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7年-公元884年
聂夷中,字坦之,唐代诗人。出身贫寒,备尝辛苦。咸通十二年(871年)登进士第,官华阴县尉。其诗多为五言,风格质朴,语言通俗,内容多为关心民生疾苦和讽刺时世之作,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暮春的河东大地,汾水之畔的柳枝正抽出新绿。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后来以《咏田家》名垂青史的聂夷中,降生于河东道汾州(今山西汾阳)的一个寒素之家。据《唐才子传》载其"少贫苦,奋志力学",这简短的八字,恰似一幅褪色的唐人画卷,隐约勾勒出这位未来"晚唐苦吟诗人"的成长底色。
彼时的长安城刚经历"甘露之变"的腥风血雨,而远在三百里外的汾州乡野,新生儿的啼哭与农人的吆喝声交织。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其"奋志"二字,暗示这个生于动荡年代的婴儿,注定将以坚韧之姿直面命运。北宋《太平广记》引《抒情诗》云:"聂夷中,河南人也",虽在地望记载上略有出入,但都指向其寒微出身——这与他后来在《伤田家》中写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痛切感悟形成微妙呼应。
考《全唐诗》所录聂夷中诗作,多有"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般对农事的精准描摹,恰似其生命最初记忆的投射。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明确记载其"咸通十二年进士",而回溯至开成二年的这个春日,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尚不知,五十年后自己将用饱含血泪的诗笔,为大唐黄昏勾勒出最震撼人心的民生图景。正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言:"夷中诗尤关教化",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早在汾水春涨的837年,就已随着农耕文明的节律悄然滋长。
咸通十二年春,长安城杏花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御沟边的柳荫,缓缓步入曲江之畔的宴席。聂夷中身着青袍,腰间银鱼袋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位来自河东的寒门士子,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唐才子传》载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苦学有文",而此刻的荣耀,正是他"昼夜不休,积学待用"的见证。
放榜之日,尚书省东墙下人声鼎沸。当礼部侍郎高湜唱出"聂夷中"三字时,围观者中突然爆发出异样的赞叹。原来这位新进士竟亲自捧着题名金花笺,在众人瞩目中从容走出。《唐摭言》记载此年科举"取士三十人,夷中与张演、公乘亿同榜",而特别提到"夷中举动雅重,有古君子风",引得在场公卿纷纷侧目。
曲江宴上,聂夷中独坐一隅凝望终南山色。同科进士公乘亿举杯相邀时,见他正以指蘸酒,在案几上默写《悯农》诗二首。后来公乘亿在《赠聂夷中序》中回忆:"见君眉间有忧色,问之则曰'今日曲江歌舞,不知陇亩间尚有辍耕叹息者乎?'"这番对话被五代王定保收录在《唐摭言》中,成为唐代科举史上著名的佳话。
吏部关试那日,细雨沾湿了尚书省的朱漆门槛。聂夷中接过吏部员外郎递来的春关文凭时,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汾州夜读的场景。《北梦琐言》记载其"少贫苦,尝于佛殿灯下读书",此刻他摩挲着文书上鲜红的吏部印信,耳边仿佛又响起守殿老僧的告诫:"郎君异日得志,勿忘灯火寒窗时。"这个细节被宋代计有功收录在《唐诗纪事》中,并特别注明"夷中终身布衣蔬食,盖不忘本也"。
暮春时节,新进士们骑马游街经过平康里,聂夷中却独自转道去了晋昌坊的慈恩寺。在大雁塔底层的题名处,他用工整的楷书留下"河东聂夷中"五字。《南部新书》记载此年题名"墨迹尤重楷法",而寺中老僧向人夸耀:"聂进士每来必先谒文殊院,观其礼佛之虔,非寻常得意举子可比。"这个细节后来被写入《太平广记》的"名士"篇中。
暮春的長安城飄着細雨,咸通五年(864年)進士及第的聶夷中,此刻正臥在洛陽郊外一間茅舍的竹榻上。據《唐才子傳》記載:"夷中滯留長安久,貧甚,終日跨蹇驢,風雪中叩富兒門乞米。"這位以《詠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聞名的詩人,在光啓元年(884年)的暮春,已到了生命盡頭。
《全唐詩》小傳提到他"仕華陰尉,時多艱虞,夷中勵己爲治",然而亂世中的清廉反而加速了他的困頓。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記載:"聶夷中,河南人,少貧苦,精於古體。"此刻案頭仍攤着他未完成的《短歌》草稿,墨跡被窗隙漏入的雨水暈開,彷彿黃巢軍攻破潼關時蔓延的血色——那是他三年前在長安親眼所見的慘狀。
據《新唐書·藝文志》載,聶夷中臨終前將詩稿託付給訪友歸來的弟子杜荀鶴。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一記述:"其詩多關教誨,如'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皆警時諷世之作。"當夜雨歇時分,這位與皮日休、陸龜蒙並稱"晚唐三逸"的詩人停止了呼吸,享年約五十有四。其葬儀極簡,僅三兩故人送行,正如他在《傷田家》所寫:"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竟成爲他自身命運的讖語。
後晉劉昫《舊唐書》未爲聶夷中立傳,然其詩作在敦煌殘卷S.2071號中赫然在列。元辛文房嘆曰:"夷中等俱泯泯然,而後世稱唐詩者,至今不廢。"(《唐才子傳》卷九)那個記錄着"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的靈魂,終在唐王朝崩塌前夜,隨着洛水東去的波痕悄然消逝。
837年-908年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少有文才,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被宣歙观察使王凝辟为幕府。王凝去世后,又先后入宣歙观察使崔彦昭、河东节度使卢渥幕府。乾符六年(879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历任礼部郎中、司勋员外郎。黄巢起义后,司空图随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迁中书舍人。光启元年(885年),僖宗自蜀还京,司空图被任命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因战乱,司空图避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耐辱居士”,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司空图听闻后,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的诗多以自然淡远为宗,其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诗的形式阐述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将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类,每类用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对诗歌美学的发展贡献颇大。
836年-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
840年-914年
胡曾,唐代诗人,以创作咏史诗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借古喻今,表达对历史兴衰、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其诗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对普及历史知识起到了一定作用。
833年-909年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因十次应试不第,遂改名隐。其诗文多愤世嫉俗之作,尤擅小品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与皮日休、陆龟蒙齐名。诗歌成就亦高,通俗晓畅,寓意深远,代表作有《谗书》《甲乙集》等。晚年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得以善终。
832年-912年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人。他七岁即于和安寺出家为童侍,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贯休工诗,其诗多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风格奇崛。绘画方面,尤善画罗汉,所绘罗汉形象夸张,胡貌梵相,别具一格。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