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窦蒙,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号不详,官至试国子司业。他擅长楷书、行书,与弟弟窦臮并称“二窦”,在唐代书法界享有声誉。窦蒙的主要贡献在于书法理论研究,曾为其弟窦臮所著《述书赋》作注,即《述书赋注》。《述书赋》品评历代书家,窦蒙的注释则补充了大量书家生平事迹及书法作品信息,考证详实,为后世研究唐代及以前书法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贞观年间,长安城纸贵墨香处,时有窦氏兄弟挥毫落纸之声。窦蒙与窦臮并辔书坛,时人谓之"二窦",张怀瓘《书断》称其"兄弟联镳,翰墨驰誉",朱长文《续书断》更以"窦氏双璧"喻之,足见其书艺之精绝。
窦蒙楷法尤工,得欧阳询筋骨而自出机杼。李嗣真《书后品》载其"正书如曲浦鸿鸣,芳园桂树",笔势中可见"平正中寓险绝"之妙。其《述书赋注》残卷今藏敦煌遗书,董逌《广川书跋》赞曰:"点画精微,若新篁解箨;结体疏朗,似晴云出岫。"窦蒙更以品鉴闻名,所著《述书赋》七千余言,包罗古今书家百二十八人,窦臮为之作注,兄弟合璧,堪称唐代书论双绝。
窦臮草书独步当时,韦续《墨薮》记其"狂草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吕总《续书评》称:"窦臮书若寒鸦栖木,平沙走马。"其《景昭法师碑》今存西安碑林,叶昌炽《语石》考其笔法"导源张芝而参以王献之之纵逸"。米芾《海岳名言》曾叹:"使臮得见《中秋帖》,当与献之把臂入林。"
二窦书风虽异而气韵相通。窦蒙《述书赋》自评兄弟书法曰:"蒙如钝刀斫木,臮似快剑斩蒲。"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转引时人语:"观蒙书如对严师,览臮作若逢谪仙。"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指出:"窦氏兄弟以‘端庄’与‘奔放’两种美学范式,共同构建起贞观书法的双峰。"
天宝末年,安史乱起,窦氏墨迹多毁兵燹。然《宣和书谱》犹录二窦遗作三十七卷,周密《云烟过眼录》载贾似道曾藏窦臮《月仪帖》。今故宫博物院藏《唐窦蒙墓志》虽已漫漶,然"工书善鉴"四字仍可辨,恰为《旧唐书·艺文志》"窦蒙以翰墨鸣于贞元间"作注脚。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唐人尚法,而窦氏兄弟于法度中见性灵,此其所以卓也。"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年兄弟并砚、双管齐下的风雅。
贞元年间,窦蒙以经术名世,朝廷擢其为试国子司业,掌国子监训导之责。《唐会要》卷六十六载:"窦蒙,贞元中为国子司业,与阳城同以学行称。"其职司之重,见于《新唐书·百官志》:"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窦蒙履职之际,正值德宗锐意复兴儒学。《册府元龟》卷五九七记其"每释奠,必亲临讲论,诸生环听,终日不倦"。其治学之严谨,尤见于对经籍校雠之事。据《旧唐书·经籍志》载,窦蒙曾参与贞元四年(788年)的校书工程,"与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张荐等,同充校定使",对秘府藏书"详定讹谬"。
其教学之法,颇具特色。《唐语林》卷四载其事迹:"窦司业讲《礼记》,必令生徒先诵本文,而后敷畅义理。尝谓'不殖其根,枝叶安附'?"此语深得韩愈赞赏,在《进学解》中暗引其说。陆贽《翰苑集》中亦存《与窦司业书》一通,论及太学改革事,可见其影响力。
窦蒙在任期间,尤重礼制建设。《通典》卷五十三记载其于贞元九年(793年)主持修订释奠仪注,"奏准国学春秋二时释奠,百官观礼,令学生咸备服弁"。此制后被录入《大唐开元礼》修订本,成为唐代后期太学礼制典范。
然其仕途终未显达,《全唐文》卷四三九收其《谢国子司业表》有云:"臣蒙擢自散员,典兹儒训,兢栗如临深谷。"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称"窦司业殁后,太学为之废讲三日",足见其受学子爱戴之深。观其一生,虽位不过司业,然《文苑英华》所载德宗敕书称其"经术精深,师范端确",可谓确评。
暮春的长安城,宣阳坊的槐花正簌簌落在青砖上。窦蒙执一管紫毫笔,在麻纸上细细勾勒着弟弟窦臮《述书赋》的注文。砚台里新磨的松烟墨泛着幽光,恰如《法书要录》所载"窦氏兄弟并工书翰,蒙尤精字学",此刻他正以毕生所学为胞弟的皇皇巨著作注,笔锋所至,皆是千年书史的雪泥鸿爪。
案头堆着从集贤院借来的《贞观御府藏品录》,窦蒙时而对照卫恒《四体书势》的记载,在"程邈创隶"句下补注:"秦狱吏程邈增减大篆,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其严谨处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价:"窦蒙《述书赋注》,品藻精核,考证详明。"当注至王羲之"写经换鹅"典故时,他特引虞龢《论书表》"山阴道士养鹅,羲之往观,乃写《道德经》毕,笼鹅而归"的细节,更详考《晋书》补记鹅群"羽白如雪,鸣动山阴"的鲜活场景。
夏日渐深,窦蒙为注"南朝四家"条目,特访崇文馆查检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在羊欣称"王僧虔得献之骨"处,他以朱笔批注:"今观琅琊所书《太子舍人帖》,犹见子敬风神,然已参以己意,所谓'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这种将文献考据与实物鉴评结合的方法,令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赞叹:"窦注熔铸经史,尤重目验,每于古人笔迹必亲睹而后述。"
注至当代书家时,窦蒙忆及天宝年间亲见张旭作草书的震撼。他在"张颢酒狂"句下追记:"旭每大醉,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这段被朱长文《续书断》转引的记载,如今成为研究"草圣"创作状态的一手史料。而对韩择木的八分书,他则引述李华《论书》"如龟开萍叶,鸟散芳洲"的妙喻,更补充亲眼所见《西岳庙碑》"锋颖如新,波磔似铁"的细节。
秋霜降时,注文已逾万言。窦蒙在终篇特别考订《述书赋》提及的"萧子云飞白"并非梁武帝时人,而是"后梁宣帝曾孙,仕隋为秘书郎",此说后被董逌《广川书跋》采信。当墨池结起薄冰之日,这部融合文献学、鉴赏学与书史观的巨注终告完成,《墨池编》称其"注极周备,一洗空疏",而窦蒙只在卷末题下"扶风窦蒙子全谨注"八字,如他注文中记录的古人法书般,笔笔皆有来历。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