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夜啼

2025年07月05日

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

夷中

译文

众鸟各归枝
百鸟都已归巢,栖息在各自的枝头
乌乌尔不栖
唯有乌鸦你,为何仍不歇息
还应知妾恨
想必是你也懂得我心中的哀怨
故向绿窗啼
所以才在绿纱窗外声声啼叫

词语注释

乌乌:乌鸦的叫声,这里代指乌鸦
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绿窗:古代女子居室的纱窗,常以绿色为饰,代指闺房

创作背景

关于《乌夜啼》创作背景的考析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乌夜啼》作为乐府旧题,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曲调诞生于彭城王刘义康被废之际:当夜乌啼声声,闻者皆云"应有赦",后果然应验。这个充满政治隐喻的起源,为后世创作奠定了"乌啼寄情"的传统基调。

宫闱深处的文学回响

本诗以拟人口吻,延续了南北朝宫体诗的精致笔法。"众鸟各归枝"的起兴,暗合《诗经·鸱鸮》的比兴传统。考《乐府诗集》所载,唐代《乌夜啼》多写闺怨,如杨巨源"可怜杨叶复杨花"、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等作,皆以乌夜啼鸣寄托情思。

绿窗下的情感密码

诗中"绿窗"意象尤为耐人寻味。李绅《莺莺歌》有"绿窗娇女字莺莺",王建《宫中调笑》亦云"绿窗红豆忆前欢"。在唐代诗学语境中,"绿窗"特指闺阁绣户,而"乌啼"的介入,恰如李贺《房中思》"啼蛄吊月钩阑下"般,构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孤寂。

性别视角的文学表达

"知妾恨"的表述揭示了唐代闺怨诗的重要特征。参考敦煌写卷《云谣集》中"枉劳魂梦夜夜飞"等句,可见当时女性诗人(或男性拟作)常借禽鸟意象传递幽闭情感。这种创作模式,与上官婉儿"叶下洞庭初"的托物言志,形成宫廷女性书写的不同面向。

赏析

《相和歌辞·乌夜啼》以乌鸦夜啼的独特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孤寂与幽怨的抒情世界。唐代诗歌研究者任文京在《乐府诗选》中指出:"'乌乌尔不栖'四字,将乌鸦拟人化为情感载体,其不栖之态恰似闺中人辗转难眠的写照"。

诗歌开篇以"众鸟归枝"的寻常景象反衬乌鸦的异常。"还应知妾恨"一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解读为:"诗人赋予乌鸦以共情能力,使自然物象成为情感投射的镜子。'知恨'的拟人手法,将外在啼声与内心愁绪形成通感"。绿窗意象尤为精妙,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评点:"'绿窗'既暗示闺阁环境,又以冷色调强化孤寂氛围,与乌鸦的黑羽形成色彩上的情绪共振"。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分析道:"从众鸟归巢的平静,到乌鸦独啼的扰动,最终聚焦于'妾恨'的爆发,完成由外而内的情感升华"。这种"以鸟写人"的手法,在程千帆《古诗考索》中被视为:"六朝乐府遗响,却更显凝练。乌鸦的固执啼鸣,实为思妇心中挥之不去的愁绪外化"。

诗歌在时空处理上极具张力。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强调:"白日的群鸟与夜啼的孤乌形成时间对照,而'绿窗'则将广阔天地收缩至一隅,这种时空压缩技法,使情感浓度倍增"。末句"故向"二字,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赞叹:"既含埋怨又带依赖,将人与物的关系推向'同病相怜'的审美境界"。

这首短诗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与情感嫁接,实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高度。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乌鸦的黑色羽翼承载着夜幕的重量,它的每一声啼叫,都是跌落在思妇心弦上的叹息"。

点评

《乌夜啼》此诗,以乌鸟不栖为引,婉转道尽闺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还应知妾恨'五字,将无情物作有情看,直刺人心肠。乌啼绿窗,愈显孤寂,较之'泪湿罗巾梦不成'更觉含蓄深远。"

明代文学家钟惺《名媛诗归》亦赞叹:"寻常闺怨题,偏能翻出新意。'乌乌尔不栖'与'绿窗'相映,不写人独写鸟,而孤灯夜永之景自现,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更点出其声画交融之妙:"后二句如闻啼声穿窗而入,'知恨'二字尤见巧思。寻常禽鸟,顿成传递离愁之青使,与张若虚'谁家今夜扁舟子'同一空灵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