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

2025年07月05日

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夷中

译文

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不要说行路艰难,边远之地也如同中原。
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
虽说骨肉至亲,家门之内却似异国他乡。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进退全在于人,道路本无阻塞通畅。
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门前车辙分两向,天下何处不可往。

词语注释

夷狄(yí dí):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代指偏远之地。
中门:家门之内,引申为家庭内部。
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此处指道路方向。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行路难》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之下,边塞烽烟与胡汉交融并存。此诗以"行路难"旧题翻出新意,表面写羁旅险阻,实则暗喻中唐社会之困局。"夷狄如中国"一句,恰与《资治通鉴》所载"自天宝以来,方镇踵胡俗"相印证——安史之乱后,河朔之地"胡化"甚深,藩镇将领多效突厥礼俗,所谓骨肉至亲却因文化隔阂"中门如异域"。

诗人冷眼观世,道破"出处全在人"的生存智慧。敦煌出土文书《王梵志诗》中"相交莫嫉妒,相劝莫蛆侼"的俚俗哲理,与此诗"门前两条辙"的意象异曲同工,皆折射出唐人面对乱世的通达。两条车辙既是现实道路的选择,更是人生进退的隐喻,与白居易《太行路》"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

此诗语言质白如话,却暗含史笔。当为代宗朝后作品,彼时吐蕃屡寇京师,回纥恃功横暴,诗人以"夷狄"入诗实有所指。末句"何处去不得"的诘问,既是对《楚辞·卜居》"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的遥远回应,亦预告了晚唐"四海内无容足地"(杜荀鹤诗)的困局,在乐府旧题中注入时代血髓。

赏析

《杂曲歌辞·行路难》以凝练的笔触解构了传统"行路难"的悲慨主题,展现出唐人特有的豁达气象。诗人开篇即以"莫言行路难"的否定句式颠覆认知,提出"夷狄如中国"的惊人论断。这种地理疆界的消解,实则是诗人对人生困境的哲学思考——真正的阻隔从来不在外界,而在于人心。

诗中"骨肉亲"与"异域"的强烈对比,暗合《唐宋诗举要》所评:"以家门喻天下,咫尺即成天涯"。当亲情被门墙阻隔时,血缘之近反成心理之远,这种悖论式的表达令人想起鲍照《行路难》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孤愤,但本诗却给出了更超脱的解答。

"出处全在人"五字堪称诗眼,《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此句"将命运主权彻底交还个体"。诗人用"两条辙"的朴素意象,构建出存在主义式的选择困境:车辙本身没有方向,正如《唐诗解》所言:"辙迹双歧,正喻人生多途"。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不同,更接近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怒而不哀"的特质。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门前两条车辙的意象,既承载着《诗经·蒹葭》"道阻且长"的古老母题,又注入盛唐特有的通脱之气,最终在"何处去不得"的反诘中,完成对生命可能性的诗意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以极简之语道尽世路沧桑,'夷狄如中国'五字翻转华夷之见,直指人心藩篱。后四句尤见禅机,非深于人生阅历者不能道。'门前两条辙'之喻,较之'行到水穷处'更显从容,盖孟郊以冷眼观世,而此诗作者以旷达超脱。"

钱钟书《谈艺录》论:
"诗中'骨肉亲'与'异域'对举,暗用《礼记》'门内之治恩掩义'而反其意,中唐后士人饱经离乱,乃有此等看破世情之语。末句'何处去不得'非莽夫壮语,实是悟透'行路难'本为心障后的洒然一笑。"

叶嘉莹古典诗学观点:
"通篇不作苦语却尽显世途艰辛,'两条辙'意象极妙:既是现实车痕,又象征人生抉择。诗人将《行路难》传统中的慷慨悲凉,化为一种通透的生存智慧,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异曲同工,皆在否定中见肯定。"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此诗巧用空间转换达成哲理升华,由'夷狄—中国'的地理对比,到'骨肉—异域'的情感错位,最终归于'通塞在人'的心学命题。语言质而实绮,似俚俗而含至味,堪称中唐哲理诗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