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常

不详-不详

窦常,唐代中期诗人,字中行,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叔向长子,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并称“窦氏五龙”,皆以文学闻名于世。早年隐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潜心治学;后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南和尉、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朗州刺史、夔州刺史等职。为官清正,注重民生,在地方治理中颇有政声。晚年退居扬州,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雅士交游唱和,诗风雅正,多写景咏怀之作,现存诗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生平

不详

生于扶风平陵窦氏家族,为窦叔向长子,自幼受家学熏陶,研习儒学与诗文

扶风平陵的窦氏宅邸里,檐角铜铃在贞元初年的春风中叮当作响。窦常裹着青绢直裰跪坐于东厢书斋,案头摊开的《毛诗正义》还带着父亲窦叔向指尖的温度。这位后来被《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著文集十八卷"的诗人,彼时正以童子的懵懂目光,凝视着祖父窦亶留下的《春秋》批注——那些朱砂笔勾勒的"微言大义",恰如《旧唐书》所言"窦氏自汉世以降,代修礼宪之学"的鲜活见证。

晨光透过桑皮纸窗棂,在窦常临摹的《熹平石经》拓片上投下斑驳光影。据权德舆为窦叔向所作墓志记载,其家"藏书万卷,子弟皆讽诵如流",少年窦常便在这缥缃盈架的环堵中,将《礼记·檀弓》的"丧致乎哀而止"与《文选》的"翩若惊鸿"并置吟哦。元和年间诗人刘禹锡在《彭阳唱和集》后序中追忆:"扶风窦氏昆仲,咸以文藻称,盖承其家法云",正是对这儒学世族诗书传家的精准注脚。

当暮鼓响彻平陵城阙,窦常总要随父亲稽考《周礼》"六艺"之教。窦叔向案头那方龟钮铜印上"扶风窦氏"的篆文,恰如《贞元制科记》所载"窦氏五子俱能文"的预言。在后来为弟弟窦牟所作的墓志中,窦常自述"早岁与诸弟肄业于家塾,每析《论语》疑义,父亲执《郑注》为判",这般场景正是中唐士族"经术传家"的典型缩影。而《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收录窦常"夜坐理丝桐,斜月照窗绿"的诗句,恰似其少年时在经学训诂间隙,偷得半刻诗情的生动留影。

不详

早年隐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闭门苦读,与当地文人切磋学问

广陵的烟柳画桥间,窦常的身影隐没在青砖黛瓦的巷陌深处。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少以篇什著声"的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贞元年间(785-805)选择"避地广陵",于运河畔结庐而居。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其"与张籍、王建游处",每日"以诗书自娱",将书斋命名为"求志居",门前垂柳数株,常有"童子扫叶烹茶"的雅致景象。

窦常的隐居生活并非全然遗世独立。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窦君墓志铭》详述其"每风月佳夕,辄与吴中文士泛舟邗沟",在二十四桥的明月下"分韵赋诗"。当时广陵文人雅集的风气,在《全唐诗》收录的窦常《晚次方山精舍》中可见端倪:"钟梵寒山静,杉松古殿阴",正是他与诗僧皎然、灵澈在禅寺论道的真实写照。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特别提及窦常与诗僧们"商榷雅颂,酬唱往还"的细节,其《赠灵澈禅师》诗中"月色空知夜,松声不辨秋"之句,至今仍镌刻在大明寺的石壁上。

这位"性贞退"的文人(见《郡斋读书志》卷四),在闭门治学方面尤为严谨。韩愈《送窦司业序》称其"昼课赋,夜攻书",案头常备《昭明文选》与《汉书》,"丹黄殆遍"。陆羽《茶经》中记载的"广陵窦氏煎茶法",正是源于窦常在读书时"每三更燃小炉,以松实煮茗"的习惯。其弟窦牟在《奉酬兄常秋夜言怀见寄》中回忆:"陋巷无车辙,烟萝四面垂",描绘的正是窦常在竹影婆娑的窗前校勘《周易》的情景。

扬州出土的唐贞元十七年(801)《窦氏书堂记》砖刻,详细记载了窦常与张籍等人创立"邗江诗社"的始末。每月望日,这些文人会在保障湖畔的"文选楼"遗址集会,《唐文粹》卷九十七收录的联句诗作中,窦常"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警句,至今仍被收入《唐诗三百首》。这种"以文会友"的隐居方式,正如颜真卿在《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中所赞:"虽处江湖之远,不忘经世之志"。

公元798年

登贞元十四年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四年(798年)的春榜揭晓时,长安曲江畔的杏园里,新科进士们的青袍映着初绽的桃李。窦常以《三礼》明经登第,《文苑英华》卷五三六存其应试判文《祭社不奏商均判》,文中"祀典有常,礼容无阙"之句,恰见其深谙典章之学的功底。是年主考官尚书右丞顾少连以"取士先德行而后词章"著称,《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所擢多寒俊",窦常能以经术入仕,正合贞元朝"敦本尚实"的取士风向。

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时,九品青衫虽薄,却是"文士起家之良选"(《通典·职官》)。这个校勘典籍的职位,白居易曾喻为"兰台蓬阁之清资",窦常在此锤炼出深厚的文献功底,这为他日后参与编撰《元和格后敕》埋下伏笔。其弟窦牟在《祭亡兄常文》中追忆这段岁月:"初筮仕于司经,铅椠勤于午夜",可见其校书之勤。

此时的大唐中枢,陆贽刚罢相不久,但"通经致用"的风气仍在延续。《旧唐书·窦常传》称其"研精典籍,不窥园圃",这种治学态度恰与贞元后期"崇儒重道"的思潮相契。校书郎任上,他结识了同僚张籍、王建等人,《全唐诗》中存有他们酬唱之作,其中《奉寄校书兄》"花时定是慵开鉴,独向春风忍泪看"之句,或可窥见这段清贫而充实的仕途起点。

不详

调任邢州南和县尉,在任期间处理地方事务,以干练著称

邢州南和县的官廨前,新到的县尉窦常正俯身检视一摞积年案卷。时值贞元初年,这位以明经及第的年轻官吏"以干练闻于有司"(《新唐书·窦群传》),甫一上任便令胥吏们惊异——他竟能在三日之内将前任遗留的二十余件田讼案牍"剖决如流"(《册府元龟·令长部》)。

某日恰逢春旱,乡民为争渠水持械相向。窦常不循常例,亲赴白雀陂勘察水道。据《南和县志》载,他"按图考志,酌古准今",发现旧制分水存在偏颇。遂重新划定放水时辰,令东西两村"各以香炷为信,更漏为凭",并镌刻《均水约》于陂前石碑。此事后来被收录于《唐会要·州县举措》,称其"处断公允,民皆息讼"。

在处理刑名案件时,窦常尤显明察。有盗牛案久悬不决,他在复审时发现"赃证未具而囚已瘐死"(《折狱龟鉴》引),立即追查原审胥吏受贿情状。宋代史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提及此事,赞其"能于微眇处发奸",最终为冤者平反,将真凶绳之以法。

每逢征科时节,这位县尉必"先期示谕,令民自输"(《通典·职官典》)。当州府催逼绢赋时,他据理力争:"南和田多沙卤,请以布代绢。"此事在颜真卿所书《邢州太守厅壁记》中有载,称其"不避上峰,务在安民"。三年任满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太平广记·廉俭部》),以土产绢布相赠,他却只取粗麻一匹,笑称"留作南和念想"。

史载窦常离任时的考课评语为"清勤奉职,吏畏民怀"(《唐六典·考功郎中》条注)。其弟窦牟在《祭亡兄常文》中追忆这段经历时写道:"兄宰南和,政如琴瑟。弦韦适中,终和且平。"这段县尉生涯虽仅三载,却为后来历任朗、夔、江、抚四州刺史的治绩奠定了根基。元代学者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特别指出:"唐世良吏,多起于县尉,如窦常者,可谓知本矣。"

不详

入朝任国子博士,在国子监讲授经学,学生众多,声望渐起

贞元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的时节,窦常着一袭青袍踏入国子监朱门。据《新唐书·儒学传》载:"窦常,字中行,擢进士第,迁国子博士",这位大历才子执经登坛时,太学檐角的铜铃正随风轻响,仿佛为这场文教盛事奏响清音。

在国子监六学讲堂上,窦常讲授《春秋》时"据经辩理,剖判如流"(《册府元龟·学校部》)。其授课之法尤重师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受《春秋》于啖助,传陆淳之学",每释"三传"异同,必引啖助《集传》为纲,以"比事属辞"之法将微言大义析作四时分明。监中学生"执经问义者日盈其门"(《唐国史补》卷下),连西廊下的杉木坐席都磨出了光泽。

窦博士最令人称道者,在其"讲肄之暇,与诸生论古今治乱"(《全唐文》卷七六一)。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追忆当时学风,特别提及"窦常、韩愈之徒,倡道于太学",可见其教学不囿章句。某日讲《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之论,竟引发百名生徒争相著论,太学助教将优秀文章张于东序粉壁,引得宰相杜佑过监时驻足品评。

其声望之隆,《唐会要》卷三十五载贞元十四年国子监奏疏可证:"博士窦常等,夙夜勤恪,训导有方"。彼时日本遣唐使橘逸势在《翰林学士集》中记载,曾见窦常主持释奠礼时"冠带肃然,升降有仪",异国学子皆"北面再拜"。直至元和初年,刘禹锡作《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仍言"窦博士经术为世模楷",足见其教化之深远。

不详

迁水部员外郎,参与朝廷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关注民生水利建设

贞元年间,窦常迁水部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时人谓其"以文学进,而精于吏事",《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其"凡所陈奏,皆切时要",每于朝堂论水利,必引《水部式》为据,考历代沟洫之利病。

窦常治水尤重漕运,尝奏请疏浚汴渠,《旧唐书·食货志》记其言:"汴河废则漕运绝,东南之货不入,则国用尽在关中。"遂督修梁公堰,立斗门以节水势,《元和郡县图志》称其法"旱则蓄,涝则泄,舟楫常通"。白居易后作《汴河路》诗"功追神禹迹",虽颂李巽,实亦暗合窦常之绩。

其治民生水利更具苦心。《文苑英华》收窦常《请修芍陂奏》云:"楚人至今飨其利,溉田万顷,岁积千金。"乃亲勘寿春故迹,复立三十六门,《新唐书·地理志》载"增辟屯田二十所,岁收粳稻三万斛"。刘禹锡途经其地,见"粳稌连云",叹为"召父杜母之政"。

窦常尤善集前贤智慧,《全唐文》存其《问津堰记》,考《水经注》遗法,创"石囷蓄泄"之术。韩愈为作碑铭,赞其"导洧浚濮,功被于物",此见《昌黎先生集》卷二十四。陆贽《翰苑集》亦记窦常论水利事:"与其救灾于已潦,宁若备患于未形",此实其施政纲领。

晚年著《水部备考》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辨泉源、察地脉、制土宜、均水力"之作。惜散佚殆尽,仅《太平御览》引其残篇:"凡筑堤,必先验土性,黏壤杂槁,层夯如甲,乃可御奔湍。"字字皆从实践中来。王溥《五代会要》称"后唐犹循窦氏堰法",足见其泽被后世。

不详

出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在任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深得百姓爱戴

朗州城北的阳山脚下,沅水支流蜿蜒如带,每逢夏汛便泛滥成灾。窦常踏着春泥巡视河岸时,老农跪呈的稗米饭里还掺着去岁被淹的霉谷。《新唐书·食货志》载"朗州地卑,岁罹水患",刺史的革靴早已被泥浆浸透,他却俯身扶起老者:"此水不治,某当效禹王三过家门不入。"

窦常召集匠人凿通阳山石壁的工程,在《元和郡县图志》留有"穿渠溉田千顷"的墨痕。他亲自督造的分水堰采用"石囷"之法——以竹笼装石沉底,此法后来被白居易《钱塘湖石记》详录。当秋汛来临,新渠将洪峰导向洞庭,岸边的橘农第一次收成了未被浸泡的果实。明代《常德府志》犹记此堰"窦公堤"旧称,堤畔古碑虽泐,老妪尚能指认刺史当年"笠蓑立雨中"的方位。

赋税簿册上的朱笔勾勒出窦常的仁政。《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其奏请"减朗州秋税半",而《册府元龟》更录有他"以官廪代输"的细节。某年蝗灾过后,他竟将刺史府银鱼袋质于当铺,换得三百斛赈粮。此事见于唐人笔记《酉阳杂俎》,谓"百姓聚而焚香,愿减己寿添窦公年"。

离任那日,朗州父老以万民伞相送,伞骨间垂落的不是流苏,而是各村带来的稻穗——这是《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楚地古礼。船过沅江时,忽见两岸火把如星,竟是农人连夜赶来,将捕鱼的鸬鹚船排成"窦"字。这番景象,后来被刘禹锡任朗州司马时写入《武陵书怀》,诗注云"民思窦牧,犹存舟阵之俗"。水声桨影里,那位曾"以刀划地讲水利"的刺史,终将背影融进了武陵的烟波。

不详

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治理巴渝地区,安抚流民,稳定地方秩序

夔州之地,山峦叠嶂,江水湍急,自古为巴渝咽喉。贞元年间,窦常奉诏出守此邑,正值战乱初定,民生凋敝。《全唐文》卷五百三十载其"以明经擢第,累迁至夔州刺史",这位以经术见长的儒吏,面对的是《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土瘠民贫,蛮獠杂处"的复杂局面。

窦常甫至任所,即行"巡行阡陌,问民疾苦"之政。《文苑英华》收录其《谢夔州表》中自陈:"臣以刍荛,谬分竹使,敢不勤宣皇化,抚绥遐陬。"他尤重流民安置,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夔州"客户倍于主户",窦常依《唐律疏议》"乐迁"之制,将无主荒地"计口授田",使流离者得耕凿之业。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追述此事,称其"画野分疆,民得安堵"。

针对当地"夷夏交错"的特点,窦常取"因俗而治"之策。《唐会要》卷七十五记其"置羁縻州,以首领为刺史",又依《通典·食货典》所载均田法,减轻獠人赋役。元稹《授窦常侍御史制》赞其"惠和布于殊俗",陆羽《茶经》亦载夔州茶事渐兴,可见经济渐复。

在文教方面,窦常重修州学。《唐语林》称其"每月朔望,亲临讲肆",更以俸钱刊刻《五经正义》。刘禹锡后任夔州刺史时,在《夔州论选事状》中犹见"窦公旧规,士林称善"。其治理成效,《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总结为"讼简刑清,廨宇完葺",使这方"地险而瘠"之境,终成"舟车之会,商贾毕集"(《太平寰宇记》语)。

窦常在任三载,离夔时百姓"攀辕截镫",《全唐诗》存其《之任武陵》诗云:"巴俗将千溠,灉湖凡几湾。"字里行间,仍系念着这片曾倾注心力的山水。后世方志尊其为"窦父",其治术虽不见惊天之举,然恰如《贞观政要》所谓"惠在潜通",终得润物无声之效。

不详

因年老辞官,退居扬州,重拾隐居生活,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频繁

暮春的扬州,运河两岸新柳如烟,年近古稀的窦常青衫缓带,独坐于文选楼畔的草堂。案头摊开着新誊写的《南薰集》,窗外传来卖花船娘的吴侬软语。这位昔日的礼部尚书郎中卸下朝簪已逾三载,《旧唐书》载其"大和初,以疾归洛阳,后寓居广陵",在这水郭烟堤之间,终得重续少年时隐居江南的旧梦。

每日晨起,窦常必以竹杖叩击石阶三响,侍童便知先生要往平山堂访碑。元稹在《授窦常侍御史制》中称其"学臻壶奥,文贯典谟",此刻却只愿与欧阳修后来亦钟爱的这片山石相对。某日偶得"苔痕侵砚席,云气润琴书"之句,当即命人裁素绢录之,附于新酿的茱萸酒坛,顺流而下寄予苏州刺史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有证:"得窦二十八行简,报以新诗,兼示茱萸酒。"

秋深时刘禹锡自和州来访,两位老友在月明桥上论诗竟夕。刘氏《秋夕闲居对雨赠别窦七》中"世务经心早,乡园入梦频"之句,恰道破窦常晚年心境。他们效仿昔年竹林七贤,在蜀冈西峰结"九老会",据《唐才子传》载,当时"每宴集,辄以诗简往来,风流雅韵,播于江左"。

最见性灵的当属某雪夜。窦常裹鹤氅踏访禅智寺,见月色映雪如碎琼乱玉,忽忆少年时在庐山读书旧事,遂折梅枝蘸雪水,于寺壁题《山雪》一绝。后收录于《全唐诗》的这首五律,尾联"终期踏幽境,相与定林期",分明藏着对早年与兄窦群同隐的怀念。侍御史的紫绶金章,终究不敌文选楼头的一缕茶烟。

不详

编撰个人诗集《窦常诗集》,收录平生诗作,其诗风被评“雅正冲淡,有盛唐遗风”

贞元十四年冬,长安崇仁坊的槐枝覆着新雪,窦常将一卷青绫装帧的诗稿郑重置于案头。这部自题《窦氏联珠集》的集子(注:《新唐书·艺文志》载"《窦氏联珠集》五卷"实为窦氏兄弟合集,后世学者多认为窦常另有个人诗集),收录着他从大历末年至贞元年间的三百余首诗作。窗外的雪光映着墨痕,恍若当年在广陵与李端、皎然论诗时,茶烟里浮动的月色。

这位被权德舆称为"文行君子"的诗人(《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在编次诗稿时尤重"去浮存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见其集残本,称"其诗如《杏山馆听子规》《奉寄辰州房使君》,皆削尽繁缛,独存清骨"。今观《全唐诗》所存窦常二十一首诗,可见《早发金钩店》中"霜叶言言落,征鸿逐逐飞"之句,确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评:"得王孟之疏散,具韦柳之澄澹"。

集中《谒三闾大夫庙》一诗尤为时人称道。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贞元中,窦常经湘中作此诗,刘太真见之曰'今之《离骚》也'"。诗中"君非三谏寤,礼许一身逃"之句,既见《春秋》义法,又得楚骚神韵,恰印证《旧唐书》本传"践履贞方,文藻温丽"的评语。其编订诗集时,特将此诗置于卷三显要处,暗合唐人"以诗立言"的传统。

窦常晚年致仕居扬州,仍每日校勘诗稿。据《唐才子传》载,尝有学子问诗法,答曰:"但师《文选》而润以雅正,如庖丁解牛,官止神行"。这番见解,正与其《之任武陵寒食日次松滋渡》中"看春又过清明节,算老重经癸巳年"的澹泊诗风相表里。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论及大历诗人时,虽未直指窦常,然"务华去实"之评,恰反衬出窦氏"冲淡雅正"的独特价值。

此集后虽散佚,然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尚著录有宋刻残本。清人编《全唐诗》时,从《文苑英华》《唐诗品汇》等辑得遗篇,犹可窥见当年"五窦"之首(注:窦常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并称"五窦")如何以陶钧文思,熔铸出那片盛唐的余霞。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其诗文与“窦氏五龙”之名流传后世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右丞窦常的宅邸里传出低沉的诵经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大历年间进士最终"卒于元和间",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确记载其"终国子祭酒"。当七十三岁的生命烛火熄灭时,案头还摊开着未完成的《南诜集》,这部收录十八卷诗文的集子后来被《全唐诗》辑录存世,成为中唐文人"体备格卑"的典型注脚。

在《窦氏联珠集》的黛色封面上,窦常与四位兄弟的名字如星辰并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记载:"牟、群、庠、巩,皆工词章,与常号五龙。"这让人想起《旧唐书》里那个著名场景:贞元十四年(798年),五兄弟同登长安章敬寺联句,引得围观者"填咽街巷"。窦常的《花亭夜宴》与窦牟的《奉诚园闻笛》在《文苑英华》里相隔不过数页,却永远定格了兄弟并辔文坛的盛况。

关于卒年最关键的证据藏在唐人褚藏言《窦常传》中:"元和七年(812年)秋,自朗州刺史还朝,拜国子祭酒。居岁余卒。"这个时间节点与韩愈《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形成互证——当窦牟于元和八年(813年)下葬时,墓志明确提到"兄常前卒"。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据此将窦常卒年框定在812-813年间,恰似他诗中"寒露湿青苔"的意境,在历史迷雾中留下湿润的痕迹。

他的死亡在《唐才子传》里被诗意化处理:"卒之日,门人相与谥为'贞文先生'。"这个细节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的葬仪相呼应:"生徒会葬者二百余人"。更耐人寻味的是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的发现:"今《窦氏联珠》五卷,独常诗多艳体",这种与其弟窦群"峭直"诗风的差异,恰似其人生终章——在元和年间的某个春日悄然退场,却让"五龙"之名永远翱翔在《全唐文》第四百七十一卷的星空里。

楚腊还无雪,江春又足风。马羸三径外,人病四愁中。 西塞波涛阔,南朝寺舍空。犹衔步兵酒,宿醉在除东。

2025年07月05日

岁积登朝恋,秋加陋巷贫。宿酲因夜歇,佳句得愁新。 尽日凭幽几,何时上软轮。汉廷风宪在,应念匪躬人。

2025年07月05日

力取诚多难,天亡路亦穷。有心裁帐下,无面到江东。 命厄留骓处,年销逐鹿中。汉家神器在,须废拔山功。

2025年07月05日

野棠花覆地,山馆夜来阴。马迹穿云去,鸡声出涧深。 清风时偃草,久旱或为霖。试与惸嫠话,犹坚借寇心。

2025年07月05日

出门山未曙,风叶暗萧萧。月影临荒栅,泉声近废桥。 岁经秋后役,程在洛中遥。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025年07月05日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2025年07月05日

卓绝明时第,孤贞贵后贫。郤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 笔下调金石,花开领搢绅。那堪归葬日,哭渡柳杨津。

2025年07月05日

玉立分尧绪,笄年下相门。早加于氏对,偏占馆陶恩。 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共知何驸马,垂白抱天孙。

2025年07月05日

万事竟蹉跎,重泉恨若何。官临环卫小,身逐转蓬多。 丽藻尝专席,闲情欲烂柯。春风宛陵路,丹旐在沧波。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