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
良人昨日去,明日又不还。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滴路尘。罗巾今在手,日得随妾身。
路尘如因飞,得上君车轮。

夷中

译文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和声歌唱的诗。杂怨三首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阳道。
生长在富贵之家,怎知渔阳的艰苦路途。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丈夫从戍边归来,夜夜梦中相见。
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
渔阳虽远隔万里,却似近在门槛。
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
门槛终可跨越,渔阳却常在眼前。
良人昨日去,明日又不还。
丈夫昨日离去,明日仍未归来。
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分别时各自落泪,泪珠洒在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滴路尘。
你的泪浸湿罗巾,我的泪滴落路尘。
罗巾今在手,日得随妾身。
罗巾如今在手,日日伴我身旁。
路尘如因飞,得上君车轮。
路尘若能飞扬,愿附上你的车轮。

词语注释

绮罗(qǐ luó):华丽的丝织品,象征富贵。
渔阳(yú yáng):古地名,今北京密云一带,古代边塞要地。
良人(liáng rén):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戍(shù):戍边,守卫边疆。
中门限(zhōng mén xiàn):门槛,象征家的界限。
青楼(qīng lóu):原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后多指妓院。
濡(rú):浸湿。
罗巾(luó jīn):丝织的手帕。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杂怨三首创作背景

盛唐边塞烽烟里的闺怨绝唱

这组浸透离人泪的《杂怨三首》,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兴盛的黄金时代。当岑参、高适等诗人用"大漠孤烟直"描绘塞外雄奇时,相和歌辞的创作者们却以织锦般的笔触,将镜头转向长安绮窗后的红颜。诗中"渔阳"这个反复出现的军事要塞(今北京密云西南),正是天宝年间安禄山经营叛乱的根据地,暗喻着盛世表象下的动荡伏笔。

绮罗与征尘的时空对撞

"生在绮罗下"与"渔阳万里远"的强烈对比,折射出唐代府兵制崩溃后的社会阵痛。据《通典·兵典》记载,开元中期开始实行募兵制,使得"良人自戍来"成为无数家庭的常态。诗人以"中门限"为界,将闺阁与战场压缩在"目力所及"的同一时空维度——这种超现实的时空处理,恰似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的诗歌版微缩模型。

青楼前的历史剪影

第三首"零落青楼前"的泣别场景,在《旧唐书·地理志》中找到注脚:天宝年间各道节度使驻地均设营妓制度。罗巾与路尘的意象组接,暗合《乐府解题》记载的"拭泪巾"习俗,而"路尘飞上车轮"的奇想,又与敦煌出土《云谣集》中"愿随长风逐君回"的民间词曲形成互文,展现唐代闺怨题材从宫廷乐府向民间词过渡的生动轨迹。

泪痕里的诗体进化论

组诗中五言句式与顶真修辞的运用,明显带有南朝清商曲辞遗韵,但"君泪""妾泪"的平行结构,已初现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叙事端倪。这种在格律中注入戏剧张力的手法,恰如王兆鹏《唐代乐府诗流变》所述:"盛唐相和歌辞正经历着从拟古乐府向即事命题的嬗变"。

赏析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以闺怨为主题,通过时空交错、物象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征妇之思凝练成一组凄美深婉的抒情画卷。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作"语浅情深,刺骨镂心",恰道出其艺术精髓。

第一首以空间错位构建情感张力。"绮罗"与"渔阳"的意象对比,暗含《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的遗韵。良人戍边与梦中相会的虚实交织,令人想起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时空悖论。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夜夜梦中到"五字"写尽思妇魂牵梦萦之态"。

第二首运用反衬手法深化主题。中门之限与万里之遥形成荒谬对比,暗合《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苍茫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常在眼'三字化虚为实,将无形思念具象为永恒凝视,较之曹植《洛神赋》'遗情想像'更显执著。"

第三首通过泪意象的物性转化完成情感升华。罗巾与路尘的对照,既承袭了汉乐府《有所思》"拉杂摧烧之"的决绝,又开创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缠绵。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精辟指出:"'路尘因飞'之喻,暗用《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之意象,使卑微物象获得超越性象征。"这种"泪化尘而随轮"的想象,与敦煌曲子词"愿身化作形庭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组诗在情感递进中完成三次升华:由梦魂相见到凝望不辍,终至物我交融。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总结道:"这三重境界层层推进,将闺怨题材提升到宇宙永恒的哲学高度,较之曹丕《燕歌行》更显深邃。"诗中"罗巾""路尘"等日常物象经情感浸染,皆成永恒思念的载体,正是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的绝佳体现。

点评

孟郊《杂怨三首》以闺怨为题,却于浅白处见奇崛。钟嵘《诗品》谓其"源出《国风》,情兼雅怨",此诗正得其三昧——"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二句,贺裳《载酒园诗话》激赏曰:"直将边关血泪,化作罗帷梦痕,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觉刺心"。

诗中空间对照尤见匠心。胡应麟《诗薮》特别指出"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之妙:"以物理之远映心理之近,闺阁咫尺竟成天涯,此等笔法自《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化出"。后四句泪痕特写,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为:"罗巾路尘之喻,非止写怨,实开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法门"。

末章"路尘如因飞"之奇想,陆时雍《唐诗镜》叹为:"怨极而痴,痴极而幻,较之李白'愿为东南风'更添几分执拗"。沈德潜《唐诗别裁》则总评全诗:"愈朴愈真,愈浅愈深,此乐府真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