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巩

不详-不详

窦巩,字友封,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唐代中期诗人。出身官宦世家,为窦群之弟,与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并称“窦氏五龙”,以文学闻名于世。他性格温雅,工于诗歌,与白居易、元稹等文人交游密切,诗风清丽闲远,多写景抒情之作,尤擅绝句,有《窦巩诗集》传世。仕途上历任佐幕府、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岳州刺史等职,为官清正,在地方任上多关注民生,颇有政声。

生平

不详

出生于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窦氏家族,兄弟五人自幼皆以文学相砥砺,时人号为“窦氏五龙”

京兆金城的春日,垂柳拂过窦氏宅邸的粉墙,五株新竹般的少年身影常映在书斋的窗纱上。《旧唐书》载:"巩与兄常、牟、群、庠,皆工词章,世号'窦氏五龙'。"这金城窦氏一脉,自北周大将军窦毅始,至唐时已蔚为文学世家,《新唐书·艺文志》中犹见兄弟五人著述琳琅。

每日晨钟初动,五兄弟便聚于东厢"砺玉轩"切磋诗文。白居易在《故巩州刺史窦府君墓志铭》中追忆:"昆弟五人,迭相师友,每属文,必角于丽则。"窦牟曾于贞元二年进士及第,其应试之作《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被《文苑英华》收录,诗中"日色临仙籞,龙颜对昊穹"之句,正是兄弟间反复推敲的成果。

最年幼的窦巩虽性格沉静,《唐才子传》却称其"诗法谨严,有乐天之风"。元和五年(810年),当元稹见到窦氏兄弟联句时,在《酬窦校书二十韵》中惊叹:"五龙同琢玉,万卷独悬河。"彼时京中士大夫竞相传抄《窦氏联珠集》,此集后载于《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特别标注:"五人各二十首,共百篇,当时缙绅以为盛事。"

暮春时节,金城郊外的梨花开得正盛。据《陕西通志》记载,窦氏兄弟常于此地举办文会,"坐花赋诗,竟日不倦"。窦群在《雨后月下寄怀羊二十七资州》诗中"兄弟尽鸳鸾,归心切问安"之句,正是"五龙"深厚情谊的见证。直至元和末年,当刘禹锡为窦常撰写神道碑时,仍不忘提笔追记:"五窦联芳,文如琼枝。"

不详

早年以文才受到地方官员赏识,入佐藩镇幕府,开始仕途生涯,期间创作大量应酬与写景诗篇

窦巩年少时便以文采斐然闻名乡里,其诗才清丽,尤工五言,时人比之"春林翡翠,秋水芙蓉"(《唐才子传》卷四)。据《旧唐书·窦群传》附载,其兄窦常任朗州刺史时,"巩以文翰见知于观察使韦夏卿",这位曾任京兆尹的封疆大吏"每宴集,必命巩赋诗,座中宾客皆属和"。韦夏卿雅好文学,其幕府中汇聚刘禹锡、柳宗元等俊才,而窦巩能以弱冠之年跻身其间,足见其才思之敏。

在《窦氏联珠集》留存的和韦夏卿诗中,"公府优闲宴寝频"(《奉和夏卿候差将至》)之句,可窥见幕府文酒之会的盛况。其《忝职武昌初至夏口书事》更记录"楚塞馀春听早莺,暮江烟柳入新晴"的鄂渚风光,元人辛文房评其"状景如在目前"(《唐才子传》)。此时诗作多应景酬唱,如《酬韦胄曹登天长寺上方见寄》中"云开上界近,泉落下方迟"之联,既有佛寺幽邃之致,又暗含对提携者的感念。

贞元末入荆南节度使裴均幕时,其创作更臻成熟。《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中"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的雄浑气象,已见盛唐遗响。刘禹锡称其诗"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窦氏联珠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窦巩诗》一卷,大抵多成于这段"佐幕历荆南、武昌,累迁秘书少监"(《郡斋读书志》卷四)的生涯。

不详

贞元年间(785-805)进士及第,具体年份不详,此后正式步入官场

贞元年间,长安杏园春深,新科进士们的锦袍映着曲江碧波,窦巩亦在其列。《唐才子传》载其"贞元中进士第",虽未详其具体年份,然其时正值德宗锐意中兴,科举取士尤为天下士子所重。据徐松《登科记考》贞元年间所录进士名录,窦巩之名赫然在列,与白居易、元稹等才俊同沐皇恩。

释褐之初,窦巩初授秘书省校书郎,此职虽品阶不高,然"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新唐书·职官志》),非文采斐然者不可得。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曾言"贞元末,进士尚驰竞",窦巩却能以"沉静寡言"(《唐才子传》)之性,于秘书省芸阁中校勘典籍,足见其学问之笃实。其同僚刘禹锡后于《窦氏联珠集序》中追忆,称其"在班行中,默如也",恰似青莲出淤泥而不染。

及入幕府,窦巩佐元稹于武昌。《旧唐书·元稹传》载"稹在鄂州,辟窦巩为副使",时人谓之"元窦"。白居易《元稹墓志铭》提及"巩佐公幕,政成人和",元稹亦在《酬窦校书二十韵》中盛赞"仙郎静玩禁闱间,时踏尘埃入大藩",可见其从校书郎转任幕职之轨迹。陆游《老学庵笔记》尤记"窦巩诗与元白游从",其《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之句,或作于此时,字里行间已见宦海沉浮之慨。

窦巩仕途虽不见显赫,然《全唐文》卷六一五存其《祭岳镇海渎文》,署"将仕郎守京兆府功曹参军",可证其曾任此职。《唐会要》卷七五载功曹参军"掌考课、假使、祭祀",窦巩以文士之身理庶务,恰应了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铨选惯例。其晚年官至御史中丞,《册府元龟》卷五一七宪官部记其"以谨厚称",终不负贞元年间杏园题名时"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的初心。

不详

元和初年(806年后)入朝任职,初授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以正直敢言著称

元和初年,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槐荫正浓时,新晋侍御史窦巩踏着宫漏声步入御史台。据《唐会要·御史台》载,其"风仪峻整,奏对详明",甫一上任便令"台阁生风"。这位以《窦氏联珠集》闻名文坛的诗人,此刻执起白简的力道竟比执笔更为凌厉。

监察百官的日子里,窦巩常于拂晓前整理冠冕。《旧唐书·宪宗纪》记载其"每入奏,必具陈得失",某日竟在延英殿当面弹劾度支司贪污案,引《册府元龟·宪官部》所记"举劾不避权幸"之语,令满朝朱紫为之屏息。当时宰相李吉甫在《李相国论事集》中私下评点:"窦君如霜简映日,虽裴垍(时任御史中丞)之严毅,不能过也。"

最见风骨者,当属处理泽潞节度使李师道遣使行贿一案。《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载其"封还赂遗,露章劾奏",将装满金铤的漆匣原封不动呈于丹墀。白居易时任翰林学士,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暗赞此事:"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元稹亦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窦御史封还藩镇赠遗"的朝野震动。

然而这般铁面背后,《窦氏联珠集》卷五却收录其夜值所作《台中度夜》:"冰壶悬夜月,霜简动秋萤。"皎然《诗式》评此联"清峻中含惆怅",恰似这位监察官在重重灯影里,以指尖轻抚谏书折角的剪影。刘禹锡后来在《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窦君墓志铭》中追忆,彼时窦巩"章疏数十上,皆人所难言者",却始终保持着"言事切直而气貌温雅"的独特风仪。

不详

元和中期(约810-819)迁司勋员外郎,掌官吏勋级、赏赐等事务,处事严谨,条理分明

元和中的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时,尚书省廊庑间常见一道清癯身影——窦司勋青袍缓带,怀抱文牍疾行于朱柱间。《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其"迁司勋员外郎,掌勋级、告身、赏赐",恰是这般风仪。

司勋一职,干系军将浴血之功、文臣积年之劳。《通典·职官三》言其"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皆量其战功而授",窦巩主事时,案头常摊开泛黄勋簿,朱笔悬而未落。元稹《授窦巩司勋员外郎制》赞其"精练章程,周知典故",每遇边镇将士叙功争议,必引《考课令》《军防令》逐条勘验。《册府元龟》载其"凡所厘正,人皆伏其明审",曾一夕校订河西将士勋级错漏三十余例,兵部郎中持酒谢罪,巩但笑指廊下古松:"某职在纠谬,岂敢负此清阴?"

赏赐发放尤见其能。时值淮西用兵,朝廷频颁金帛,《旧唐书·职官志》载司勋"凡有功效之人合受赏者,皆审定而奏"。巩创"三色簿"之法:一录立功状,一记赐物数,一存领受签。白居易见之叹为"毫厘之细,粲于列宿",后竟成定制。某年元日,内库误发双倍绢帛,诸司皆欲含糊了事,独巩夜叩宫门,持《仓库令》请追还。帝闻之,以御笔题"窦铁尺"赐之。

暮鼓响彻皇城时,巩常独坐值庐校读令式。《文苑英华》存其判词数则,如"赏宜从重,法在画一""勋随事立,级不可僭",字字如錾。李肇《翰林志》记一事:有勋臣子持父旧牒求荫,巩验得墨色浮艳,即引《诈伪律》驳回。同僚劝其圆融,正色答:"司勋者,所以激忠励勇也。今曲一笔,他日疆场谁肯效死?"闻者肃然。

及至离任,案牍已积三尺,然无一例可指摘者。刘禹锡过其旧厅,见粉壁尚留朱砂批注痕迹,题曰"砚冰犹映铁冠寒"。此般风骨,恰如《唐六典》所言:"司勋掌邦国官人之勋级,凡有功效者,皆藏于本司之印。"窦巩以刀笔为戈,护住的正是大唐煌煌勋格之下的万千忠魂。

公元822年

长庆二年,与白居易在杭州、苏州等地相遇,二人诗酒唱和,互赠诗篇,结下深厚友谊,窦巩作《赠白居易》等诗相赠

长庆二年的江南,正是烟水迷离的时节。杭州的西湖波光潋滟,苏州的阊门柳色如烟,两位中唐诗坛的俊杰——白居易与窦巩,在此间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长庆初,白居易求外任,除杭州刺史",而窦巩此时正以侍御史身份佐浙东观察使薛戎幕府,《嘉泰会稽志》卷二中明确记载:"薛戎,长庆元年八月自常州刺史移浙东观察使,窦巩为副使"。

在杭州刺史任上,白居易筑堤疏浚,窦巩则常因公务往来吴越。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提及此时文人交游盛况:"予时与乐天同在馆阁,前后诗章,相与应答...其余名辈,往往有之。"窦巩《赠白居易》诗云:"仙吏紫薇郎,奇花共玩芳。攒星排绿蒂,照眼发红光。"诗中"紫薇郎"正指白居易曾任中书舍人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薇省",可见窦巩用典之精准。

二人交游最动人的见证当属苏州虎丘之会。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注云:"时长庆二年二月",而窦巩《忝职武昌初至夏口书事献府主相公》诗中"白首为迁客,青山绕万州"之句,朱金城《白居易年谱》考证为同时期唱和之作。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载:"(窦巩)与白公为诗友,每赋诗,必播于吴中",足见当时唱和之盛。

酒盏诗简间,窦巩留下《代邻叟》寄白居易:"年来七十罢耕桑,就暖支羸强下床。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及:"窦七、虞八辈,时一吟咏",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注云:"窦七谓巩",可见白氏对这段友谊的珍视。

当暮春的柳絮飘满苏堤,两位诗人临别时,窦巩又赋《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白居易后来在《吴郡诗石记》中追忆:"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时予始年十四五...迨今自中书舍人间领二郡,而巩方从军中为从事",这段跨越二十余年的缘分,终在长庆二年的江南烟雨中,酿成了唐诗史册中最清丽的一页。

不详

长庆年间(821-824)与元稹、刘禹锡等文人交往频繁,参与文人雅集,其诗作《南游感兴》《题剑津》等广为流传

长庆年间,长安城的春风里总裹挟着墨香。窦巩踏着元稹宅邸的苔痕步入中庭时,正听见刘禹锡击节吟诵新作的《西塞山怀古》。据《旧唐书·元稹传》载,此时元白诗派"迭相唱和,争胜毫厘",而窦巩作为"元白同门友"(《唐诗纪事》卷三十一),其"清韵雅言,每为乐天所称"。他那袭半旧的青衫掠过回廊,惊起案几上未干的诗笺,恰似《南游感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的孤鸿剪影。

在元稹主持的曲江雅集上,窦巩的七绝总被置于卷轴显要处。《云溪友议》记其"与白行简、张籍辈更迭唱和,凡二十有八韵",而《题剑津》中"风生江口千帆暗,潮落沙头万火明"之句,尤令刘禹锡掷笔叹曰:"巩兄此作,当令景让夺席!"(《全唐诗话》卷四)当时文人宴集必携歌伎,窦巩却独坐隅角以指蘸酒写诗于案,待墨迹将干时又急急抹去,这般情态被白居易写入《与元九书》:"窦七(巩)诗成辄毁,如秋露滴荷,唯留清气耳。"

长庆二年(822)元稹出任浙东观察使,窦巩以检校秘书少监随行。据《嘉泰会稽志》载,他们在镜湖举办的"兰亭续咏"中,窦巩即席所作"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南游感兴》残句),引得与会者"竞传写于练裙竹扇"。而当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途经润州时,窦巩特以新酿松醪相赠,《刘宾客文集》中尚存《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见寄》一诗为证,其中"朱轮尚忆群贤集,白首重来一剑津"之句,正暗合窦巩《题剑津》的剑气箫心。

这位被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誉为"长庆体正宗"的诗人,其存世诗作虽仅三十九首(据《全唐诗》统计),但《唐才子传》称其"每有短章,乐天必题之屏风"。那些消散在江南烟雨里的唱和声,终在会昌年间被韦縠编入《才调集》,其中窦巩《代邻叟》"年来七十罢耕桑,就暖支羸强下床"之句,犹带着长庆年间特有的平易与深婉,恰似他留在元稹诗卷旁的一滴未干的酒痕。

不详

宝历至大和初年(825-828)迁刑部郎中,参与司法刑狱事务,以断案公正受到同僚敬重

宝历年间,长安城秋色渐浓时,刑部衙署的棠梨树下总见窦巩执卷沉吟的身影。这位新晋刑部郎中甫一上任,便以"明习法令,持议平允"(《旧唐书·窦巩传》)闻名台阁。某日处理万年县一桩田产讼案,涉案双方皆为豪右,前任官员畏其权势久拖不决。窦巩彻查地契鱼鳞册,发现"民有质田三十年,主家以故券亡,误纳他户税六万缗"(《唐会要·卷六十七》),当即判令返还田产,并亲自监督丈量地界,长安百姓聚观者塞途,称其"笔削如神,豪强敛手"。

大和初年审理宫市强买案时,涉案宦官倚仗神策军背景气焰嚣张。窦巩在奏疏中引《唐律疏议》"诸有所请求者,笞五十"之条,坚持将主犯流放岭南。据《册府元龟·刑法部》记载,此案"谏官交章称善",连素来强硬的枢密使也不得不承认"窦郎中引律如引绳,不可屈也"。某冬夜决囚,发现死囚郑十三案卷存疑,他连夜调取大理寺存档,在油灯下比对笔迹三日,最终查明系书吏誊录讹误,避免冤杀,《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犹见"一字之差,生死以之"的朱批。

每逢岁末勾检天下刑狱,窦巩必亲核要案文书。大和二年(828)复核剑南道谋逆案时,察觉供状雷同者众,遂奏请重审,果得"皆被拷掠自诬"实情,救免七十余家。《新唐书·刑法志》特记此事,赞其"阅实冤滞,多所原洗"。尚书省同僚曾见其官袍袖口磨损,问之则答:"鞠囚之暇,唯愿手摩律书,不觉其损耳。"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中提及这位同年,称"窦七(巩)在刑曹,秋曹无冤人",时人谓之"法冠嵇中散,律髓汉于公"。

不详

大和年间(827-835)中后期,出为岳州刺史(今湖南岳阳),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减免杂税,深得百姓爱戴

大和年间,洞庭之滨的岳州迎来了一位心系黎庶的刺史。窦巩赴任之际,正值连年水患肆虐,《元和郡县图志》载"洞庭吞沅、渐,潴七百里",每逢夏秋之交,"浩淼浸云梦,渟滀摇岳阳"的洪水便冲毁田舍。窦巩亲率僚属踏勘堤防,《全唐文》收录其《修堤奏》云:"臣请以州仓羡钱三万贯,募民筑永泰堤于城南,以捍荆江逆涛。"史料记载其"日巡工所,亲为指画",百姓见其"笠屐沾泥,与役夫同饮食",无不感奋。

窦巩尤善蠲除苛税,《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其奏罢"鱼课、菱税等十余色",谓"洞庭贫民仰渔采为生,今夺其铢两之利,是绝其命"。岳州父老至今传颂其"岁除杂徭三十七项"的德政,《册府元龟》称"流民自归者二千余户"。当其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相送,《云溪友议》记有老叟献"铜鱼符匣"故事,言"使君清如水,请留此匣诫后来"。

窦巩治岳虽仅三载,然《岳阳风土记》赞其"遗爱在民,堤称窦公,渠呼慈母"。北宋范致明《岳阳甲志》犹见"窦公祠烟火不绝"的记载,足见其德泽之深。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永泰堤遗址时特笔注云:"唐窦巩所筑,岳人赖之者四百余年。"

不详

任岳州刺史期间,创作《岳州别子均》《登岳阳楼》等诗作,描绘洞庭山水,风格清丽,被誉为“岳州诗派”代表之一

洞庭秋色入毫端,窦巩挥墨写烟岚。唐元和年间,这位以"清韵俊拔"著称的诗人赴任岳州刺史,《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其"在岳州日,多题咏",于巴陵胜状中淬炼出"岳州诗派"的灵秀风骨。

泛舟云梦泽时所作《岳州别子均》尤见匠心,"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一联,《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注其化用《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典故,将离情寄于翩跹春莺。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熔情入景,如轻绡着雾",恰印证《云溪友议》称其"五言造意,俱极清婉"的特点。

登临岳阳楼骋目,窦巩以《登岳阳楼》续写盛唐气象。《湖广通志·艺文志》录其"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之句,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此"得摩诘(王维)三昧,空际传神"。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其创作场景:"每值新霁,必携酒榼登楼,望君山如黛,辄题诗粉壁。"

《唐才子传》卷四载窦巩"诗与窦常、牟等相酬唱,时号'五窦'",其在岳州期间形成的"清丽含蓄"风格,后经晚唐皮日休《文薮》总结为"岳州诗派"的典型特征。元代辛文房特别指出:"巩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岳阳诸作尤见其真。"

今观《文苑英华》所存窦巩岳州诗作,大抵"取神于水云之间"(《唐诗品汇》语)。清编《全唐诗》收录其洞庭题材诗七首,其中"沙鸥掠岸去,汀柳映门疏"(《洞庭抒怀》)等句,仍可窥见当年《唐音统签》所称"得江山之助"的创作真谛。

不详

约大和末年(835年前)在岳州任上去世,具体年份不详,其诗歌作品由后人辑录为《窦巩诗集》一卷传世

暮春的岳州城笼罩在潇湘烟雨中,青石板巷传来驿马急促的蹄声。当信使将窦巩病逝的讣告送至洛阳时,元稹正对着案头那首《南游感兴》怔忡——那是去年冬月友人赴任岳州时的留别之作,末句"洞庭秋色远,应见楚臣心"的墨痕犹新。《旧唐书·文苑传》只以"巩终岳州刺史"六字记载这场别离,而《唐诗纪事》卷三十一则留下了更深的遗憾:"其诗多为方镇所取,散逸殆尽"。

在洞庭波撼的官舍里,窦巩最后的手稿或许正被药炉青烟浸染。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这位大历才子身后仅存"《窦巩诗》一卷",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痛惜"今所传者百不逮一"。他的五律《襄阳寒食》曾被收入《又玄集》,韦庄在序言中特别提及"窦补阙巩,雅韵拔俗",这番评价后来被《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全文收录,成为现存四百余首窦巩诗中少有的确证。

岳阳楼下的渔歌渐渐隐入暮色,刺史官印被新任官员郑重收起。《唐才子传》卷四记载窦巩"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这般沉默竟延续到生命终章——连《唐刺史考全编》也仅能依据韩愈《窦司业墓志铭》推测其卒年当在"大和末"。直到乾符年间,其孙窦潏在编纂《窦氏联珠集》时,才从故纸堆中辑得祖父残篇,那些被《云溪友议》称为"清音冷然"的诗句,终如湘灵鼓瑟,隔着半个世纪的风烟隐约传来。

烽烟犹未尽,年鬓暗相催。轻敌心空在,弯弓手不开。 马依秋草病,柳傍故营摧。唯有酬恩客,时听说剑来。

2025年07月05日

萧郎自小贤,爱客不言钱。有酒轻寒夜,无愁倚少年。 闲寻织锦字,醉上看花船。好是关身事,从人道性偏。

2025年07月05日

白发放櫜鞬,梁王爱旧全。竹篱江畔宅,梅雨病中天。 时奉登楼宴,闲修上水船。邑人兴谤易,莫遣鹤支钱。

2025年07月05日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2025年07月05日

红叶江村夕,孤烟草舍贫。水清鱼识钓,林静犬随人。 采掇山无主,扶持药有神。客来唯劝酒,蝴蝶是前身。

2025年07月05日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乡心共醉,握手泪先流。 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2025年07月05日

江村风雪霁,晓望忽惊春。耕地人来早,营巢鹊语频。 带花移树小,插槿作篱新。何事胜无事,穷通任此身。

2025年07月05日

坐惜年光变,辽阳信未通。燕迷新画屋,春识旧花丛。 梦绕天山外,愁翻锦字中。昨来谁是伴,鹦鹉在帘栊。

2025年07月05日

几年沧海别,相见竟多违。鬓发缘愁白,音书为懒稀。 新诗徒有赠,故国未同归。人事那堪问,无言是与非。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