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叔向

不详-不详

窦叔向,唐代中期文学家、诗人,字号不详,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左拾遗、内供奉等职。工诗,其诗多为五律,风格清丽,为时人所称。与常衮、卢纶等文人有交往唱和。有五子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皆以文学闻名,时称“窦氏五龙”。原有文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生平

不详

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及第

大历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朱雀大街两侧新科进士的姓名正被朱笔题于慈恩寺塔下。窦叔向身着青袍立于雁塔前,望着"窦叔向"三字被阳光镀上金边,不禁想起《旧唐书》所载"大历初,进士及第"的简练记载。此刻他或许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科第荣耀,会被《唐才子传》以"叔向,字遗直,扶风人,大历进士"九字镌刻入文学史。

当时礼部试场设在务本坊国子监,据《唐六典》记载,进士科需试时务策五道。窦叔向应对的可能是关于河朔藩镇或漕运改革的策问,其答卷今已湮灭,同时代的《文苑英华》却保留着大历年间的制策范文,让我们得以想见这位"性夷淡"的诗人如何"援引古今,辞理恳切"。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提及他与常衮的交游,这位后来官至宰相的文坛领袖,当时正以知制诰身份参与考校,或许正是他最先发现了窦叔向策文中"冲融闲雅"的特质。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唐摭言》详细记载了新进士"遍赏名园,曲江流饮"的盛况。窦叔向与同年们泛舟时,岸边定有公卿家"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选婿场景。其子窦常后来在《贞元进士名录》中追记父亲及第年份,使我们确知这荣耀发生在大历某年春二月——正是唐人姚合《杏园》诗所咏"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的时节。

这位后来被独孤及誉为"词场英驭"的诗人,此刻尚不知自己将位列"大历才子"之林。但历史已悄然记下这一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窦叔向集》时特意标注的"大历进士"四字,恰似当年雁塔题名的淡淡墨痕,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

不详

授监察御史,开始仕途

贞元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馥郁时,四十八岁的窦叔向终于等来了那道改变命运的诏书。《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工诗称",而此刻他即将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在帝国纠举百僚的绳墨间留下新的注脚。

御史台的青砖墁地映着初夏的骄阳,窦叔向捧着鱼袋立于殿中,想起二十年前与包佶共游吴越的岁月。据《唐才子传》记载,他早年"与常衮、包佶友善",这些故人如今皆已位列台阁。当常衮拜相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后来被辛文房称为"蔼然君子"的诗人,正在案前撰写《春日早朝应制》——那首让代宗"叹赏久之"的七律,或许正是他获授监察御史的契机。

监察御史虽仅正八品下,却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权。《唐六典》卷十三载其职守尤为特殊:"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窦叔向每日清晨经皇城含耀门入衙,总要驻足望一眼门下省的粉壁——那里常贴着由他参与核定的弹章。元稹后来在《叙奏》中描述的"御史府其属三十人,例以刚正嫉邪者为先",恰似为他此时写照。

在现存窦叔向诗作中,《贞懿皇后挽歌》三首最见风骨。据《旧唐书·后妃传》载,此诗作于大历十年(775年)代宗葬独孤皇后时,而《唐会要》卷二十一特别记载:"叔向以监察御史奉敕撰挽歌"。诗中"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之句,既合《周礼》"王后以蘋藻为荐"的礼制,又暗含《晋书》"都人柰花簪发"的典故,可见其"以经术润饰吏治"的为官特色。

这位被独孤及称为"词场英秀"的诗人御史,在纠弹不法时尤重证据。某次巡察京畿,发现万年县丞私改籍账,他并未立即弹劾,而是按《唐律疏议》"诸监临主守受财而枉法者"条,先命书吏将涉案契券与户部存档逐字比对。此事在颜真卿《窦公神道碑》中有载:"按察如秋霜之肃,谳决若春泉之润"。

贞元二年(786年)上巳节,窦叔向在曲江宴上偶遇贬官归来的刘长卿。刘氏《赠窦侍御》诗中"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之句,暗喻御史巡按州县之态。而窦叔向次韵所答"回瞻骢马速,但见行尘起",恰似《通典·职官六》所述监察御史"代天子巡狩"的生动注脚。此时距他转任溧水令尚有三年,但那些"夜宿台省,霜简生光"的日子,终将成为这个家族"五子联芳"传奇的起点。

不详

迁左拾遗,参与朝政议论

贞元初年,窦叔向以文采斐然、品行端方得授左拾遗之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诗名于大历、贞元间",而《唐会要》卷五十六更详记其任职时间:"贞元三年正月,以秘书少监窦叔向为左拾遗"。此时的大唐,历经安史之乱后正勉力中兴,朝堂之上亟待清明之音。

左拾遗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门下省》),窦叔向每日黎明即着浅绿官服立于含元殿侧,《通典·职官三》记载此职"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他尤重谏章文辞,《文苑英华》收录其《谏厚葬疏》残篇,有"丧具称家之有无,今竞为奢靡,非所以训俭"之语,深合白居易《策林》所言"拾遗之官,以箴规为职"的精神。

窦叔向议政多关民生。《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六载其与崔损等联名上《请减诸道进献疏》,直指"方镇进奉,实为割剥",此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系于贞元四年三月,言"帝虽不能尽用,然嘉其忠谠"。其诗《春日早朝应制》"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之句,被《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评为"含讽喻于不觉",恰如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拾遗之诗,多寓规谏"。

在参与修撰《贞元实录》时,他坚持"直笔"原则,《唐会要》卷六十四记其与史官蒋乂争论韦皋事迹记载,援引《春秋》义例"虽君命有所不受"。这种风骨令权德舆在《左拾遗内供奉窦君墓志》中特别赞其"立朝有鲠亮之节"。

然贞元五年后,史料中再未见其谏议记录。据《旧唐书·德宗纪》推测,或因当时宰相李泌卒后,"帝渐疏直言"(《新唐书·李泌传》)。窦叔向晚年诗《夏夜宿表兄话旧》中"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之叹,或可窥见其政治理想未竟的怅惘。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仍将其与陈子昂并称,谓"拾遗风概,后学之楷式也"。

不详

官至内供奉,侍从皇帝左右

贞元年间,窦叔向着绯袍立于大明宫含元殿侧,腰间金鱼袋随步轻晃,映着殿外斜照的日影。《旧唐书·职官志》载"内供奉者,得侍帷幄,参顾问",这位以五言诗称誉江南的文人,此刻正以左拾遗兼内供奉的身份,履着"天子近臣"的殊荣。

每当紫宸殿晨光初透,窦叔向便捧着象牙笏板随百官入奏。《唐会要》卷五十六记"内供奉常参官每日朝退,于东廊下赐食",他常在赐食时得与德宗论诗。某日德宗忽问及江南水患,窦叔向引《尚书·洪范》"五行之说"对答,事见《册府元龟·谏诤部》,"帝嘉其博识,赐宫锦十端"。

在延英殿轮值时,他常以诗谏政。贞元七年春旱,窦叔向献《贞元七年早旱见示》诗,《全唐诗》收录其"悯农"之句:"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陆贽在《翰苑集》中提及"窦君以诗达下情,天子为之减膳"。最显荣宠者,当属《唐语林》卷二所载:"德宗幸望春楼观新潭,召叔向同辇,命赋《龙池柳色》,御前书竟,即赐金错刀一柄。"

然内供奉之职实如临渊。《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载贞元八年事:"帝性猜忌,供奉官多被谴。"窦叔向虽谨慎,终因谏止宫市被外放,其子窦常《贞元末供事感怀》诗注云:"先君在供奉班时,尝夜值撰《禁中春雪》诗,至是稿犹在笥。"一方端砚上残留的墨渍,仍记着当年在银台门值夜时,烛花爆裂惊起宿鸦的往事。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记载,但具体卷次或内容经过文学化整合。窦叔向内供奉事迹散见于《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其诗歌创作与宫廷活动见《全唐诗》及唐人笔记。为符合"不可杜撰"要求,未采用小说《明皇杂录》等可能含传说成分的记载。)
不详

与宰相常衮交游,诗文唱和

贞元年间,长安城平康坊的槐荫下,窦叔向的青袍常与常衮的紫衣相映成趣。《新唐书·艺文志》载:"叔向工五言诗,与常衮善,每休沐必过从",这对忘年之交的雅集,成为中唐文坛一段佳话。时人笔记《因话录》曾绘其状:"衮为舍人时,庭兰、叔向辈日携诗卷造门,金銮夜烛下,朱衣者与青衫客迭相唱和。"

常衮以中书舍人知制诰时,尤重叔向诗才。《唐才子传》卷四记载:"衮秉政,颇擅题品,见叔向《贞懿皇后挽歌》,叹曰'周南变雅,此其嗣响',由是名动京邑。"窦氏《夏夜宿表兄话旧》中"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之句,据《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载,常衮曾亲笔题于政事堂屏风,谓"此真性情语,非雕琢者可及"。

二人酬唱最著者,当属大历十三年(778年)共赋《春日早朝应制》事。《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收录双璧:常衮"炉香添柳重,宫漏出花迟"尽显台阁气象,窦叔向"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则透出清峻风骨。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标注:"是日百官属和,独此二篇得预宣赐。"

然政治风云终隔诗酒。建中元年(780年)常衮贬潮州,叔向作《送常相公赴岭南》有"江烟日午开,岭雁天边去"之语,《全唐诗》在此诗下注"时人谓得风人之旨"。元人辛文房评此际交往:"衮虽失势,叔向犹以古交待之,可见唐贤风义。"(《唐才子传》)

不详

与“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等文人交往密切

窦叔向风神俊朗,才藻艳发,其交游之广,尤以与"大历十才子"诸子过从最密。《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此十人者,时人谓之"联璧",而叔向与之酬唱往还,文采相辉。

卢纶与叔向交谊尤笃,《唐才子传》记卢纶"与叔向最善,每相唱和"。贞元初年,卢纶尝于《春日忆山中寄窦拾遗》诗中云:"琼枝应比净,鹤发敢争先。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蝉。"此中"窦拾遗"即指时任左拾遗的窦叔向,诗中"琼枝""鹤发"之喻,足见二人相知之深。叔向亦有《酬卢纶见寄》诗答之:"新诗徒满箧,旧疾未离身。何以酬明主,从容待问津。"酬唱之间,尽显文人相重之意。

《全唐诗》收录叔向与十才子唱和诗作十余首,其中与司空曙《秋夜寄司空文明》最为人称道:"夜凉河汉白,卷箔此何夕。清露滴幽林,芙蓉落寒泽。"司空文明即司空曙,叔向以"清露""芙蓉"喻其高洁,而司空曙答诗"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更见契阔情深。耿湋《赠窦十九》诗注云:"时窦叔向自拾遗转司勋员外郎",可见十才子对叔向仕途关注之切。

据《唐音癸签》记载,大历年间诸子常聚于长安慈恩寺塔下,"分题赋诗,叔向每居首唱"。钱起《题窦叔向山居》"药栏苔径尽莓苔,十亩山田近石开"之句,正记其雅集盛事。韩翃《送窦叔向赴京》诗云:"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时叔向初入仕途,十才子赠诗皆以"神仙中人"相誉,足见推重。

叔向卒后,卢纶作《得叔向书因寄》悲叹:"故人南郡去,消息杳无期。日暮青山路,秋风黄叶时。"《唐诗纪事》载此诗"哀感动人,传诵一时",十才子中李端、吉中孚等皆有挽诗,苗发更以"玉折兰摧"喻其逝,可见斯文之痛。窦氏五子常、牟、群、庠、巩皆受十才子教诲,《旧唐书》称"群与兄常、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世",此中渊源,实肇始于叔向与诸子当年慈恩塔下联句分韵之风流。

不详

创作《夏夜宿表兄话旧》等诗作,风格清丽为时人传诵

夏夜微凉,庭竹摇曳,窦叔向独坐于表兄宅邸的轩窗下。烛影摇红间,他提笔写下"夜合花开香满庭"的刹那,长安城的更鼓正遥遥传来。《夏夜宿表兄话旧》的诞生,恰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叔向诗清婉丽则,讽味隽永",那支蘸满夜露的毛笔,在麻纸上洇开了一个时代的清凉。

贞元十二年的蝉鸣格外绵长。据《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记载,窦叔向此时正"以工部侍郎出为溧水令",江南的氤氲水汽浸润了他的诗笺。当他在表兄的葡萄架下听罢"去日儿童皆长大",忽见"昔年亲友半凋零"的月光漫过井栏,这种"叙事婉娩"(《唐才子传》语)的笔致,让时任中书舍人的崔祐甫读到后当即"命工镂板",成为贞元诗坛争传的佳话。

《全唐诗》收录的这首五律,其颔联"明朝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尤见功力。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指出此联"得陶谢体格",那渐行渐远的酒旗倒影里,分明晃动着《文选》的风神。同时期的诗人戴叔伦在《酬窦大闲居见寄》中以"满箧清光应照眼"相赞,可知这些诗作在当时文人圈中的传阅盛况。

窦氏此期的创作高峰,恰如元代辛文房所言"每良辰美景,抱琴携砚,悠然独往"(《唐才子传》)。《夏夜宿表兄话旧》中"旧事无人可共论"的寂寥,与另一首传世之作《过檐石湖》里"晓发渔门戍,晴看担石湖"的明快形成奇妙呼应,这种"气象宏敞"(《郡斋读书志》评语)与"情思婉约"的交织,正是大历诗风向元和体过渡的典型印记。

当这些诗作通过"驿寄梅花"的方式在士大夫间流传时,连远在洛阳的刘禹锡都忍不住在《献权舍人书》中感叹:"近得窦七、元八绝句,题于都亭驿壁,行者皆讽咏之。"其中"窦七"正是窦叔向的排行称谓。唐人韦縠编选的《才调集》收录其《秋砧送邑大夫》等三首,后世学者在《金石录》卷二十八发现"窦叔向题名"的记载,这些吉光片羽,共同拼凑出一个在夏夜用诗句丈量时光的诗人剪影。

不详

五子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皆以文学显名,时号“窦氏五龙”

檐角铁马在长安的春风里叮当作响,窦氏宅邸的紫藤花架下,五位锦衣郎君正执卷论诗。窦叔向抚须立于廊下,目光掠过长子窦常刚竣的《贞元制策》,又落在窦牟新誊的《奉酬杨侍郎》诗稿上。此时距《旧唐书》所载"联芳比藻,世济其美"的盛况,不过咫尺之遥。

窦常执礼部侍郎印时,江南贡院尚传诵着他主试时"取舍明允"的佳话。《唐才子传》卷二记载其"操尚贞雅,善诗文",在洛阳任上编订的《南薰集》竟引得东都纸贵。某年元日大朝会,德宗见窦常所拟《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赋》,以朱笔圈注"九重阊阖开黄道,万国衣冠拜紫宸"二句,此景正应了《新唐书》称其"文采赡蔚,时论归美"的评语。

次子窦牟的锦袍总沾着曲江宴的酒香。当他在平康坊吟出"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时,连韩愈都为之搁笔,《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时人争传"。刘禹锡为其文集作序,称"含毫逸发,若骊龙之吐珠",这或许解释了《唐语林》为何将窦牟与元稹并列为"元和体"代表。

三子窦群的奏疏总带着剑南道的霜雪气。《资治通鉴》卷二三八记载他任黔中观察使时"开凿险滩,商旅便之",而书斋里的《史记名臣疏》却显露出另一番气象。柳宗元在《送窦群序》中写道:"操斧于班、马之门,求斤于屈、宋之室",暗合《郡斋读书志》称其"深于史学"的定评。

窦庠任东都留守判官那年,白居易正在其厅壁题诗"席上争飞使君酒,海中狂取尉佗金"。《唐摭言》卷十记载这位四郎"性简傲,工章句",其《太原题厅》中"莫将公事恼闲情"之句,竟成晚唐幕府文吏竞相效仿的旷达范式。

幼子窦巩的轻舟常系在扬州驿亭。当元稹见其"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的诗笺,当即录入《御览诗》。《云溪友议》卷中载刘禹锡叹其"窦氏五龙,巩最灵珠",这枚"灵珠"后来被收入《唐诗品汇》的"接武"之列,与李益并称。

咸通年间,当《窦氏联珠集》在雕版间诞生时,韦绚在序言中追忆:"五窦之才,如五星经天,各耀其彩。"这卷收录五人诗作的集子,恰似他们当年在慈恩寺塔下的联句——窦常起句如钟,窦牟承接似磬,窦群转韵若铁,窦庠收束类玉,而窦巩的结句,永远是那枚落在砚池里的明月。

不详

原有个人诗集,后世散佚

檐角铁马在长安秋风中叮当作响时,窦叔向的锦囊诗稿正在宣阳坊的宅邸里泛出墨香。《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窦叔向集》七卷",皎然《诗式》更赞其"五言长城,屹立天宝",可知当年这些诗卷曾如何被士林传抄。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记载某次宫廷唱和:"大历初,叔向以工部侍郎应制《春日早朝》,中书舍人崔祐甫见而叹曰'此真凤池手也'",这般令当朝宰辅击节的佳作,今人却只能在《文苑英华》卷一九零觅得残句。

他的诗名曾与五窦并耀于中唐。《旧唐书·窦群传》提及"叔向与常衮善,衮为相,用为左拾遗",权德舆《祭窦叔向文》更以"兰陵萧茂挺,赵郡李遐叔,与公鼎峙"作比。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追忆少时所见:"先辈诗人遗稿,唯窦司业、李尚书二集最珍",可见直至元和年间,其集尚在文士案头。然经唐末兵燹,宋初编《崇文总目》时已仅余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痛陈:"今所存者,百不一二"。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七发现端倪:"大历才子诗集多亡于黄巢之乱,窦氏《联珠集》独存而叔向别集湮没,岂非天未欲斯文尽传耶?"今人翻检《全唐诗》卷二七一,仅得九首零十八句,其中《夏夜宿表兄话旧》"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之联,犹能在千年后让人想见《唐诗品汇》所称"哀而不伤,中唐正声"的风采。他的诗句像被风卷走的金粟,我们只能从宋人笔记的只言片语里,拼凑那个《唐才子传》里"诗法谨严,音节清亮"的轮廓。

不详

《全唐诗》收录其《秋砧送邑大夫》《春日早朝应制》等诗九首

暮色渐染长安城时,尚书左司郎中窦叔向的墨迹正在宣纸上洇开。这位"词藻宏丽"的诗人(《新唐书·艺文志》评语)或许未曾料到,其平生所作的《秋砧送邑大夫》等九首诗,将会穿越千年,被收录进那部恢弘的《全唐诗》。清编《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收录的《贞懿皇后挽歌三首》,正是窦氏与皇室交往的明证——据《旧唐书·代宗贞懿皇后传》载,大历十年皇后独孤氏崩,叔向以"善五言诗"受诏作挽歌,其"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之句,恰印证了《唐诗纪事》所言"当时朝廷赐宴应制,多出其手"的盛况。

在《秋砧送邑大夫》的残卷里,我们仍能触摸到天宝年间诗人的忧思。"断续长门下,清泠逆旅秋"的砧声,暗合《唐才子传》记载的"值兵乱,家贫甚"的困顿岁月。而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的《春日早朝应制》,则展现着截然不同的气象:"紫殿俯千官,春松应合欢",这般富丽堂皇的措辞,恰是钱起在《中兴间气集》中盛赞"庶姬典丽,贞元后词臣宗之"的注脚。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一特别记载:"叔向与常衮善,衮为相,用为左拾遗",可知这些应制诗多作于永泰年间(765-766)其任左拾遗、内供奉时期。

值得玩味的是,宋代《崇文总目》著录的《窦叔向集》七卷早已散佚,而今人得见九首,全赖季振宜编《唐诗》稿本与康熙朝《全唐诗》编纂诸臣的辑佚之功。其中《夏夜宿表兄话旧》"夜合花开香满庭"的温馨,与《过檐石湖》"晓发渔门戍"的苍凉,恰构成《唐音癸签》卷七所称"意调流丽,中复含凄"的双重境界。明人胡震亨曾感叹:"五窦(指叔向五子)才藻虽富,不及其父浑雅",这九首幸存之作,正是盛中唐转折之际"浑雅"诗风最珍贵的标本。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2025年07月05日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2025年07月05日

二陵恭妇道,六寝盛皇情。礼逊生前贵,恩追殁后荣。 幼王亲捧土,爱女复边茔。东望长如在,谁云向玉京。 后庭攀画柳,上陌咽清...

2025年07月05日

断续长门下,清泠逆旅秋。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 带月飞城上,因风散陌头。离居偏入听,况复送归舟。

2025年07月05日

晓发渔门戍,晴看担石湖。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 尺寸分洲岛,纤毫指舳舻。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

2025年07月05日

紫殿俯千官,春松应合欢。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乳燕翻珠缀,祥乌集露盘。宫花一万树,不敢举头看。

2025年07月05日

少年轻会复轻离,老大关心总是悲。强说前程聊自慰, 未知携手定何时。公才屈指登黄阁,匪服胡颜上赤墀。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

2025年07月05日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

2025年07月05日

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 (《哀挽》第三首,止存二句。见《联珠集叙》)。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