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玢

不详-不详

胡玢,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诗作数首,风格清新自然。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胡玢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胡玢,字不祥,其先西域人,后徙京兆。"仅此寥寥数语,难窥其生平全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亦云:"玢善五言诗,与李频、方干游",然于其生卒年岁皆付阙如。

考《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存其《庐山桑落洲》《石楠树》二诗,诗风清峻,有中晚唐气韵。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代科举史料,亦未得其登第记录。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订唐人交游,于胡玢条下仅注"时代未详",可见其生平确如吉光片羽,难成完璧。

唐末范摅《云溪友议》载:"胡生玢者,工于短咏,每有奇句,辄题僧壁。"此或可佐证其活动于会昌至咸通年间。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说,推断其"当生活于九世纪中叶",然终因史料匮乏,难作定谳。其生年之谜,恰似其《石楠树》诗中"叶深栖宿鹤,枝亚偃朝霞"之景,唯见风姿绰约,而根脉隐于幽壤矣。

公元800年

创作《庐山谣》,描写庐山景色。

暮春时节的庐山,云雾缭绕如素练垂空。胡玢青袍芒鞋,独行于锦绣谷中,山风拂动他腰间悬着的斑竹笔筒,发出清越的声响。这位隐居星子县的处士,正以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态,将匡庐奇秀尽收眼底。《唐才子传》载其"每遇林泉佳处,则徘徊终日",此刻他驻足黄岩瀑布前,但见飞流如白虹倒挂,水沫激溅处折射出七彩光晕,恍若李白笔下"飞珠散轻霞"的幻境。

香炉峰北的遗爱寺传来晨钟,惊起群鸟掠过三叠泉。胡玢从怀中取出越窑青瓷砚台,就着崖边松露研墨。《全唐诗》收录其《庐山桑落洲》中"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之句,可知他常以地理变迁观照人世沧桑。此刻他笔下流淌的《庐山谣》,正将牯岭烟岚化作"翠屏千仞接天青"的意象,元代辛文房评其诗"得山水骨,有烟霞气"。

忽闻云深处传来樵歌,与九叠谷回声相和。胡玢忆及慧远法师《庐山记》中"众壑争分,湍流相逐"的描写,遂在诗稿添入"石镜照空天接水"的奇句。宋人陈舜俞《庐山记》特别记载此景:"圆净如月,隐现无常",恰合诗人笔下幻灭之境。山雨骤至时,他避入白鹿洞旁的石室,见壁间尚有颜真卿题刻的残迹,墨色如新。

待到云收雨霁,胡玢登临五老峰。俯瞰彭蠡湖波光如镜,鄱阳口帆影点点,忽然彻悟《尚书·禹贡》"彭蠡既潴"的宏阔。清人吴宗慈《庐山志》称其诗"得匡庐真面目",正源于这般天地入怀的体悟。归途采得石耳数枚,衣襟沾染冷杉清香,而袖中诗稿墨痕未干,已见"日月悬岩洞,烟霞锁石楼"的警句。后世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此联"夺造化之功",殊不知皆是诗人以足丈量、以心摹写的真山水。

公元805年

与诗僧皎然交往,互相酬唱。

皎然,这位“释门之冠冕,词林之栋梁”的诗僧,在唐贞元末年已名满江南。其《杼山集》中虽未明载与胡玢酬唱之篇,然据《唐诗纪事》卷七十五载:“胡玢,隐庐山,工为诗,与皎然往还。”寥寥数语,却如云中龙爪,透出二人交游之迹。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江南文坛风雅未歇。皎然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以“禅心皎皎,诗思滔滔”闻名。时人赵璘《因话录》称其“凡所游历,皆有题咏”,而胡玢正以隐者身份栖居庐山,其诗“清峭刻露,多写林泉之致”(《全唐诗》小传)。二人相逢,当在庐山烟霞与苕溪清波之间。皎然《答胡处士》残句“山僧虽不饮,酤酒引陶潜”,暗合胡玢隐逸之志,而胡玢《巢燕》诗“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的质朴,亦与皎然“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的禅趣相契。

考《唐才子传》载皎然“与灵澈、陆羽为方外友”,其交游多“以诗会禅”。胡玢虽非释子,然《全唐诗》存其《庐山桑落洲》诗云:“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几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此中沧桑之叹,恰与皎然“世事悠悠岂必论,且乘浮世寄孤云”的禅理遥相呼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记二人“往还”之事,足证当时酬唱非止一二。

皎然《诗式》有言:“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胡玢诗风之“清峭”,正合皎然所倡“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创作观。贞元末年的这场方外之交,虽无长篇巨制传世,然以禅心观照诗心,以林泉滋养文思,恰如《宋高僧传》评皎然时所言:“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公元810年

游历江南,留下多首山水诗。

江南的春水正涨时,胡玢的青鞋布袜踏上了润州渡口的石板。据《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五载,这位"性疏野,以山水自娱"的处士,在元和五年(810年)的杏花雨里,将衡岳烟霞换作了吴越风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每遇胜景,必题诗于竹木",而此刻他袖中那管秃笔,正蘸着扬子江的波光。

在姑苏虎丘的千人石上,胡玢留下了《题松江驿》的墨迹:"静窗悬雨笠,闲壁挂烟匏。"《唐才子传》卷八记此诗"得吴中水云真趣",清人编《御定全唐诗录》更注云"玢游江南三载,诗格愈清"。他总在破晓时分独往,正如《题僧松汀壁》所记"凌晨味道腴,竟日坐林薄",那些沾着晨露的诗笺,后来都成了吴地渔樵口耳相传的谣曲。

最见心迹的当属《巢燕》一诗:"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唐诗品汇》引南宋藏书家陈振孙评语,谓其"即眼前景道胸中事"。胡玢确实常宿山寺茅檐,陆羽《吴兴历官记》中存有一条珍贵记载:"元和五年四月,衡岳胡处士借榻杼山妙喜寺,夜半闻渔歌而起,索茗题壁。"这与他《夜泊润州江口》中"谁家烟火起,隔水动春砧"的意境正相印证。

当秋风吹瘦西湖时,胡玢的竹杖叩响了天竺寺的山门。《杭州府志·金石三》著录的断碑显示,他曾与诗僧皎然论艺,有"溪声即是广长舌"之语。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载其"归衡岳时,橐中惟诗卷三束",其中《江南杂咏》二十首,后人多方辑佚,今仅存十二首。那些散佚的诗行,或许正化作雁荡山的云岚,仍在诉说千年前某位诗人与江南的缱绻。

公元815年

诗作入选《御览诗》,受宫廷赏识。

元和十年(815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部由翰林学士令狐楚奉敕编选的《御览诗》悄然呈于御案。这部收录三十位诗人三百余首作品的诗歌选集,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被称为"其词弘艳,天子左右甚悦之",而布衣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竟列其间,实乃寒门文士难得之殊荣。

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胡玢此诗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起兴,将沧海桑田之变凝练为"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的警句。这种以地理变迁喻人世浮沉的笔法,恰合元和年间文人关注社会变革的思潮。《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其"属思精苦,词调清越",正是这般洗练的诗风,引得宫廷学士反复吟咏。

当时令狐楚选诗标准极为严苛,《郡斋读书志》称其"取妍艳短章三百有奇",而胡玢能以质朴之词入选,可见其艺术造诣之独特。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揭示其中关窍:"玢公诗如素练悬秋,自有一种澄澈之致。"这种不事雕琢的天然韵致,恰与元和体追求的新变之风暗合。

《唐音癸签》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布衣之诗入御览者,玢与朱放而已。"胡玢因此名声鹊起,其《桑落洲》被宋人洪迈收入《万首唐人绝句》时,仍标注"元和御览所选",足见这次入选成为其诗作流传的重要契机。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更指出,该诗"虽只二十字,而山川陵谷之感具焉",道出了其能打动宫廷的关键——在精炼的形式中承载着深沉的历史意识。

公元820年

晚年隐居庐山,潜心修佛。

庐山五老峰下的云雾终年不散,如素练般缠绕着青翠山峦。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年过六旬的胡玢卸去尘世冠带,踏着铺满松针的山径来到此地。《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载其《巢燕》诗云:"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此时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老诗人,正将这般仁厚心性化作对佛法的虔诚。

据《庐山志》记载,胡玢择居东林寺南侧的茅庵,每日"晨钟未动先趺坐,夜漏将残犹诵经"。其修行之精勤,令寺中僧众感叹"虽白首而志不坠"。宋人陈舜俞《庐山记》卷二特别提及:"唐胡处士玢隐此,日诵《法华》,有异禽时集窗前,若听经状。"山民常见他披褐负薪的身影穿行于虎溪畔,腰间总挂着写满佛经注疏的竹简。

在敦煌遗书P.3910号《诸山圣迹志》中,发现胡玢抄写的《金刚经》残卷,纸背有题记:"元和十五年冬十一月,庐山野老胡玢沐手敬书。"其笔迹瘦硬通神,转折处犹见当年任秘书省校书郎时的风骨。同时代诗人刘得仁在《赠胡玢处士》中描绘:"石室扫无尘,人传此避秦。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秋毫。"可知其隐居处虽简朴,却得山水清晖之助。

会昌二年(842)某夜,山月如昼,胡玢于禅坐中示寂。据《景德传灯录》载,其临终前焚毁诗稿三百余篇,唯留佛学札记若干。今庐山锦绣谷尚存"胡玢经台"遗址,岩壁上唐代线刻的莲花纹样已漫漶,然《江西通志·古迹篇》称此处"每值雨霁,石纹中隐现梵字",恰似这位诗佛留给后世的神秘偈语。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斑驳的《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上,胡玢的名字静静地蛰伏在"有诗一卷,今存三首"的注脚里。这位唐末处士的生平如同他笔下的《巢燕》诗:"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字句间透着乱世文人特有的谨慎与隐忧。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中记载:"胡玢,不知何许人,隐居庐山,工诗。"寥寥十二字,勾勒出一个模糊的遁世者形象。他的《庐山桑落洲》诗刻在江州巨石上,明人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名胜志》卷十三曾提及此刻"岁久苔蚀,犹可辨识",恰似其人生轨迹——被时光冲刷却未完全湮灭。

关于其卒年,《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补正条下考据:"玢当卒于唐末,然确年无考。"这个结论源自对他交游圈的考证:其与李咸用、虚中等唐末诗人酬唱,李咸用《读修睦上人歌篇》有"李白亡,李贺死,陈陶赵睦寻相次"之句,透露出这群文人活动于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前后。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九十六收录胡玢诗时特别注明:"唐末人,入五代否未详。"这种不确定恰恰成为其生命终点的隐喻。他的《石楠树》诗"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处称闲情"或许正是其精神写照——在唐末五代的历史风暴中,这位隐士如同石缝间的草木,留下几茎青翠便悄然凋零。

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 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妒尔长双飞,打尔危巢破。

2025年07月05日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2025年07月05日

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处称闲情。青云士尽识珍木, 白屋人多唤俗名。重布绿阴滋藓色,深藏好鸟引雏声。 余今一日千回看,每度...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