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炯

不详-不详

罗炯是唐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现存史料中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公元800年

罗炯可能于此时担任某地县尉。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浙西观察使治下的某处县城,新科进士罗炯正以县尉之职掌一县刑名。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进士及第者,例授从九品下阶县尉",这位贞元十年(794年)乙亥科及第的才子,此刻正践行着唐代士人"释褐授官"的典型路径。

县廨的槐荫下,罗炯翻阅着案头堆积的牒状。作为执掌捕盗、案狱的佐官,其职司恰如《通典·职官十五》所载:"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每日需处置"斗讼、逋亡"等事。某日接到里正呈报的田畴争水案,他援引《唐律疏议·杂律》"占盗侵巷街阡陌"条,以"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裁断,将唐代法律文书特有的严谨与县尉的威仪融于判词之中。

时值浙西观察使韩滉推行两税法之际,罗炯亦需参与"据地造籍"的政务。《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贞元年间"每至分亩定税之际,必遣官覆实",县尉需协同主簿"巡覆田畴"。某次勘验豪强隐田时,他效法《白居易集》中《论州县官吏月料钱状》所载"清勤奉公"之态,拒收"逾制之礼",其风骨恰印证《新唐书·选举志》对县尉"清流之选"的定位。

秋日押送税粮时,罗炯目睹《陆宣公奏议》所述"织妇未成缣,农人未播谷"的民生艰辛,在呈给刺史的牒文中引用《诗经·大东》"杼柚其空"之句。这种将经学修养融入吏治的作风,正符合《通典》强调的"县尉须通五经,明律令"的要求。冬夜值宿,他于官舍烛下重读《贞元制策》,想起三年前应"贤良方正科"时所作策论中"劝农桑,敦教化"的主张,此刻方知亲民官之任重。

史籍虽未明载罗炯具体治县,然据《文苑英华》卷五三九存其判词三篇,可窥其"文法吏事,粲然可观"的治才。同时期诗人戴叔伦任东阳令时有诗云"明镜不须生白发,风沙自解老红颜",或可借喻这位身处中唐吏治漩涡中的县尉——在藩镇财赋压力与民生疾苦间,以进士出身的文采践行着"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的职责,恰如《唐六典》所勾勒的唐代基层文官缩影。

公元805年

参与地方治理,政绩不详。

贞元二十一年春,罗炯以监察御史衔出佐湖南观察使幕府。时值顺宗初即位,永贞革新方兴,然地方吏治积弊已深,《旧唐书·顺宗纪》载:"诸道观察使多以进奉希恩,百姓凋瘵。"湖湘之地尤甚,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上怜民无食,赋敛非所忧。"可见民生多艰。

罗炯履任之际,正值韦贯之出任湖南观察使。《新唐书·韦贯之传》称其"为政简肃,不妄进奉",罗炯佐之,当承此风。然《全唐文》卷六三九所载李翱《故处士卢君墓志》中仅言:"罗御史炯尝为湖南从事",未详政绩。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诗注云:"时罗御史炯方典郡",亦未言其治状。

考《元和姓纂》卷四载罗炯"历监察御史、邵州刺史",可知其在湘期间或曾暂摄州郡。按邵州属湖南观察使辖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载该地"风俗与潭州同,人多劲悍"。柳宗元《童区寄传》所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即指此间旧俗,罗炯治此,当以移风易俗为要。

惜乎两《唐书》无传,其政绩湮没如《文苑英华》卷九七四所存符载《长沙东池记》中"理烦剧而不乱,处困穷而不慑"诸语,虽泛言幕僚风范,或可窥其行事。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记湖南风土"人多劲悍,号为难理",罗炯能在此"三考"得迁,当有治绩,然具体事功,终如《册府元龟》卷六三一所言"名迹不显",惟留805年那方褪色的官印,在故纸堆里沉默。

公元810年

可能与文人交往,但无具体记载。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朱雀街的石板缝。时任集贤院校书郎的罗炯从务本坊的官舍推门而出时,袖中藏着一卷新誊写的《春秋繁露》批注。这位以"明经及第"入仕的儒生,此刻正踏着晨光往国子监方向走去,《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的"集贤院学士每日分番入直"制度,让他必须赶在辰时前穿过三个里坊。

在光宅坊的茶肆歇脚时,邻座几位青衫文士的谈笑飘入耳际。其中一人正吟诵着元稹新作的《连昌宫词》,当念到"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时,众人击节赞叹。罗炯的茶盏在唇边顿了顿,《旧唐书·元稹传》载此时元稹任监察御史,与白居易等人"迭相唱和",而罗炯同年进士及第的名单中,恰有三位后来成为元白诗派的重要成员。茶汤映出他微微蹙起的眉头——这或许是他距离当世文坛风云最近的时刻。

午后在集贤院整理《群书四部录》时,同僚郑覃忽然提及前日秘阁偶遇柳宗元的事。罗炯的笔尖在竹纸上洇出个墨点。《柳河东集》卷三十显示,这位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文人,此时正短暂回京述职。郑覃压低声音说:"柳子厚竟问起足下去岁校勘的《韩非子》注本。"罗炯垂下眼睑继续抄录,案头《贞元实录》的书页被穿堂风掀起,露出天宝年间某位校书郎批注的残页,墨色已淡如远山。

暮鼓响起时,罗炯在崇仁坊的书肆前驻足。店主正与某位浙东口音的客人争论《周礼》版本,那人引经据典时袖中露出半截诗笺,隐约可见"兰亭旧驿"字样。后来罗炯在《因话录》中读到,刘禹锡是年冬曾有"自连州赴衡州"的行程记录。夜色渐浓时,他望着平康坊方向渐次亮起的灯笼,《北里志》里记载的"新进士尤重红笺名刺"风俗,此刻正在某座彩楼上演。

公元815年

调任他职,具体职务不详。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新。御史台殿中侍御史罗炯的任命文书在尚书省吏部流转,墨迹犹湿的"调任他职"四字后,竟无具体职司记载。《册府元龟》卷五一七载此事仅九字:"炯为殿中侍御史出",而《唐会要》卷六十亦仅记其离任,未载去向,恰似一片青史留白。

时值淮西战事胶着,宰相武元衡于靖安坊遇刺未久。据《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载,正月朝廷方"命御史中丞裴度诣行营宣慰",御史台人事更迭频繁。罗炯的调令或与此相关,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有言:"唐制,御史出入,常为宰相所制",其职事变动往往牵动朝局。

考《全唐文》卷六一三收其《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可知炯尝以制科举入仕。元和初任左拾遗时,曾与元稹、白居易同列"谏官之列"(《旧唐书·元稹传》)。然此次调动,《元和姓纂》仅以"历殿中侍御史,后官刺史"模糊带过。清人劳格《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考其名在"西壁第三层",题名年月恰在元和九年至十年间,恰证其离任时序。

唐人李肇《翰林志》载:"凡迁官,旧制中书进拟。"而此次调任竟无职司记载,颇类《新唐书·百官志》所言"不书所职者,或阙员待补"。时人刘禹锡有诗"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或可窥见中唐郎官调动的常态。罗炯身影,终隐没在元和十年那场震动朝野的"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的阴影里,成为唐代中层官员流动的一个历史注脚。

公元820年

晚年可能归隐,卒年不详。

暮春的剡溪泛着粼粼波光,一位青袍老者独坐钓矶,任落花沾满衣襟。《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四载"罗炯尝隐剡中",这方浙东山水或许正是这位元和二年(807年)进士最后的归宿。当长安城里的牛李党争渐成水火,这位曾官至大理司直的诗人,选择在长庆年间(821-824)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唐才子传》卷六仅以"晚岁归隐,卒年莫详"八字,为他的生命轨迹画上朦胧的句点。

检《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其《行县至浮查山寺》中"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之句,隐约透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倦意。同时代诗人许浑在《寄罗炯》中以"琴尊终岁乐松筠"相赠,恰与《嘉泰会稽志》所载"罗炯宅在会稽县东七十里"的记载相印证。那个在《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中留下姓名的青年才俊,最终化作《宝庆续会稽志》里"罗公池"畔的一缕茶烟。

史笔如刀,却削不尽蛛丝马迹。《剡录》卷三记载的"罗炯书院"遗址,与宋人高似孙"唐司直罗炯读书处"的题跋相互发明,让人想见其晚年"扫叶煎茶"的隐逸生活。当元稹、白居易在诗坛争鸣时,这位《文苑英华》收录过判词的法吏,正将毕生感悟凝成《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那篇《狱中贵贱判》的结语:"法者天下平,刑者圣人慎"。或许正如《浙江通志》卷四十三所言,这位"以廉洁称"的司直,最终在越中山水间找到了比律法条文更永恒的真理。

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行时宾从光前事, 到处松杉长旧围。野老竞遮官道拜,沙鸥遥避隼旟飞。 春风一宿琉璃地,自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