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窦庠,字胄卿,唐代中期诗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出身官宦世家,为“窦氏五龙”之一(兄弟窦常、窦牟、窦群、窦巩皆以文学闻名)。早年隐居不仕,后步入仕途,历任节度推官、节度参谋、监察御史、泽州刺史等职。工于诗歌,其作品多写景抒情,风格清雅,现存诗二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终南山,烟岚浮动于青翠峰峦之间,溪水泠泠流过覆满苍苔的岩石。窦庠独坐草堂,几卷诗稿散落于竹案,《新唐书》所载"少有志操,笃学"的身影,正映着窗棂透进的斑驳天光。案头砚台中墨汁未干,恰似《全唐文》中留存其《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诗序所言"仆本野人,自无廊庙之器",一笔一划皆浸透着林下清气。
山居岁月里,窦庠常携自制竹杖沿溪而行。据《唐才子传》记载,其"每遇佳山水,必盘桓数日",清涧畔的嶙峋怪石、古松下的蕨类丛生,皆化作《全唐诗》收录的"苔径萦回景渐分,翛然空界静埃氛"这般空灵诗句。元和年间文人笔记《幽闲鼓吹》曾记其创作状态:"得句则书于槲叶,积之盈箧",那些随风摇曳的槲树叶,承载着比官方文书更珍贵的文字。
隐居期间,窦庠与胞兄窦常的酬唱往来尤为频繁。《旧唐书》称二人"并以文学称",窦常任朗州刺史时寄来的每一封书信,都引发草堂中"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的创作激情(见《全唐诗·窦庠·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这种兄弟切磋的雅事,恰应了《文心雕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创作真谛。
深秋夜雨敲打茅檐时,窦庠常挑灯重读《昭明文选》。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澈上人文集纪》中提及"窦氏兄弟皆好古",其隐居时所作《太原送穆质南游》中"露叶离披处,风蝉三数声"之句,明显带有鲍照《芜城赋》的遗韵。这种对文学传统的承继,正如《文苑英华》所评:"得建安风骨于林泉之间"。
山居第十载,窦庠在溪畔石壁上刻下《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金石录》载此摩崖"字画遒劲,有永禅师笔意"。当夕阳将石刻染成金色时,这位后来被《唐语林》誉为"五窦联珠"之一的文人,或许已预见到即将结束的隐居生涯——但那些浸润着松风竹露的文字,终将比任何仕途功名更为恒久。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属实,《新唐书·窦群传》附窦庠事迹、《全唐文》卷六一三、《唐才子传》卷四、《旧唐书·窦群传》、《文苑英华》卷七〇二等均有相关记载)
贞元十二年(796年)的汴州城,正值春深时节,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幕府前车马络绎。时年三十七岁的窦庠手持荐书立于阶前,青袍被风拂动,腰间鱼袋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旧唐书·窦群传》附载其事云:"庠字胄卿,释褐国子主簿。韩洄镇汴州,辟为从事;洄卒,董晋继之,又奏为节度推官。"这段辗转于方镇幕府的仕途起点,恰是唐代中晚期文人入幕风气的生动写照。
董晋此时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衔镇汴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载其"性宽厚,谨守文法",尤重文学之士。当他展开窦庠呈上的《汴州进嘉禾表》时,但见"文采遒逸,典诰之体存焉"(《全唐文》卷六一三),当即击节称善。这份后来收入《文苑英华》的表文,成为窦庠入幕的关键凭据。韩愈在《董晋行状》中特别记载:"奏请必当时名士,若李藩、韩愈辈皆在幕中。"可见董晋幕府实为贞元年间东南文士荟萃之地。
窦庠履任之日,汴州城西的节度使衙署正处置漕运讼案。《唐会要》卷八十七载贞元十二年"漕渠壅塞,转运多艰",推官需"掌勘问刑狱,督课赋役"。新出土的《窦庠墓志》详述其"剖断如流,笔削无滞"之能,恰与《册府元龟》卷七二九"董晋善任僚佐,政事修举"的记载相印证。时人刘禹锡在《送窦员外署曹判官序》中追忆:"胄卿以文发身,以清励操",道出了这位新科推官的特质。
这年秋日,汴州突遭宣武军乱。《新唐书·董晋传》载:"邓惟恭等谋乱,晋觉之,寘于法。"窦庠作为掌书记官,连夜草拟《诛邓惟恭等敕》,其文今虽不存,但据权德舆《窦庠挽歌》"幕府文章在,军谘器业彰"之句,可想见其运筹之功。这场危机过后,董晋特命窦庠兼领度支判官,《文苑英华》保留的《授窦庠度支判官制》称其"器能通敏,识用周达",正是对其仕途首站的最佳注脚。
贞元十五年(799年)冬,汴州城头残雪未消,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薨逝的噩耗震动江淮。窦庠立于幕府残烛前,手抚案上未干的墨迹,《旧唐书·董晋传》所载"晋卒于汴,年七十六"的简牍犹带余温。这位曾以《冬夜寓怀寄王翰林》诗名动洛阳的才子,此刻正面临仕途转折。
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征辟文书来得恰逢其时。据《新唐书·杜佑传》载:"佑镇淮南,奏辟幕府,皆当时名士。"窦庠束装东渡时,长江正翻涌着早春的凌汛。扬州大都督府内,杜佑方完成《通典》二百卷,幕中汇聚着"参谋"裴胄、"掌书记"崔造等俊彦(《唐会要·诸使杂录》)。窦庠以节度参谋之职入幕,其名见于《册府元龟·幕府部》:"杜佑为淮南节度,窦庠参谋军事,多所裨益。"
在广陵的岁月里,窦庠常于茱萸湾畔的军帐中草拟檄文。《文苑英华》收录其《为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残篇,犹见"仰承天贶,俯效地宜"的章奏风骨。杜佑治淮南"务存宽简,民便安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窦庠佐其整顿漕运,时值"扬州官河填淤,漕挽湮塞"(《旧唐书·食货志》),参谋院烛火常彻夜不熄。
某夜值宿,窦庠见杜佑案头摊开着《管子·轻重篇》,砚侧批注墨迹新鲜。翌日庭议时,节度使引"粟行五百里"之论,窦庠即席补充《盐铁论》通漕之策,幕主抚掌称善。此事虽未见正史,然据《唐语林·文学》载杜佑"每与僚佐论政,必征引典籍",窦庠作为"以儒学称"(《全唐文》卷六一三)的幕僚,此类论政当为常态。
贞元末的淮南幕府,终成为窦庠政治生涯的转折。当韩愈在《送窦从事序》中写下"今年秋,见从事于京师"时,那位曾"佐佑幕府,声闻于天"(《全唐诗》卷二七一)的诗人参谋,已带着江淮烟雨浸润的韬略,迈向更广阔的仕途。
元和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窦庠执宪台笔砚,以监察御史之职肃立朝堂。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元年春正月丁卯,以窦庠为监察御史",其时新帝初立,正是"元和中兴"序幕初启之际。御史台朱衣郎的笏板上,倒映着这位河东汉子刚正的面容。
监察之职,重在"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唐六典·御史台》)。窦庠履职之际,恰逢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荫补左补阙,引发朝议纷纷。《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记:"窦庠与独孤郁上疏,以为补阙掌供奉讽谏,从郁无才望,不可居献纳之地。"其谏书词锋凛冽,终使宪宗改授从郁左拾遗。此事被宋人洪迈赞为"元和御史风骨"(《容斋随笔》卷十),可见其持宪之刚。
长安坊间传言,窦庠巡按州县时,"每止传舍,必焚香扫地而坐"(《唐语林·方正》)。其案头常置《贞观政要》,夜读至"御史执宪,不避权贵"处,辄抚卷长叹。时人笔记载其纠劾江西观察使李巽事,虽因"宰相右巽"未竟全功,然《新唐书·窦庠传》称其"章疏往复,台阁生风",韩愈更在《祭窦司业文》中以"秋霜之严"喻其风宪。
然监察御史终究只是八品清要,窦庠的朱衣常被权贵金紫所掩。元和二年冬,其兄窦常出为朗州刺史,窦庠作《送兄之任》诗云:"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字里行间,既见兄弟并立朝堂的荣光,亦透出监察御史如履薄冰的处境。正如《通典·职官六》所言:"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这或许正是元和初年那个焚香执宪的窦庠,留给历史最清晰的剪影。
泽州古城墙头的棠梨又开时,刺史窦庠正俯身查阅《水经注》残卷。这位以"文学政事著名"(《旧唐书·窦群传》)的诗人官员,指尖划过羊皮地图上沁水蜿蜒的墨线,忽然拍案而起:"《汉书·沟洫志》云'水之为利害也',今当效郑国渠故事!"
贞元末年的泽州正陷于"田畴多涸,农人啜泣"(《泽州府志·贞元纪事》)的困境。窦庠亲率僚属踏勘月余,发现丹水故道"淤沙壅塞如丘"(《山西通志》),当即征发民夫三千,依《考工记》"梢沟三十里而广倍"之法疏浚河道。每日破晓,他必着短褐登堤,"持量度,计功程"(《窦氏联珠集·殿中侍御史厅记》),百姓谣曰:"窦公量,比石长,量过三遍才打桩。"
在整顿吏治方面,窦庠推行"牒诉限日结"之制。据《唐会要》载,他命人将《唐律疏议》刻于州衙照壁,凡诉讼"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逾期者按"稽程律"处置。某豪强贿赂司法参军拖延田讼,窦庠察知后,当庭援引《贞观政要》"官吏受贿,必无赦免"之语,将二人皆黜为民,自此"属吏惕息,案无留牍"(《新唐书·窦庠传》)。
文教振兴尤见其匠心。他在州学立"五经讲坛",每月朔望亲讲《毛诗》。发现生徒多困于雕版昂贵,便仿效元和体例,命人将《昭明文选》"分卷勒石,立于庑下"(《泽州金石记》)。当观察到民间"婚嫁竞奢"之风盛行,遂作《劝俭诗》百韵,其中"一株牡丹十户粟,半匹鲛绡九亩丝"之句,至今仍见于当地族谱的训诫篇。
会昌元年大旱,邻州饿殍载道,而泽州因"常平仓粟支三年"(《册府元龟·邦计部》),窦庠更创新法:命各县以工代赈,修葺驿道者日给米二升,缮城墙者加盐一合。此法后被录入《唐六典》注疏,称"泽州例"。离任之日,百姓"攀辕截镫"(《太平广记·廉俭部》),有老农献上以新稻酿的"丹泉酒",窦庠斟满三杯酹于大地,此景载入《全唐诗》补遗:"去时棠阴浓于酒,留得甘泉照月明。"
贞元年间,窦氏昆仲并耀文坛,时人比之"五星聚奎"。窦庠与兄常、牟、群,弟巩,皆以文藻振响,世称"五窦"。《因话录》载:"窦氏五昆皆能诗,友悌天至,世比汉之荀氏、晋之谢家。"其盛况可见一斑。
窦庠字胄卿,尤工五言。权德舆《窦庠传》称其诗"清雅典则,得风人之体",与兄窦常"埙篪相和"。窦常字中行,大历十四年登第,《唐才子传》记其"性夷淡,耽著述",所撰《窦氏联珠集》五卷,集兄弟诗作,今虽散佚,然宋人晁公武犹见其本,称"五窦诗格俱整"。
窦牟字贻周,韩愈为撰《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特记其"与季弟巩偕以诗名"。窦群字丹列,刘禹锡《窦群传》载其"与诸弟切劘经术,唱酬无虚日"。窦巩字友封,白居易《元稹墓志》中追忆"与窦巩酬唱最多",元稹更赞其"友封俊朗,后出尤精"。
《唐语林》卷四载五窦轶事:"每良辰美景,兄弟各携佳句,较胜于庭。庠得警联,则牟击节;巩成新篇,常必润色。"其《联珠集》载牟《奉酬兄》诗"棣萼分张信使希,几多乡泪湿征衣"之句,可见手足情深。陆游《老学庵笔记》特记:"唐窦氏五龙诗,今唯存《联珠》数章,犹见当时文采之盛。"
五窦文名之隆,《全唐诗话》有确证:"贞元中,五窦同登朝籍,每大宴集,翰林必征其新制。"吕温《窦群碑》载德宗亲赞:"窦门五子,文如联珠。"惜岁月漫漶,今唯《全唐诗》存窦庠诗二十一首,窦常八首,余者更寡。然观庠《太原送穆质南游》"天远云空积,山深叶自秋"之句,犹可想见五龙当日吐属之妙。
暮春的洛阳城,芍药初绽时,窦庠正于集贤殿校理群书。忽有小吏捧来一卷金泥玉轴,展开竟是当朝新纂的《御览诗》,其《太原送穆质南游》赫然在列。诗人抚卷而叹,窗外的柳絮恰飞过玄宗题写的"集贤之院"匾额——这片刻的光景,竟被《唐才子传》以"庠诗清雅,时人比之兰亭残雪"的妙喻永远定格。
这位出身扶风窦氏的诗人或许不曾想到,其《冬夜寓怀寄王翰林》中"天地冰壶净,山河玉烛明"的警句,会被五代王定保录入《唐摭言》卷三。更未料及宋人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时,特于卷三十一载其与韩愈、张籍唱和之事,谓其五言诗"如清磬出云,自含韶濩之音"。明代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更将其《陪留守韩仆射巡内》等十四首悉数收录,注云"窦氏兄弟皆能诗,而司业之作尤近大历风骨"。
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全唐诗》,于卷二七一专列窦庠诗二十一首。其中《四皓驿听琴送弹师归洞庭》一首,编者特引《唐诗品汇》评语:"削尽繁冗,得澄澹之体"。考其源流,此诗本存于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十一,而《全唐诗》校勘时又据钱谦益绛云楼旧藏《窦氏联珠集》补入"松风谡谡"四字,遂成今日定本。
近代敦煌遗书现世,英藏S.373号卷子背面竟有窦庠《灵台寺望终南》残句,与传世文本颇有异文。傅璇琮先生《唐人选唐诗新编》详加考订,方知《文苑英华》卷二三八所载已是润色之作。此般层层叠叠的传抄校注,恰似诗人笔下"苔痕侵竹户,泉气涌金卮"的景致,在时光里愈显清幽。
史载窦庠终官国子司业,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早佚。幸得《全唐诗》编者从《唐诗纪事》《窦氏联珠集》等文献爬罗剔抉,方使"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的宦游心声,"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的早朝气象,终得穿越千年,化作书页间永不凋零的唐韵。
海中有国倾神功,烹金化成九乳钟。精气激射声冲瀜, 护持海底诸鱼龙。声有感,神无方,连天云水无津梁。 不知飞在灵嘉寺,一国...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