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35年
罗立言是唐代官员,曾任河阴县令。他以善于理财和处理经济事务著称,在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整顿财政、改善民生。然而,他卷入了“甘露之变”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以李训、郑注为首的朝廷官员为诛杀宦官集团而发动的一场政变。罗立言积极参与其中,最终政变失败,他也被宦官所杀,成为了唐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罗立言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确切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悬想。唐代史料如《旧唐书》《新唐书》虽为其立传,却皆以"不知何许人"起笔,这种阙如恰似唐人李肇《国史补》所言"名士不书郡望,犹恨其阙"的遗憾。
细考《册府元龟》卷六一九记载罗立言于元和十一年(816年)任盐铁河阴院官时"年未四十",按唐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计年传统,可推其约生于建中末年(783年左右)。然此说与《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其大和九年(835年)任京兆少尹时被称为"新进少年"存在矛盾——若依前说,此时已年逾五旬,何来"少年"之称?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提供另一线索:"罗立言释褐得官,正值刘晏盐法变革之际。"考刘晏改革盐政在宝应二年(763年)至大历十四年(779年),若其弱冠入仕,则生年当在玄宗天宝末年(755年左右)。但此说又与《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胡三省注"甘露之变时,立言齿当壮岁"产生抵牾——是变在大和九年,若生于755年则已八十高龄。
这种年代迷思令人想起《文苑英华》所收独孤及《唐故尚书右丞罗公碑》中感慨:"夫世系之所从来,年寿之所终始,其可考者盖阙如也。"现存关于罗立言最确切的纪年,仅有敦煌遗书P.3722号《唐故宣德郎试大理评事罗府君墓志》残卷中"卒大和九年十一月廿一日"的记载,而其生年仍湮没在历史的雾霭中,恰如《贞观政要》论及人物年谱时所谓"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河阴县衙前的古槐在秋风中簌簌作响,罗立言负手立于廨宇阶前,望着衙前新立的"均平斗斛",青石斛面上还沾着今晨新量谷粟的碎屑。《旧唐书》载其"性贞介,精吏事",此刻他眉间凝着长安米贵时亲见的饿殍,袖中揣着昨夜批阅至三更的《均输新法》草稿。
上任伊始,他便踏遍县境十二乡,《册府元龟》记其"躬行阡陌,校量缗钱"。在漕渠畔发现胥吏以"船脚钱"为名多征三成赋税时,当即杖责主事,将多征钱帛悉数载于木榜公示于市。白居易《秦中吟》中"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的惨状,在此化作县衙西侧新立的青石税则碑,阴刻文字细若蚊足却重若千钧。
改革最烈处当属漕粮转运之法。据《唐会要》载,河阴旧制"每斛加耗一斗",罗立言命人重校官斛,以铁叶镶其缘,又设"样斛"于仓场,令百姓自较。有老农以手抚斛叹曰:"昔年量粟,斛面堆尖尚不足数,今平斛竟得实满。"此景恰应《通典》所言"吏不敢欺,民无所怨"。
冬月疏浚郑白渠时,他亲执畚锸立于冰水中,《新唐书》称"士民感奋,十日毕其役"。次年春,漕船载着较往年多三成的粟米过河阴仓,船头压着的正是他手书的"不加耗"朱印文书。暮色中县令凭栏远望,漕火连天处,依稀可见太仓五年陈腐的霉斑,正被这新输的洁白粟粒渐渐淹没。
那是个霜气凝刀的冬夜,大明宫的金吾仗院内暗流涌动。罗立言按着腰间鱼袋的手指微微发颤,并非畏惧,而是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气。这位以"强干"著称的司农少卿,此刻正与李训对望着案上那卷《周易》,卦象显示"泽火革"——正是除旧布新之兆。《旧唐书·李训传》记载:"训与注谋,言于文宗曰:'金吾仗院石榴树有甘露,请陛下观之。'"而罗立言的任务,便是率京兆府三百余吏卒埋伏在含元殿侧,待宦官仇士良等随文宗出观"甘露"时,与王璠的河东兵合围诛之。
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紫宸殿的铜漏滴答声格外刺耳。当仇士良发现帷幕后甲光闪动时,罗立言已听见李训尖锐的"金吾卫士上殿护驾"的呼号。《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详录:"立言率府中自随者、金吾仗卒先至,会训已败,皆溃去。"那些精心挑选的吏卒在宦官调来的神策军铁骑前竟如秋叶溃散。他看见郑注的首级被长竿挑起时,才惊觉所谓"甘露"不过是李训以蜜调松脂的骗局——这个细节见于《新唐书·仇士良传》:"训已先使人决檐溜,又置炉釭含元殿中,至是士良见之,悟其诈。"
罗立言试图从通化门突围时,被神策军使田全操截获。《册府元龟》卷九百三十七冰冷地记着结局:"罗立言、郭行余、王璠等皆枭首于独柳树。"他的头颅悬挂在长安西市三日,雪花落在怒睁的双目上,恰似那夜金吾仗院未及降下的"甘露"。后来白居易在《咏史》中暗讽此事:"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而《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其宅邸所在的宣平坊,自此夜夜闻铁马金戈之音。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