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章八元,唐代诗人,睦州桐庐(今浙江省桐庐县)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中唐时期。早年师从诗僧皎然,工于五言诗,与张继、顾况等文人有交往。大历年间(766-779年)进士及第,曾任句容主簿等职。其诗风清丽,善写山水景色,代表作《新安江行》《题慈恩寺塔》等被收录于《全唐诗》,存诗仅数首。
睦州桐庐的春日,剡溪水暖,严陵钓台畔的野梅正吐新蕊。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来以"诗格清越,境界超拔"著称的章八元在此降生。《严州图经》载:"桐庐县治南五里有章村,其地背倚天目余脉,前瞰桐江碧水",正是诗人最初睁开双眼所见的青山绿水。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睦州"领县六,户五万四千九百六十一",桐庐作为其中"上县",在盛唐时期已是"舟车辐辏,衣冠南渡"的重要节点。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转引唐代地志云:"桐庐多文士,自章八元始显",暗示着这片山水孕育的文化基因。诗人成年后在《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中回忆:"井邑白云间,严陵旧钓湾",那方镶嵌在富春江与天目山之间的故土,始终萦绕在其诗行间。
《全唐诗》小传称章八元"少喜为诗,尝于邮亭偶题数言"。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详述其少年轶事:"幼时家贫,牧牛溪畔,以芦荻画沙习字"。桐江两岸的渔火棹歌,严陵滩头的鸥鹭翔集,都化作诗人笔下的"月照蒹葭露有光"(《题慈恩寺塔》残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考据章氏世系时特别注明:"其先自吴兴徙居桐庐,至八元始以诗名",可见这方水土对诗人气质的重要塑造。
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桐庐县,畬田沃壤,茶笋连山"的农耕图景中,少年章八元经历了安史之乱前的最后太平岁月。当这位后来考取大历六年(771年)进士的诗人,在长安慈恩寺塔下写下"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时,那俯瞰山河的视角里,必然还映着桐江春水的粼粼波光。
暮春的杼山,新茶初焙的清香与松墨的芬芳在皎然禅房交融。这位被颜真卿赞为"释门伟器"的诗僧,正将一张薛涛笺推向跪坐对面的少年章八元:"诗有三要,首在气象,次在体面,终在字句。"案头《诗式》墨迹未干的手稿,记载着中唐诗歌最精微的秘钥。
据《吴兴志》载,章八元"少喜为诗,尝谒皎然于苕溪"。皎然在《杼山集》中自述教学之法:"示其柄而授之",这柄便是他开创的"取境"理论。每当晨钟响彻妙喜寺,少年总能在竹露滴阶声中,听到禅师以杖画地讲解十九字诗体:"高、逸、贞、忠,如药草甘苦,各有所宜。"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皎然曾令章八元反复修改《新安江行》中"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句,直至符合"自然取境"之道。
《郡斋读书志》提到皎然教学时"必使意在言先"。某个月夜,禅师指着庭中芭蕉突然发问:"可识得此中天机?"章八元凝神良久,忽诵"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皎然抚掌而笑。这种即景悟道的教学方式,在《昼公诗评》里被归纳为"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在跟随皎然研习的第五个寒暑,章八元终于悟得"诗情缘境发"的真谛。当他在浙西观察使府试中写下"夜浦潮来阔,秋林叶下疏"时,连考官薛苹都惊叹"此必得皎然真传"。《唐才子传》记载这段师徒因缘时特别强调:"八元体调精微,颇合皎然《诗议》中'风流自然'之旨。"
茶烟渐散的古寺廊下,皎然曾以《诗式》卷四告诫弟子:"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这句话如同种子,最终在章八元《酬刘员外月下见寄》中开出"藻思绮合,清丽自天"的花朵。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价这段师承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说法:"得皎然一鳞甲,可化诗家真龙。"
章八元与诗人张继、顾况的交游,堪称中唐诗坛一段清雅佳话。《唐才子传》载其"与张继、顾况友善,时相唱酬",寥寥数语间,已见三子诗酒风流之态。考《全唐诗》所录,章八元存诗虽仅六首,然《新安江行》中"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之句,皎然《诗式》评为"得江山之秀",可知其诗才非俗。
张继以《枫桥夜泊》名世,其与章八元交游事,见《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时张继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章八元尝往访之。二人泛舟赣水,张继有《酬章八元》诗云:"卧阁幸相宜,温然承宴息。缨尘虽未洗,章句颇能析。"诗中"章句颇能析"之语,足见其对章八元诗才之推重。而《唐才子传》称章八元"诗调清越,理致精密",正与张继所评相契。
至于顾况,其《华阳集》中存《酬章八元见寄》一首:"新安江上孤帆远,应逐枫林千万转。古台落日共萧条,寒水无波更清浅。"此诗遥和章八元《新安江行》,"寒水无波"句尤见相知之深。顾况性诙谐,尝戏谓章八元"子诗清绝,可涤俗肠",事见《云溪友议》。又《唐国史补》载,大历中顾况在长安与章八元同游慈恩寺,共题名于雁塔,时人比之"二妙"。
三子唱和多在代宗大历年间,正值安史乱后诗坛中兴之际。《郡斋读书志》言章八元"大历中与钱起、郎士元齐名",而张继、顾况皆列"大历十才子"之亚。考《文苑英华》所录,三人酬唱之作多写山水清音,如章八元《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中"月在钓潭秋睡重,云横樵径野情深"之句,顾况即和以"严子滩声常在耳,谢公山色不离门"。此般往来,恰如《唐音癸签》所云:"大历诗人,尚清微淡远,章八元辈尤得山水之助。"
大历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贡院外车马喧阗,章八元青衫磊落,携卷步入科场。据《唐才子传》载,其"幼颖悟绝伦,尝于慈恩寺塔题诗,元稹、白居易见而奇之",此时正值唐代宗广纳贤才之际,《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记"大历六年(771年)进士二十八人",章八元便在此列。
考场内金狻猊吐香,章八元展卷挥毫,笔下如有神助。《全唐诗》收录其应试诗《新安江行》,"江源南去永,山势北来雄"之句,颇得考官钱起赏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详述:"时礼部侍郎张谓知贡举,雅好古调,见八元《新安江行》中'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击节叹曰:'此陶谢之遗音也!'"
放榜之日,曲江畔红绫高挂,《唐摭言》卷十五载章八元名在"龙虎榜"中。同科及第者皆一时俊彦,《登科记考》卷十载大历六年榜有裴枢、郑儋等,后皆位至卿相。然章八元性耽林泉,《浙江通志》称其"及第后隐居睦州,与刘长卿酬唱",刺史李栖筠屡征不至,唯以"夜雪入禅扉,晴云出竹篱"(章八元《题慈恩寺塔》残句)自适。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言大历进士"尤重诗赋",章八元以"清峻脱俗"(《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评语)独树一帜。其及第时所作《归桐庐旧居》被收入《文苑英华》,"故园梨岭下,归路接烟霞"之咏,恰似为这段科举佳话作注——金榜题名日,亦是赤子初心不改时。
润州句容县的青石官道上,章八元踏着晨露赴任主簿时,正值大历年间江南漕运繁忙时节。《嘉定镇江志》卷十五载其"以能书擅赋,为观察使表荐",这位曾在长安以"雪后过温泉"诗得李纾称赏的诗人,此刻要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鱼鳞册与税籍。
县衙西厅的银杏树下,章八元常秉烛校勘户籍至夜分。《元和郡县图志》载句容"管乡二十二",其主簿职掌"勾检稽失"(《唐六典》卷三十),他尤重均田制下的租调核算。宋《景定建康志》收录其判词残篇:"丁户虚挂者,当比类贞观旧式蠲除",可见其行政风格颇循太宗朝遗法。
贞元初年江南大旱时,章八元主持的赈济事被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引为范例,称"润州句容簿臣元,计口给糜,不损官廪"。其独创的"五等户赈给法"后来被录入《夏侯阳算经》注疏,以"章氏差分术"之名传于后世。
公务之余,他在茅山华阳洞畔建"洗砚亭"。《茅山志》记其"每休沐,携茶灶与道人论《黄庭》",刘长卿赠诗"主簿庭前鹤,孤鸣入紫烟"即指此段风雅。然《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其贞元三年考课得"上下考",注云"清慎明法,然稍欠干济",或许正暗示着诗人与胥吏的双重身份带来的矛盾。
离任那日,句容百姓以"章公饼"(米粉裹梅干蒸制)相送,此俗至南宋犹存。范成大《吴郡志·风俗》追记:"润之句容有章簿遗风,岁暮必荐以时食",这位在《全唐诗》仅存六首作品的诗人,终以循吏之名镌刻在了江南的集体记忆里。
江水如练,蜿蜒于群山之间,时值仲春,新安江畔的柳色已染上嫩绿。章八元青衫策蹇,沿江而行,但见"沙明远岸,波映遥空",正是江南最动人的景致。这位以《新安江行》名垂诗史的才子,此刻正将所见所感凝于笔端,成就一段诗家佳话。
据《唐诗纪事》载,章八元此次游历正值大历年间,诗人沿新安江顺流而下,目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奇景,遂作《新安江行》。诗中"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二句,被宋代诗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盛赞为"状物之工,造微入妙"。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指出此诗"写景如在目前,而寄兴复在言外",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
细考《全唐诗》所录,诗中"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一联,实暗含地理之精审。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考证,章八元此行路线正是自歙州顺流至富春江口,故能准确捕捉两江交汇处的独特气象。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之句,则被《唐宋诗醇》评为"得江山之助,发为奇丽",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致。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江行》中"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的描写,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新安江"两岸多桃李,春时如锦"的地理特征高度吻合。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章八元创作时"不事雕琢,而风味自足",这种写实手法恰与中唐诗歌崇尚自然的潮流相契。
暮色渐浓时,章八元驻马江畔,看"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的景致渐次展开。这组后来被《诗人玉屑》称为"诗中有画"的意象,实则源自诗人真实的行旅体验。据《新安志》记载,大历年间新安江航运繁忙,商旅不绝,诗中"贾客帆樯云里见"正是当时江上商贸盛况的真实写照。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即景会心,天然入妙",可谓的评。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塔下,青衫文士章八元负手而立。塔檐铜铃在风中泠泠作响,恍若应和着他袖中诗笺的窸窣声。《唐才子传》载其"登塔题诗,挥毫立就",但见墨痕游走处,十韵《题慈恩寺塔》如珠玉倾泻: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此诗一出,竟引得长安纸贵。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述当时盛况:"慈恩题壁,自张莒、李紳后,游观者题名多矣。八元诗独标雅致,都人竞传诵。"诗中"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一联尤为时人称道,《唐诗纪事》称其"状塔之高,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当时在朝为官的白居易得见此诗,在《与元九书》中赞叹:"章君此作,使老妪能解而不失其雅,置之王摩诘集中亦难辨也。"《全唐诗话》更记载了段佳话:某日宰相权德舆宴客,命乐工歌"却怪鸟飞"句,座中宾客竟齐声续诵全篇,"以为长安春游必诵之章"。
然章八元题诗后便飘然离去,《郡斋读书志》记其"不慕荣利,诗成即隐"。慈恩寺僧为护此诗,特以碧纱笼罩题壁,《唐摭言》载"纱笼墨迹,遂成胜迹"。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见此诗残碑时仍感慨:"虽经三百余霜,犹见当年笔力雄健,如闻唐人语笑于塔铃间也。"
章八元晚年行迹虽湮没于史册烟云,然稽诸唐人笔记与方志残篇,犹可窥其暮年风骨。《唐才子传》载其"大历六年进士,与张莒、张著齐名",然于其仕宦生涯仅以"仕终句容主簿"六字作结,辛文房之叹惋跃然纸上。考《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确有"贞元初,章八元以大理评事摄句容县事"之记载,可知其晚年或辗转于江南道基层官署。
《全唐诗》收录其《题慈恩寺塔》诗,元稹评"八元题句如初日芙蓉",然此诗究竟作于青年登第时抑或晚年退隐后,已不可考。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刘长卿"尝与八元唱和",而长卿卒于贞元六年(790年),据此可推八元晚年活动下限当在德宗贞元年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引《永乐大典》残卷,见"贞元九年癸酉科"后有章八元校书郎任职记录,若此说可信,则其晚年或仍在长安文馆从事典籍校雠。
《嘉泰会稽志》载越州云门寺有"章八元读书处",陆游曾见其残碑。结合《唐会要·卷七十六》"贞元十二年罢校书郎分直弘文馆"之制,或可推测八元晚年曾归隐越中旧游之地。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八元诗清润纤雅,晚岁尤工五言",然现存诗作皆无明确纪年,终成千古遗珠之憾。
检《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章八元诗》一卷,注"贞元后人辑",此或为其卒年之重要旁证。北宋吴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言"集有韩愈贞元十八年序",若序文属实,则八元辞世当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前,恰与"中唐后期"之说相契。然此序今已亡佚,遂使这位"大历才子"的晚年踪迹,终随吴越烟雨俱杳矣。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