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饮酒乐

2025年07月05日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夷中

译文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日月仿佛有要事,一夜之间绕行一周。
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草木尚且会衰老,人生怎能无烦忧。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
一杯酒消解千般心结,再饮一杯破除万种忧愁。
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白发专欺贫贱之人,却不敢爬上醉者额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我愿那滔滔东海水,尽数化作杯中酒。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何时能遇阮籍般知己,共赴醉乡逍遥游。

词语注释

阮步兵:指魏晋名士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以纵酒放达著称。
醉乡:指醉酒后精神超脱的理想境界。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饮酒乐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盛唐的月光正悄然爬上诗人的酒樽。《饮酒乐》这首杂曲歌辞,诞生在开元天宝年间那个既辉煌又隐现危机的时代。彼时李白笔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豪宴尚未散尽,而敏锐的诗人们已从盛世锦缎中窥见磨损的丝缕。

据《乐府诗集》卷六十六载,此调本为北朝乐府旧题,至唐代被注入新的哲思。诗中"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的惊人意象,暗合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宇宙意识,将汉代《郊祀歌》"日出入安穷"的诘问,化作了更富个人色彩的时空咏叹。那"草木犹须老"的喟叹,恰与敦煌写卷《高兴歌》"人生一世如驹过"形成遥远的共鸣。

中唐文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长安饮徒,有以酒解忧之说",正可注解"一饮解百结"的社会风尚。而"白发欺贫贱"的锋利笔触,则折射出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的集体焦虑——这与同期王梵志白话诗"有钱但吃着,实莫留樽酒"的直白,构成了雅俗两种维度的时代注脚。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安得阮步兵"的典故运用。阮籍纵酒遁世的形象,在唐代诗文中被反复重塑。从卢照邻《长安古意》到白居易《效陶潜体》,醉乡始终是文人对抗现实的精神桃花源。此诗将东海倾入酒杯的狂想,恰与李贺"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想象形成奇妙互文,共同演绎着唐人特有的浪漫与苦闷。

当我们将这首诗置于天宝后期日渐紧张的社会氛围中观照,那些看似潇洒的醉语,或许正是诗人在历史漩涡中抓住的一根浮木。正如出土的唐代银酒壶上錾刻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曲《饮酒乐》的旋律里,始终徘徊着盛世黄昏的光影。

赏析

《杂曲歌辞·饮酒乐》以日月轮转、草木荣枯起兴,道出人生永恒的愁绪。"日月似有事"四句,以天道无情反衬人生短暂,与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异曲同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诗薮》评此"得陶渊明《形影神》之髓,而更见唐人气象"。

"一饮解百结"至"不入醉人头"六句,将酒塑造成对抗时间与贫贱的利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白发欺贫贱'化用左思'白发欺贱贫',而'不入醉人头'翻出新意,醉眼观世的白发竟成谄媚之态,比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更显佯狂之趣。"

末四句"我愿东海水"突发奇想,将东海注作酒浆的想象,与李贺"一泓海水杯中泻"共构盛唐浪漫主义意象群。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阮步兵'之典的运用,既暗含对魏晋风骨的追慕,又以'醉乡游'消解了阮籍的沉痛,体现唐人特有的通达。"

全诗情感脉络由"愁"转"乐",最终抵达物我两忘之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其意象转换:"从日月草木的宇宙视野,倏然收束至杯中东海,宏大与精微的张力间,完成对生命焦虑的诗意超越。"

点评

诗词原文: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日月似有事'四句,直抵屈子《天问》之思,而'一饮解百结'以下,则太白豪情、阮籍放达兼而有之。以东海入杯,醉乡为游,此等想象,非胸中有万古愁者不能道。"

  • **钱钟书《谈艺录》**云:"'白发欺贫贱'二句,最是冷眼热肠。酒在此诗中非消遣物,乃对抗时间与贫贱之盾。诗人欲以杯中物截断东海之水,其志不在醉,而在'破忧',此魏晋风度之遗响也。"

  • 叶嘉莹论此诗时言:"'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看似豪语,实含大悲。草木之老与人生之愁相映,而酒成为唯一的救赎。末句呼阮籍同游醉乡,正是对现实绝望后,向精神彼岸的遁逃。"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提及其艺术特色:"通篇以流水行云之笔,写慷慨沉郁之怀。'日月行周'与'草木须老'的宇宙意识,反衬出'醉乡游'的虚幻温暖,语言极简而意境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