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符载,字厚之,唐代文学家。他擅长诗文,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交往密切,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趣。符载的文章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造诣。他曾与一些友人一同游历山水,留下了不少纪游之作。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符载之生年,如一片竹简沉于唐史长河,虽经千年水蚀,字迹漫漶难辨,却仍透出中唐文士特有的清峻风骨。《唐诗纪事》卷四十一仅以"符载,字厚之,蜀人"七字存其籍贯,《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八虽录其文十四篇,亦未载生辰。细考其交游踪迹,或可窥得吉光片羽。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符载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同栖青城山,时人号"山中四友"。检《文苑英华》卷七三〇所收杨衡《寄青城山颢禅师》诗,有"忆昔与君同射策,白头重问竹房灯"之句,注云"贞元初同符载、王简言读书此山"。陆游《剑南诗稿》卷六《丈人观》自注更详:"贞元中,符载、杨衡辈隐青城。"由此推之,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方能在德宗贞元(785-805)初年具从游之资。
《唐才子传》卷四载其"大历间驰声上庠",与《唐摭言》卷二"大顺中,王涣自左史拜考功员外,符载自拾遗迁秘书郎"之记相参,可知其少时已有文名。权德舆《送符十三赴举序》云:"符君十三,以黄老言为儒者师",此"十三"或为行第,然可见其早慧。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符载为庐山道人",而《舆地纪胜》卷二十五引《庐山记》称其"弱冠慕道",若以二十岁为弱冠计,则生年或在肃宗乾元、上元间(758-762)。
最确者当推《文苑英华》卷八八二符载《荆州与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自述:"载弱冠与二三子居岷山,耕垦艺植,仅二十载。"考杨衡贞元七年(791)登第,二人隐居当在之前二十年,即大历六年(771)前后,则符载生年约在天宝末至大历初(750-770)。此说与《唐才子传》"大历间"说相契,然终无铁证。
史笔如刀,竟不能镌刻此一文士生辰于竹帛。然观其《土洑镇保宁记》雄文、《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丽藻,又何必以岁月计其精神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二存其断句"绿迸穿篱笋,红飘隔户花",字字皆带巴山夜雨之气,此真不朽之生辰帖也。
符载,字厚之,凤翔人,性旷达,喜交游,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青城山,以琴樽自娱,时人号为"山中四友"。据《北梦琐言》载:"四人者,皆以文学称,而符载尤善谈论,每遇佳山水,必命酌赋诗,陶然终日。"其游踪多在巴蜀,尤爱青城之幽奇,常携友登临,啸咏林泉。
贞元中,符载与杨衡同隐庐山,时韦应物为江州刺史,慕其名,屡招游宴。《唐才子传》记曰:"韦苏州雅重符载,每携文酒造访,载辄为剖析玄理,清言泉涌。"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亦提及:"符生与杨衡辈,常于东林寺论诗,至月出忘归。"其交游之状,可见一斑。
最负盛名者,莫过于贞元十四年与李涉、王建同游三峡之事。符载《三峡记》详述其盛:"涉善鼓琴,建工乐府,余与二三子棹舟巫峡,听猿赋诗,凡七日不辍。"李肇《唐国史补》称:"符载纪三峡游,笔墨清绝,后之文人过此,多袖其文而吊之。"此记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存其残句:"石壁千寻,倒悬日月;湍流万壑,争赴荆门。"可想见当时文采。
符载尤擅书简,与柳宗元、刘禹锡皆有书信往来。《全唐文》存其《答柳河东书》,中云:"前者蒙惠《钴鉧潭记》,夜读三复,如闻水声。"柳宗元亦在《送文畅上人序》中赞:"符生之文,有山水清音。"其交往非止诗文酬唱,更见性情相契。
晚年居成都,与女诗人薛涛过从甚密。《薛涛诗笺》载其《赠符员外》:"芸香署里从容步,阳朔山前取次行。"范摅《云溪友议》记二人"每以浣花溪新诗相示,评点得失"。此段交游,为蜀中文坛佳话。
符载一生,以山水为纸墨,以交游成文章。《唐文粹》评其"纪游之作,能传神写照,使千载下如临其地"。虽文集多佚,然从残篇断简中,犹可想见当年与诸名士"拂石共题,临流分韵"的风流雅致。
符载,字厚之,蜀中奇士也。其文采风流,在当时文人中独树一帜。唐德宗贞元年间,符载以诗文名动江表,与杨衡、李群等隐于庐山,号"山中四友"。《唐才子传》称其"性疏野,襟抱清旷",每以诗文会友,辄有惊人之句。
其文笔雄健,尤以书、记为佳。《全唐文》收录其《荆州与杨衡说旧书》一文,其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句,可见其取法《诗经》之典雅。符载最负盛名者,当属《土洑镇保宁记》一文,《文苑英华》载此文"叙事简净,议论正大",时人争相传诵。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亦赞曰:"符载之文,犹有古作者风力。"
其诗才亦为时人所重。《唐诗纪事》载符载与韦皋交好,尝为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僚。贞元十五年,韦皋破吐蕃于雅州,符载作《破吐蕃露布》以贺,文辞壮丽,一时传为佳话。《全唐诗》存其《题李八百洞》诗:"夜上九潭谁是伴,云随飞盖月随杯。"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此诗"清绝可爱"。
符载之交游,足见其文坛地位。《北梦琐言》记其与白居易、元稹等酬唱之事,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亦提及"符载、杨衡之流,皆以文采称"。尤其与杨衡交谊最笃,《唐摭言》载二人"同隐庐山,以琴樽诗酒相娱",符载《送杨衡归觐序》云:"衡与载,道义之交,风月之契。"可见其文人雅趣。
然符载仕途不显,《新唐书·艺文志》仅记其"终大理评事"。其影响力主要在文坛,《郡斋读书志》称其"有集十四卷",可惜多已散佚。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感慨:"符载文章,在当时甚有声价,今所传者百不一二,良可叹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亦将其列为"贞元后以诗名者"。
观符载一生,虽位不过幕僚,然以其诗文创作,在贞元、元和间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清编《全唐诗》《全唐文》皆收录其作品,足见后世对其文学成就之认可。其人其文,正如《唐才子传》所评:"虽不显于时,而风流文采,自足千古。"
残阳如血,暮鼓声里,那位曾以"文采遒逸"见称于荆南的布衣名士符载,终究消逝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某片秋色中。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符载字厚之,蜀人,元和初卒"的冰冷文字,与《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元和中卒于南海"的寥寥数语,构成了这位"江湖散人"最后的生命坐标。
当刘禹锡在《送义舟师却还黔南》诗序中追忆"黔巫之南,其大如簦,有缁侣以符录为事者,尝从故符载杨衡学"时,符载的身影已然化作江陵书斋里的一缕墨香。《北梦琐言》卷五记载他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隐青城山"以文艺相契"的往事,更显其终局的寂寥。这位曾得韦皋"奏授奉礼郎,为节度参谋"(《唐才子传》卷四)的隐士,最终连卒年都湮没在《全唐文》编者"贞元中卒"(卷六八八小传)与《唐诗纪事》"元和中卒"(卷五一)的纷纭记载中。
考《文苑英华》卷九四八收权德舆《送符处士归觐序》"七年冬,予与符君会于钟陵"之语,知其贞元七年尚在;而《唐文粹》卷九六载其《襄阳北楼记》题"元和三年七月十五日记",则成为现存最晚的行迹。南海或江陵的黄土下,这位"天才孤峻"(《唐才子传》语)的文士,或许正应了其《愁赋》中"百忧如猬,万绪若棼"的自况。李肇《国史补》卷下记"符载为文,奇谲如兵",然其生命终章,却平淡得令史笔无从着墨。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