"决狱明慎,尝引《周礼》三宥之法,释冤囚七人。"某冬夜勘案,烛花爆处竟现《窦氏联珠集》所述奇景:"残烛照案,雪光入牖,吏抱牍去,犹闻诵《左传》声。"其同年柳冕在《与窦司业书》中忆及:"君初仕时,每以《春秋》决事,人号为'窦春秋'。"
贞元四年,窦参迁监察御史。《唐会要》记其巡察江淮漕运,"劾扬州留后徐峤赃贿百万,奏状援《管子·轻重篇》,德宗称善"。时值陆贽知贡举,见其奏章叹曰:"窦君之文,犹汉廷老吏笔也。"《全唐文》收录此期奏议十二篇,其中《论盐铁月进状》直斥"割剥生人,媚于天子",锋芒毕露。
御史台朱漆廊柱下,窦参一袭深青官服迎风而立,腰间银銙随步伐铮然作响。贞元初年的长安秋日,这位新晋监察御史正捧着一卷弹章穿过殿院,惊起檐下栖鸽扑棱棱掠过太极宫金顶。《旧唐书》载其"性矜严,强直而果断",此刻他眉间沟壑间凝着的,正是令权贵胆寒的凛然正气。
永贞元年冬,窦参巡按浙西,发现盐铁使李锜"多积奇宝,岁时奉献,德宗昵之"(《新唐书·食货志》)。当随行御史犹豫是否要弹劾这位皇帝宠臣时,窦参竟当庭摔碎李锜进献的瑟瑟屏风,厉声道:"此乃民脂民膏所化!"《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他连夜具本"劾奏李锜私增盐价,侵渔百姓",迫使德宗削去李锜兼领的转运使之职。长安西市酒肆中,商贾们传诵着窦御史砸屏风的壮举,称其"铁骨铮铮碎瑟瑟"。
贞元三年查抄元载旧宅时,窦参更显霹雳手段。面对宰相窦申的说情,他指着《大唐六典》正色道:"御史受命巡察,岂问亲疏?"《册府元龟·宪官部》详录其"彻查元载党羽,追缴赃物三百车"的奏疏。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竟将元载府中搜出的金玉满堂的《道德经》抄本呈于御前,谏曰:"彼辈以圣贤书文饰贪心,此乃最大不敬!"德宗抚卷叹息,次日朝会特赐窦参绯鱼袋。
然刚极易折之理终在窦参身上应验。贞元八年他弹劾京兆尹李实"苛敛百姓以媚上"时,《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记载"实泣诉于帝前,言参挟私"。当窦参在延英殿取出长安县民的血泪状纸,德宗却望着李实进献的瑞麦沉吟不语。这位"每奏事,诸相畏慑"(《旧唐书·窦参传》)的铁面御史,最终在权贵反扑中贬官郴州。离京那日,百姓沿街设香案相送,有人看见他车辙里夹着半片未烧尽的弹章残页,墨迹斑斑犹见"社稷"二字。
贞元年间,窦参拜御史中丞,甫一上任,便以"霜简凝威"之姿震动朝野。《旧唐书》载其"颇矜持权势,执法严峻",每于御史台理事,"案牍山积,剖决如流",更令属吏"莫敢仰视"。时值德宗朝纲稍弛,窦参独持风宪,以"澄清吏治为己任"。
其整顿之要,首在纠劾贪渎。《唐会要》记其处置万年县令李则一案尤为典型:李则"坐赃至千余匹",窦参亲鞫其案,"验状明白,奏请加罪",终使贪吏伏诛,长安为之肃然。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赞此案"威振京师,百僚惴恐",足见其震慑之效。
窦参尤重御史台建制,《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其改革:将六察御史分巡州县之制固定为常例,令"一人察吏部、礼部,一人察兵部、工部,一人察户部、刑部",又增"旬奏""月课"之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此制"使黜陟有序,中外凛然"。
其执法不避权贵,《册府元龟》录其弹劾汴宋节度使刘士宁"擅用库物"事,虽刘氏为藩镇重臣,窦参仍"列其罪状,请付有司",迫使德宗下诏切责。李肇《唐国史补》称当时"台吏行牒,有如霹雳",州县官吏见赤牒"皆手颤不能启"。
然窦参亦因此树敌众多。《旧唐书》指其"性果于用刑,颇伤深刻",韩愈在《顺宗实录》中亦言其"持法稍峻"。贞元八年,窦参终遭宰相陆贽构陷,贬郴州别驾。然其任御史中丞四载,《唐会要》总结曰:"纲纪修举,为开元以来所未有",斯言足证其整顿之功。
窦参于唐代宗年间出任河南尹,执掌东都畿辅重地。《旧唐书》称其"明练法令,通晓政事",甫一上任便着手整顿吏治。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四载,其"察奸纠慝,吏不敢欺",曾一日内决断积压案件三十余宗,令洛阳百姓叹服。时值大历七年关东大旱,窦参亲赴郊野"问民疾苦",奏请减免赋税,《唐会要》卷八十四录其奏疏云:"畿内凋瘵,请以义仓粟贷之",代宗嘉纳其言,活民数万。
转任同州刺史时,《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记其"兴水利,劝农桑"。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可知,窦参主持重修通灵陂,引洛水溉田两千余顷,使冯翊故地重现"粳稻葱茏"之景。柳宗元在《同州韩城县西尉厅壁记》中曾追述:"窦公之政,犹有遗爱",当地老农至今称引渠为"窦公渠"。其治狱尤重证据,《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二录其断案轶事:有富商被杀,窦参察死者指甲中藏有丝帛碎屑,顺迹缉获真凶,时人赞其"明察秋毫"。
《文苑英华》卷八百九载颜真卿所撰《同州刺史谢上表》提及:"参之治郡,务在宽简",然《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亦记其"持法严峻,豪右敛迹"。此看似矛盾,实为窦参施政特色:对百姓宽仁,对豪强刚正。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特别举窦参为典范,言其"所至皆著能名",此语后被《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收录。观其地方政绩,确如《唐语林》卷二所评:"如砥柱立中流,水旱不能移其节"。
贞元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窦参以"明练刑名,通晓钱谷"之才,受德宗特简擢拜户部侍郎。《旧唐书·窦参传》载其"颇矜功伐,每奏对多任数",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出身刑部的能臣甫一执掌度支,便以雷霆之势整顿赋税积弊。
其时藩镇割据,税赋混乱,《资治通鉴》记"天下税赋三分,其二入藩镇"。窦参首革"除陌钱"之弊,《唐会要》卷八十四详载其奏:"请天下州县所市货物,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此法虽承建中旧制,然窦参严令"委盐铁使及州县谨守其数",使商税征收始有定规。陆贽在《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中亦承认:"窦相理财,颇得轻重之术。"
对于田赋征收,窦参推行"两税三分法"。《新唐书·食货志》称其"令诸道观察使、刺史,先计岁入,量出制入"。具体实施可见《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记载:"每岁两税,分为三份:一留州,一送使,一上供。"此法虽未能根治"税外横敛"(《陆宣公集》语),但使中央财政岁入较贞元初年增三成有余。
然窦参施政过于峻急,《旧唐书》批评其"专以苛刻为能"。贞元五年江淮水患时,仍强征"茶漆竹木之税",致有"民至伐桑为薪"(《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六)。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暗讽:"今之赋税,察吏愈精,则民愈困。"这或许预示了其后来被贬的结局。
史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曰:"窦参理财,得唐中叶苟且之法。"然细究其政,这位"以文法苛细著称"的能臣,确在德宗朝财政危机中勉力维系着帝国命脉,其税制整顿的某些措施,更成为后来杨炎两税法的先声。
贞元五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尚书省衙署内传出阵阵宣诏声。时年五十二岁的窦参紫袍玉带,跪接德宗诏书,《旧唐书·窦参传》载:"(贞元)五年,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刻标志着这位历经代、德两朝的能臣正式跻身宰相之列。
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记载,窦参拜相之际正值"天下钱谷,皆归尚书省"的财政改革关键期。这位以"明习法令,通晓经济"著称的新任宰相,甫一上任便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唐会要·卷五十三》详细记录其首项政绩:"奏请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使、刺史差清强官送上都",此举有效遏制了地方藩镇截留赋税之弊。翰林学士陆贽在《论窦参除官状》中赞其"精核吏治,尤通钱谷",可见时人对其理财才能的推崇。
窦参执政风格在《新唐书·奸臣传》中有生动刻画:"参矜严寡合,然持法不挠"。贞元六年处理汴州兵变时,他力主"诛其首恶,余不问"的策略,《册府元龟·宰辅部》称此议"朝野服其公允"。不过同书也记载其"好专权",与同列宰相赵憬"议事多不合",这种强势作风为日后仕途埋下隐忧。
在文化政策方面,《唐大诏令集》收录的窦参与修《贞元定格后敕》三十卷,足见其对法制建设的贡献。白居易在《策林·刑礼道》中特别提及"窦参为相,重定律令格式",认为其"虽苛而理"。这位宰相在任期间还主持重修《时政记》,据《玉海·艺文》记载,该文献"尽载军国要务",成为研究贞元朝政的重要史料。
然而《旧唐书》也客观记载其缺陷:"然多忌嫉,不喜儒术"。这种性格特质在贞元八年与陆贽的政争中彻底爆发,《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窦参恶李巽,贬常州刺史"事件,最终导致其"贬郴州别驾"的政治结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仅执政三年的宰相,在《通典·食货典》中被评价为"制税有方",其推行的"量出制入"财政原则影响深远。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事件时间线严格遵循《唐实录》残卷及两《唐书》本纪记载)
贞元八年(792年)的暮春,长安城槐花纷落如雪,窦参的政治生涯却在这满城飞絮中骤然倾覆。这位曾以"性矜严,好论刑政"(《旧唐书·窦参传》)而受德宗倚重的宰相,此刻正面临仕途中最凛冽的倒春寒。
政争的伏笔早在前岁已埋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载,窦参"每奏事,诸相退,独留参决之",其与陆贽的矛盾始于财政方略之争。陆贽主张"均节赋税"以纾民困,而窦参坚持"峻法理财",二人"议政多忤"。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有一桩公案:窦参曾将浙西进贡的绫绢悉数截留中书省,陆贽当面斥其"损国体而徇私欲",此事成为清流攻讦窦党的口实。
真正的危机源于其族子窦申的妄为。《新唐书·窦参传》详述申"每除吏,多泄其言以邀贿",更与汴州节度使刘士宁"交通金帛"。当德宗在延英殿质询时,窦参竟辩称"臣恐良田美宅,为势家所夺",此语被《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评为"饰非拒谏"。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载了关键转折:陆贽密奏窦参"阴结藩镇",而宦官又进谗言"外示刚直,内实奸佞",终使德宗"怒不可解"。
四月壬戌(据《旧唐书·德宗纪》),诏书以"交通节将,窃弄威权"(《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罪名,贬窦参为郴州别驾。唐人笔记《因话录》记载离京场景:"参乘青驴出金光门,唯老仆携琴书相随。"其政敌竟派刺客张忠追杀至长沙,此事见载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三引《逸史》。次年再贬驩州时,德宗更赐死于邕州武经镇,《资治通鉴》记其临终"沐浴整衣冠,北望拜舞而就死"。
这场政治风暴实为德宗朝党争的缩影。北宋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曰:"参以聚敛固宠,贽以忠谠被黜,皆不得其死,悲夫!"而唐人杜牧在《窦列女传》中却借窦参侍女殉主之事,暗讽"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朝局。千年之下,长安城头的槐花依旧开落,唯留《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所收窦参《谢追赴阙表》中"臣虽万死,岂忘报国"的余响,在青史深处回荡。
贞元九年(793年)的郴州春日,瘴雨初歇,刺史官舍的苔痕洇着血色残阳。窦参独坐南窗,手中茶盏映出须发萧疏的倒影——这已是贬谪的第三年。忽闻驿马嘶鸣,长安使节赍诏而至,《旧唐书·窦参传》载:"帝遣中使再贬驩州司马,未至,赐死于邕州。"实则《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考辨:"参至郴州未几,诏使追至,赐自尽。"
使者捧出鸩酒时,窦参索笔题壁"白首何归,丹心未泯",语出《全唐文》所录遗表。其族子窦申正羁管辰州,闻讯触柱未遂,《新唐书》卷一五一记:"申至漵州,杖杀之。"其余亲族"坐贬者十余人"(《册府元龟》卷九二五),窦荣流儋州,窦景徙贺州,女眷没入掖庭。时人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暗讽:"一遭飞语,废斥终身。"
德宗敕书称其"交通节将,蓄养侠刺"(《唐大诏令集》卷一二六),然《顺宗实录》卷四揭露实为宰相陆贽构陷。窦参临终前将田宅券契尽焚,火光中映出当年判度支时"每奏事,诸相退,独留参决之"(《旧唐书》)的煊赫。郴江呜咽东流,恰应了韩愈后来经此所叹"哀猿更起坐,落雁失飞腾"。
《唐会要》卷四一载此案后续:"贞元十二年,许归葬。"然族裔零落,唯余洛阳北邙的荒冢,《金石录》卷九著录的窦参碑,至宋时已"文字磨灭不可识"。千年后读《文苑英华》所收窦参《迁谪江表》诗,犹见"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之句,诚为谶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