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胡杲是唐代的一位人物,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作为“九老会”成员之一。唐会昌五年(845年),胡杲与白居易、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九人,在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居所举行“尚齿之会”,时人称之为“九老会”。他们皆年事已高,志趣相投,在聚会中吟诗唱和,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而槐荫渐浓。会昌五年(845年)三月廿四日,履道坊白氏宅邸的池亭间,七十四岁的胡杲策杖而来,青衫老者衣袂间犹带洛水微澜。这位致仕的怀州司马,正应故交白居易之邀,赴这场名垂千古的"尚齿之会"。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载,是日"履道里第,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胡杲与白居易、吉旼、刘真、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及禅僧如满八人,依齿序列坐于九老堂。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详记其盛:"各赋诗一章以纪之,时人慕之,绘为《九老图》"。胡杲以齿序居第六,其诗虽佚,然白氏《九老会诗序》存录当时情景:"击壤而歌,随时而遣",可见诸老不拘形迹之态。
《白氏长庆集》中《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一诗,恰为此次雅集传神写照:"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白须。"胡杲时年七十四,与八旬老僧如满、九旬遗老李元爽等,俱是"雪作须眉云作衣"(白居易《九老图诗》)的耆年风范。洛阳士人争睹盛况,《唐语林》卷四载:"履道坊中,车马填咽",而九老"既醉且欢",执檀板而歌《霓裳》遗谱。
胡杲袖中当携有新制《咏洛中旧游》,此从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九老各携平生诗轴"的记载可推知。其人与白居易交游甚笃,白诗屡有"胡司马杲"之称,《赠胡杲》诗中"畏老身全老,逢春解惜春"之句,正可作此番雅集注脚。是夕残阳浸透香山倒影时,九老联句的墨迹尚在榭前素屏未干,胡杲抚琴而奏《幽兰》古调,《卢氏杂记》所谓"琴筑合鸣,声闻履道坊外"者,想见其风致。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