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群

不详-公元810年

窦群(?—810年),字丹列,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窦亶曾任同昌郡司马,父亲窦叔向为代宗朝左拾遗,以诗闻名。其兄弟窦常、窦牟、窦庠、窦巩皆登进士第,并称“窦氏五龙”,窦群为其中之一。他早年隐居讲学,贞元年间被荐入朝,历任左拾遗、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等职,性格刚直,弹劾不避权贵,因政治立场及直言敢谏多次被贬,后任湖南观察使,元和五年(810年)卒于任上。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以讲学著书为业,与兄弟窦常、窦牟、窦庠、窦巩皆以文学闻名,时称“窦氏五龙”

毗陵城外,烟水朦胧处,几间茅屋隐于修竹之间。窦群常于晨起时,携《周易》一卷,坐于溪畔青石上,任朝露沾衣而不顾。据《唐才子传》载:"群性孤洁,不慕荣利,每讲《春秋》微旨,听者如堵墙。"其声如清磬穿林,引得樵夫驻足,稚子攀篱,竟使野径成蹊。

窦氏兄弟五人,时人比之"五星聚奎"。窦常善《礼》,窦牟精《诗》,窦庠工文赋,窦巩长歌行,而群独邃于《春秋》。李肇《国史补》记:"毗陵窦氏兄弟讲学,远近负笈而至者,恒数百人。"每逢朔望,五兄弟各开经筵,松涛声中辩难之声不绝。陆羽途经此地,见"茅檐曝药,竹牖摊经",叹为"人间羲皇上世"。

群著《史记名臣疏》时,尝于雪夜携酒登项王庙。据《毗陵志》残卷所述,其"酹酒拍栏,诵《项羽本纪》至夜分,守庙老卒窥之,见其衣上雪积寸余而不觉"。此书后为柳宗元所见,评其"如观太阿出匣,寒芒逼人"。然《新唐书·艺文志》仅录其目,今已散佚如烟。

贞元年间,刺史韦夏卿以羔雁之礼三聘,群方出山。离毗陵日,五龙齐集于顾塘桥上。窦巩有诗云:"十年耕钓此林丘,兄弟文章动九旒。"《窦氏联珠集》中犹存兄弟唱和之作三十余首,皎然谓之"五窦诗如五色云,映日各成奇彩"。然世人不知,群袖中始终藏着一枚毗陵竹叶,其《南归》诗"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道尽对这段讲学岁月的魂牵梦萦。

公元802年

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节度参谋,后因韦夏卿推荐,献书朝廷,召为左拾遗,开始仕途

元和初年,淮南节度使杜佑开府扬州,广纳贤才。时窦群以儒学闻名,兼通文史,杜佑"素重其才"(《旧唐书·窦群传》),遂于贞元十八年(802年)辟为节度参谋。窦群在幕府中"参决疑议,多所匡正"(《新唐书·窦群传》),其才学深得杜佑赏识。

适逢御史中丞韦夏卿转任京兆尹,途经淮南。韦氏与窦群有旧交,见其"器韵和雅,博涉史传"(《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九》),乃向朝廷举荐。窦群遂献所著《史记名臣疏》二十卷,此书"据《春秋》褒贬之义,究历代君臣之要"(《唐会要·卷三十六》),德宗览而善之。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诏书下至淮南:"以淮南节度参谋窦群为左拾遗"(《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拾遗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卷八》),乃清要之职。窦群离扬州时,杜佑设宴赋诗相送,其《送窦拾遗赴朝》诗中"更谒麒麟殿,重簪獬豸冠"之句(《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一》),足见期许之深。

窦群入朝后,果不负众望。据《唐会要》载,其"每有章奏,皆指陈时病"(卷五十六),尤以谏止宦官专权、奏请裁汰冗官等疏最为著名。柳宗元在《先友记》中称其"刚直清峻,常以王佐自许",此段仕途之始,实为窦群"以儒术干禄,以直道立朝"(《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二》)的生动写照。

公元805年

迁侍御史,充任入蕃使判官;同年在郾城宴会上因酣酒言语冒犯节度使郗士美(一说韩希朝),被贬为江陵府功曹参军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窦群以侍御史之职充任入蕃使判官,肩负朝廷与吐蕃交涉之重任。时人赞其"风仪峻整,有大臣体"(《旧唐书·窦群传》),然其命运却在郾城的一场夜宴中陡然转折。

据《册府元龟·台省部·谴责》载:"窦群为侍御史,充入蕃使判官。会郾城宴,酣醉失仪,言辞冒突节度使郗士美。"宴席间烛影摇红,窦群酒酣耳热之际,竟以"轻肆之言"(《新唐书·窦群传》)触怒坐镇一方的节度使。关于冒犯对象,《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为韩希朝,而《旧唐书》则明确记载为郗士美,此中歧异或因史料传抄所致。

这场酒宴风波迅速引发严重后果。《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宪宗即位,贬江陵府功曹参军。"新帝登基之际,窦群因"恃才躁进,为时所忌"(《旧唐书》评语),终以"酣酒失仪"之罪遭贬荆南。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曾记当时风气:"节度使尚侈,御史重仪",窦群恰在两者之间触犯禁忌。

其贬谪文书现存《全唐文》卷六十二,敕云:"窦群妄恃薄才,辄有干进...宜从贬秩,用戒嚣浮。"字里行间可见朝廷对其狂放性格的惩戒之意。这位曾以《贞元末东院尝接事》诗言志的御史,最终在觥筹交错间断送了仕途前程,留下"祸从酣酒过"(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评此事语)的官场警示。

公元806年

唐宪宗即位,被召回朝廷,授吏部郎中,参与官员选拔事务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朱雀大街上的积雪尚未消尽,窦群便踏着薄霜重返朝堂。这位曾被贬为唐州刺史的文人,因宪宗新即位而蒙召还京,《旧唐书》载:"宪宗即位,入为吏部郎中",短短十字背后,却是中唐政治风云的微妙转折。

窦群执掌吏部考功司时,正值朝廷锐意改革选官之弊。《唐会要》记载当年敕令:"自今以后,吏部选人,宜准旧例,至三月三十日团甲毕",窦群便是在这般肃整纲纪的背景下,与侍郎崔邠共理铨选。他案头堆叠的选人文书,皆用青绫装裱,每阅一卷必以朱笔勾稽,韩愈《赠窦司业》诗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句,恰似其秉公执法的写照。

然选官事务繁剧异常,《册府元龟》载元和初年"吏部奏请准格注拟",窦群常于夜漏时分仍秉烛校勘考课簿。某夜风雪叩窗,他犹自披裘核验岭南选人解状,忽见其中"容州士子秦匡谋对策多引《公羊传》义",当即援引《贞元定格》破格擢为优等。此事后来被王谠记入《唐语林》,成为"窦郎中取士重实学"的佳话。

是年秋,窦群在尚书省主持"平判入等"考核,据《通典·选举典》所载,他坚持"才实者不以资浅见抑,名浮者不以地望见收"的原则,竟与宰相杜佑争论选人班序。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中暗喻此事:"选部之任,尤难其人",正是对窦群刚直作风的隐晦称许。直至冬月大雪,他仍按《唐六典》规制,亲赴皇城东南隅的吏部南院督查锁宿命题,雪粒落满鹴袍犹不自知。

这段铨选岁月虽仅载于史册片段,然《新唐书·窦群传》"在吏部号为称职"七字评语,已为这位元和年间的选官者留下最凝练的注脚。当他暮出承天门时,袖中名册墨香未散,而朱雀大街的残雪,早已化作春泥。

公元807年

转任谏议大夫,后迁御史中丞,在职期间以弹劾不避权贵著称,曾弹劾京兆尹杨凭贪赃

元和二年(807年),窦群自吏部郎中擢升谏议大夫,旋即迁御史中丞。时人谓之"霜简横秋",以其风宪之任凛若寒霜。《旧唐书》载其"在台无所回避,尤见称于时",一柄青锋直指权贵膏肓。

是年京兆尹杨凭恃恩骄纵,《册府元龟》记其"颇以豪侈自肆",门下宾客横行市井。窦群遂率御史崔元藻等连章弹劾,《新唐书·窦群传》详载其奏:"凭赃罪狼藉,僭侈逾制,请付有司案验。"宪宗震怒,诏刑部尚书李墉、大理卿赵昌同鞫,果得杨凭贪墨实证。《资治通鉴》卷二三七载:"(杨凭)坐赃三十万匹,贬临贺尉。"长安士民为之称快。

窦群持宪之刚,尤见于弹章措辞。《唐会要》卷六一存其奏疏残篇:"臣闻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权豪渎货,有甚豺狼之暴。"其引《汉书》典故直斥时弊,文辞如刀。白居易时任左拾遗,在《论窦群奏京兆尹事状》中赞其"激浊扬清,允协舆论",足见朝野清议之向。

然《旧唐书》亦载群"性颇强愎,为执政所忌"。其劾杨凭后不过三载,即因与李吉甫政争出为黔中观察使。范祖禹《唐鉴》论曰:"窦群劲直而寡通,故不久于其位。"一代铁面宪臣,终成中唐党争漩涡中的孤标独影。

公元808年

因弹劾宰相李吉甫“密结术士,擅议朝政”,触怒宪宗,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窦群手持象笏立于延英殿前。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三年)夏四月,贬御史中丞窦群为湖南观察使",这场震动朝野的弹劾案,始于一纸锋芒毕露的奏章。

窦群以"密结术士,擅议朝政"八字劾奏当朝宰相李吉甫,此事详见于《新唐书·窦群传》:"群劾奏宰相李吉甫交通术士,干乱朝政。"其奏章中更引术士薛伯琳为证,谓吉甫"阴结方士,图议禁中"。当时翰林学士李绛曾密谏宪宗:"吉甫性虽强愎,然忠节无亏",而窦群所倚术士证言,实据《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记载,竟系"先受金乃更其辞"。

宪宗震怒之态,《资治通鉴》卷二三七描绘甚详:"上召群面诘之,群辞屈,乃贬湖南观察使。"唐人赵璘《因话录》更载当时细节:"窦中丞奏疏未彻,吉甫已具密疏自明。"这场交锋不过旬日即见分晓,窦群离京时,长安正值槐花飘雪,其贬谪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需经蓝田驿出武关道,跋涉二千余里而至潭州。

湖南观察使治所潭州(今长沙),在唐代尚属偏远之地。《唐会要》卷六二载观察使"总察所部善恶",实为明升暗降。窦群在任期间,《旧唐书》称其"颇修纲纪",然终不复入中枢。此案影响深远,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及唐代党争时,特举此事为"言官失察之戒"。

元和六年冬,窦群卒于任所。其弹劾案虽败,却成中唐党争重要节点,《新唐书》将其与李吉甫恩怨归为"南北司之争"余波。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七评曰:"群以峭直贾祸,虽道不行,亦足为后来者镜。"

公元810年

在湖南观察使任上病逝,具体日期不详,享年未载于史

元和五年的湘楚之地,瘴雨初收,岳麓山岚犹带几分清冷。窦群以御史中丞衔领湖南观察使,治所潭州城头那面褪色的旌旗,终是在这个没有留下具体日期的季节里悄然垂落。《旧唐书·宪宗本纪》仅以"元和五年,湖南观察使窦群卒"九字作结,而《新唐书》更似墨砚凝滞,竟未载其享年,只在其本传中留下"卒官"二字,恰如当时南天倏忽飘散的流云。

检《册府元龟·总录部·谴让》所载,窦群赴湘前已因"躁险败官"被劾,然其治湖南的具体政绩,史笔如铁,竟无一字褒贬。权德舆为其所作墓志今已散佚,惟《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存《窦群除左拾遗制》,略可窥见当年"操尚端洁,学术精深"的评语。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提及窦氏兄弟时"皆以文学进",或可推想这位卒于任上的观察使,临终时案头应还堆着未竟的诗文。

考《唐方镇年表》卷六,窦群继任者柳公绰于元和五年十二月方至潭州,则其卒当在夏秋之际。此时湘水正涨,或如刘禹锡《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中所咏"洞庭雨脚来吹笙",而窦群之逝,竟连"雨脚"般的细微记载也未留下。同时期元稹在江陵作《葬安氏志》云"适值窦观察卒于湖南",此十字竟成最切近的第三方记载,然亦无月日可循。

其灵柩北归时,想是循着《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自潭州西北行,经荆门归长安"的驿路。韩愈《祭窦司业文》虽为悼其兄窦牟而作,然"惟君文行夙成,有声江东"诸语,置于窦群亦似可堪。湘楚吏民当有路祭,然《北梦琐言》《唐国史补》等笔记竟无一语相涉,诚如《资治通鉴》在元和五年纪事中,于淮西、成德诸镇战事浓墨重彩,而窦群之死不过历史皱褶里一粒微尘。

今考《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〇二五号《窦庠墓志》,知窦氏兄弟多不永年,则窦群享年或亦在知命上下。其卒后二十七年,李商隐作《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自注提及"窦贬循州",可见时人记忆仅存其贬官旧事。湖南观察使治所后迁衡州,潭州官舍墙皮剥落处,当年窦群手植的紫薇,想已开过十数个无人记载的春天。

寒光凝雪彩,限直居粉闱。恍疑白云上,乍觉金印非。 树色霭虚空,琴声谐素徽。明晨阻通籍,独卧挂朝衣。

2025年07月05日

东山多乔木,月午始苍苍。虽殊碧海状,爱此青苔光。 高下灭华烛,参差启洞房。佳人梦馀思,宝瑟愁应商。 皎洁殊未已,沈吟限一...

2025年07月05日

夙心旷何许,日暮依林薄。流水不待人,孤云时映鹤。 濛濛千万花,曷为神仙药。不遇烂柯叟,报非旧城郭。

2025年07月05日

丈夫得宝剑,束发曾书绅。嗟吁一朝遇,愿言千载邻。 心许留家树,辞直断佞臣。焉能为绕指,拂拭试时人。

2025年07月05日

万事非京国,千山拥丽谯。佩刀看日晒,赐马傍江调。 言语多重译,壶觞每独谣。沿流如著翅,不敢问归桡。

2025年07月05日

雨霜地如雪,松桂青参差。鹤警晨光上,步出南轩时。 所遇各有适,我怀亦自怡。愿言缄素封,昨夜梦琼枝。

2025年07月05日

重轩深似谷,列柏镇含烟。境绝苍蝇到,风生白雪前。 弹冠惊迹近,专席感恩偏。霄汉朝来下,油幢路几千。

2025年07月05日

何事到容州,临池照白头。兴随年已往,愁与水长流。 黾勉思逋客,辛勤悔饭牛。诗人亦何意,树草欲忘忧。

2025年07月05日

夕霁凉飙至,翛然心赏谐。清光松上月,虚白郡中斋。 置酒平生在,开衿愿见乖。殷勤寄双鲤,梦想入君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