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行路难》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之下,边塞烽烟与胡汉交融并存。此诗以"行路难"旧题翻出新意,表面写羁旅险阻,实则暗喻中唐社会之困局。"夷狄如中国"一句,恰与《资治通鉴》所载"自天宝以来,方镇踵胡俗"相印证——安史之乱后,河朔之地"胡化"甚深,藩镇将领多效突厥礼俗,所谓骨肉至亲却因文化隔阂"中门如异域"。
诗人冷眼观世,道破"出处全在人"的生存智慧。敦煌出土文书《王梵志诗》中"相交莫嫉妒,相劝莫蛆侼"的俚俗哲理,与此诗"门前两条辙"的意象异曲同工,皆折射出唐人面对乱世的通达。两条车辙既是现实道路的选择,更是人生进退的隐喻,与白居易《太行路》"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
此诗语言质白如话,却暗含史笔。当为代宗朝后作品,彼时吐蕃屡寇京师,回纥恃功横暴,诗人以"夷狄"入诗实有所指。末句"何处去不得"的诘问,既是对《楚辞·卜居》"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的遥远回应,亦预告了晚唐"四海内无容足地"(杜荀鹤诗)的困局,在乐府旧题中注入时代血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