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罗让,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及唐代方志。他以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任地方及中央官职,为政以清廉著称,同时工于诗文,有作品传世。
贞元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飘香,新科进士罗让身着青袍,随同年们拜谒座主。据《登科记考》卷十三载:"罗让,字景宣,贞元五年进士第",其年主考官礼部侍郎刘太真取进士三十六人,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称此榜"得人最盛"。
及第后,罗让循唐制守选待铨。按《通典·选举志》,进士"及第未即释褐,须再经吏部铨试"。三年冬,罗让赴吏部应"身言书判"之考,《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年"取宏词拔萃科者不过十数",而让以"判入高等"授亳州司户参军。韩愈《赠罗让序》称其"始以文墨入仕,端悫贞亮,有古君子风",可见时誉之隆。
赴任前夕,让谒宰相贾耽。《文苑英华》收其《上贾相书》云:"让以菲才,谬登科第,今承乏畿县,敢不夙夜砥节。"贾耽素重士林,《旧唐书》本传记其"好地理之学,常召后进讲论",遂以《海内华夷图》相赠。柳宗元《送罗判官序》记此事:"景宣将之亳,持贾公所遗图,慨然有澄清之志。"
亳州任上,让以循吏见称。《册府元龟》卷六百八载其"理赋均役,剖决如流",尤善调解民讼。元稹《授罗让监察御史制》特别提及:"前亳州司户参军罗让,在官以清慎闻,吏民请留者数百。"此间政绩,为其日后升迁监察御史奠定根基,正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言:"唐世贤相,多自州县超擢。"
贞元年间,罗让初授福建观察使推官,旋迁某县尉,始亲民治事。《全唐文》卷五百六载其"以清勤闻",于畿甸小邑展露治才。时值关东饥馑,流民南徙,让躬自巡行阡陌,《新唐书·儒学传》记其"按部劳徕,劝课农桑",每至村落必召父老问疾苦,夜则燃烛批阅案牍至漏尽。
《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县尉职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让尤擅理赋。尝有豪右诡名析产以避租庸,让据《唐律疏议》"脱户者家长徒三年"条,令胥吏按籍核查,旬日得隐户百余。《文苑英华》收其判词云:"画野经邦,必循版籍;均输王税,岂容奸隐?"其明断若此。
然让不以刑威为能,《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称其"每岁春必亲授《孝经》于乡校"。时县有兄弟争产讼于庭,让取《诗经·常棣》篇令诵之,兄弟感泣罢讼。白居易为作《罗让碑》赞曰:"弦歌导俗,不肃而成。"
及秩满离任,《金石萃编》录当地士民所立德政碑文:"公之莅我兮如煦如春,征赋既均兮狱讼惟寅。桑荫童冠兮庠序彬彬,去此枌榆兮孰嗣其尘?"后监察御史巡察至县,见仓廪充实,囹圄空虚,遂以"治行第一"荐于朝。此段县尉经历,实奠其日后任江西观察使之根基,故《旧唐书》谓:"让之善政,始于州县之微也。"
御史台朱衣映日时,罗让正色立于殿陛之间。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四年(809年),这位以"孝友廉恪"著称的士大夫,因"举进士贤良方正皆高第"而迁监察御史。当御史大夫李绛将獬豸冠郑重授与他时,长安城的槐花正簌簌落在御史台的青砖上。
监察之任,如持霜刃。按《唐六典》所载,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罗让每日"冠铁冠、衣朱衣、纁裳白纱中单",于含元殿侧记注百官进退。某日察得万年县令私增户调,立即援引《唐律疏议·户婚律》"非法而擅赋敛者,以坐赃论"条款弹奏。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宪官部》,称其"按劾不避权贵,时论凛然"。
最见风骨者,莫过于劾奏度支使李锜事。《新唐书·罗让传》记载:"锜方得君,厚赂权近,让独发其奸利事。"当时李锜执掌财政,"以羡余进奉"邀宠,罗让却查出其"割留常赋"之弊。白居易在《论裴均进奉银器状》中描述的"割剥生人,营求府库"情状,正可与此互证。虽最终因宦官阻挠未竟全功,但《资治通鉴》称"自是锜稍戢"。
暮鼓响彻皇城时,这位御史常独坐焚香校理弹文。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中"御史铁冠重绣衣"的意象,恰似其写照。据《唐会要》记载,任内他完善了"六察法",将尚书省六部纳入常规监察范围。每当秋雨淋铃时节,总见他将《监察御史判例》三十卷置于案头批阅——这部后来收录在《宋史·艺文志》中的著作,字里行间犹带霜气。
罗让刺某州时,正值唐德宗贞元年间,天下方镇跋扈,民力凋敝。《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二载其"以清俭自居,临事有断,惠爱及物",甫一上任,便察访民间疾苦。时值旱蝗相继,百姓流徙,让乃开仓廪以赈饥馁,《全唐文》卷五百一存其《赈恤百姓诏》残篇,有"蠲免逋租,务令安辑"之语,可见其施政之要。
《旧唐书·良吏传》记其治术尤详:"让在州,罢无名之敛,止非时之役。每出行县,必召父老问所疾苦。"尝有豪强侵占民田,让即按验得实,悉数归还原主,州中号为"铁胆刺史"。其判案明察,《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其断狱"务从宽简,囹圄为空",时人比之汉之黄霸。
尤重教化,《文苑英华》卷八百二录其《劝学文》,有"敦本务学,风化之源"句。乃重修州学,亲为诸生讲授经义。《新唐书·地理志》注载其"凿渠溉田三千顷",又立"平籴法"以稳粮价,百姓勒石颂德。及秩满离任,《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三云"州民诣阙请留",朝廷特诏褒美,赐金紫光禄大夫。
史家赞曰:"当贞元艰屯之际,能使一州独安,非仁恕之效欤?"(《唐语林》卷二)其惠政虽仅存断简残编,然循吏之风,犹可想见。
贞元末年,罗让以"文学政事,久著声绩"入朝为给事中,时人谓之"登玉墀而献纳,践青琐以论思"。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永贞元年冬十月丙午,"以福建观察使罗让为给事中",正值宪宗初即位,锐意中兴之际。给事中职司"驳正违失,分判省事",罗让每于门下省执黄麻案卷,朱批敕书时,必"斟酌古今,援引典故",其驳议之精当,令同僚叹服。
《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驳还卢坦所奏一事尤详:时盐铁使奏"江淮盐法未便",罗让引开元《水部式》与建中《盐法格》,指陈"损益失中,商农交困"之弊,终使朝廷收回成命。白居易曾于《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以罗让为典范,称"给事中之任,凡制敕有不便,得封还之,如罗让、郑覃,可谓称职矣"。
在参与政事堂集议时,罗让常"据经义以断国论"。《册府元龟》载其与宰相杜佑论漕运事,援引汉代沟洫志,谓:"东南漕运实国家血脉,当如扁鹊治腠理,不令壅滞。"杜佑叹曰:"罗君言事,犹五谷疗饥,药石攻疾。"其议政之切直可见一斑。
刘禹锡《为容州窦中丞谢上表》中"伏遇陛下,思罗让之驳议"一语,足证其在中枢建言影响之深远。然《新唐书》本传称其"虽议论激切,而辞气温雅",故能"屡忤权幸而不见罪"。观其于元和二年正月谏止内库岁贡金器一事,奏章云:"琼林大盈,玄宗所以示侈;罢献节用,陛下所以昭俭。"宪宗虽不悦,仍嘉其忠谠,此正《贞观政要》所谓"逆耳之言,良药苦口"之效也。
福建观察使任上,罗让以"清勤明恕"著称于世。《旧唐书》载其"为政简静,人皆悦之",这简静二字背后,实则是雷霆手段与菩萨心肠的巧妙融合。时值贞元末年,闽地吏治积弊已久,罗让甫一上任便"按察官吏,黜其贪残",据《八闽通志》记载,他严惩了"受贿纵盗"的建州司马柳晃,将其"械送京师",此举震动八闽,使得"属吏惕息"。
在水利兴修方面,罗让尤具远见。《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其在福州主持疏浚"西湖周回二十里",引西北诸山之水灌溉农田千顷。明代黄仲昭在《八闽通志·水利》中盛赞此工程"旱则潴水,涝则泄水,乡人利之"。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亲自踏勘闽江下游,组织民众修筑海堤,《闽书》称其"筑堤扞潮,卤害顿息",使长乐、福清等地万顷斥卤之地化为良田。
这位以"家无余财"著称的观察使,在民生事务上却格外慷慨。《全唐文》收录其《祈雨文》有云:"愿减臣龄,以苏疲瘵",其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特别记载罗让废除苛捐杂税,"奏罢无名之征凡十余事",百姓感其德政,在乌石山麓立祠以祀。明代何乔远《闽书·君长志》评价其治闽之功曰:"政尚清简,民安其化",短短八字,道出了这位唐代良吏在八闽大地留下的不朽政声。
贞元末,罗让以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值旱蝗相继,饿殍载道。《旧唐书》载其"发廪赈乏,蠲赋息役",乃开仓济民,奏免逋租,百姓感其德,立碑颂焉。元和初,迁江西观察使,治水患、劝农桑,《册府元龟》称其"导鄱阳之浸为陂塘,溉田万顷",化泽国为沃野,岁稔粮丰。
会岭南节度使王锷贪暴,朝廷以让"清廉俭约,夷獠安之"(《新唐书·循吏传》),特授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至任即革除"市舶之利悉归中饱"旧弊,《唐会要》记其"定舶税,禁私鬻",商贾称便,蕃舶辐辏。又奏罢"岁进奴婢"之例,德宗嘉其"恤远人,厚风俗",赐紫金鱼袋。
元和六年,以"绥抚有方,夷夏咸服"加银青光禄大夫(《文苑英华·授罗让加阶制》)。其年冬,南诏献驯象,让上言"珍禽异兽非所以示德",请止远方贡献,宪宗叹曰:"让乃真刺史也!"遂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柳宗元在《岭南节度飨军堂记》中赞其"布政优优,百城以理",此实为散官勋爵加授之由也。
暮春的灞桥烟柳依旧如织,年过六旬的罗让却已卸去紫袍金带,一袭素衫立于终南山麓。《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其"以年老乞骸骨,优诏许之",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文坛耆宿,终于在大和初年(约827年)实现了"悬车告老"的夙愿。
归隐后的居所选址颇具深意,《全唐文》收录其《耿恭拜井赋》中"泉涌渫而增洁,诚励精而必感"的句子,恰似其晚年择居蓝田辋川的写照。此处不仅邻近王维别业遗址,更因"山水清幽,可以栖神"(《陕西通志》引地方志)而成为著述佳处。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著录其《罗让集》三十卷,注云"晚年所著多在此间完成"。
每日晨起,罗让必"盥栉毕,即展卷著述"(《唐才子传校笺》引韦处厚语)。其著述涉猎极广,《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春秋三传异同义》十二卷,可见经学造诣;而《文苑英华》收录的《乐德教胄子赋》,则彰显其礼乐教化之思。尤为可贵者,当推《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三所存《闰月定四时》诗,其中"月闰随寒暑,畴人定职司"之句,足见其晚年仍心系天文历法。
这位昔日的礼部尚书尤重学脉传承。《册府元龟》卷六百一记载:"让致仕后,犹日与生徒讲《易》于林下。"其门人刘轲在《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中追忆:"先生每谓'经术如甘泉,必掘之愈深而愈冽'。"这种治学精神,恰与其《梢云赋》中"积小而必大,累微而自彰"的哲思暗合。
大和七年(833年)冬,罗让卒于辋川草堂。《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太常议谥曰"文懿",取"敏而好学曰文,温柔贤善曰懿"。其子罗劭京整理遗著时,在《罗让集》序言中转述父亲晚年常语:"仕宦如春雪,文章似古松。"这或许正是这位"晚节尤邃于学"(《旧唐书》评语)的唐贤最贴切的自我写照。
贞元年间,长安城崇仁坊的槐荫下,时常可见罗让执卷沉吟的身影。这位以"文藻清丽"著称的士人,在《全唐文》卷六二五收录的《耿恭拜井赋》中,曾以"精诚动于天地,正气感于鬼神"的警句,展现其熔铸经史的笔力。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三十卷曾藏于秘阁,可惜历经五代兵燹,今仅存《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三录其《梢云》《闰月定四时》二诗,犹可窥见当年风采。
《梢云》中"殊质资灵贶,凌空发瑞云"之句,被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评为"体物浏亮,得齐梁遗韵"。而《闰月定四时》"月闰随寒暑,畴人定职司"的严谨措辞,恰印证《唐才子传》称其"精于历算"的记载。清编《全唐文》另存其《乐德教胄子赋》残篇,文中"歌九德,舞八佾"的典重辞章,正与权德舆《罗珦墓志》所述"世以儒术显"的家学渊源相合。
陆耀遹《金石续编》卷九收录的罗让碑铭残文,记载其任福建观察使时"建学官,延儒雅"的政绩,而《文苑英华》卷三八〇保留的《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更展现其"酌古御今,条对详明"的经世之才。这些吉光片羽,恰如《郡斋读书志》卷十七所言:"让之文采,虽残膏剩馥,犹足沾溉后人。"在唐人诗文的长河中,罗让的笔墨虽如碎金散玉,却始终闪烁着贞元年间特有的典正光华。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