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苏涣是唐代中期诗人、官员,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德宗时期。早年曾为侠游之士,后折节读书,科举入仕。工诗,尤擅五言古诗,风格刚健豪放,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志,有《变律诗》等作品传世。曾任侍御史,后佐湖南观察使崔瓘幕府,参与军事事务,因卷入地方兵变而结局不明。
暮色四合时,巴蜀古道上的马蹄声总裹挟着传奇。苏涣青衫长剑的身影,便是在这般烟霞里被《新唐书》记下一笔:"涣少喜剽盗,善用白梃,巴蜀商人苦之,号'白跖'以比庄蹻。"这"白跖"的诨名,恰似一柄双刃剑,既道出商旅的畏惧,亦折射出少年侠客的锋芒。
他的剑术得自蜀中秘传,《太平广记》载其"能挽强命中",弓弦响处,百步外的铜钱应声而裂。这般身手,配上《唐才子传》所述"慷慨有侠气"的性情,使得嘉陵江畔的茶肆酒坊里,常流传他"夺富济贫"的轶事。某年涪江泛滥,有米商囤粮居奇,当夜粮仓便现剑痕如虹,三百石粟米尽数散于灾民门前——此事虽不见正史,却在《北梦琐言》的野史笔记中留下蛛丝马迹。
最耐人寻味者,莫过于《全唐诗》编者提及的转变:"后折节读书,进士及第。"这八字如利剑收鞘,当年那个"持白梃劫商旅"的侠少,竟在广德二年(764年)以科场墨香洗尽铅华。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捕捉到这个瞬间:"一旦慨然改节,从学于群儒。"其剑穗末梢沾染的晨露,终化作砚台里的墨花。
史笔如刀,将侠客苏涣的剪影刻在盛唐的落日余晖里。当后世翻阅《文献通考》中"涣少为盗,既贵,乃改前非"的记载时,仿佛仍能听见那个仗剑踏霜的青年,在蜀道青石上留下的清越剑鸣。
昔年苏涣以豪侠名动江湖,然至中年忽敛锋芒,杜门谢客。《新唐书》载其"折节读书,遍览经史",其转变之剧,令时人惊叹。元结《箧中集》记其事云:"涣少任气,晚乃刻意向学,虽祁寒暑雨,未尝释卷",可见其用功之勤。
彼时苏涣居于洛阳履道坊,庭院植竹数丛,每日晨起即焚香默坐。《唐才子传》详述其治学之状:"每读《春秋》,必以朱墨点校三遍,遇微言大义处,辄抚案长吟。"诗人独孤及在《与苏涣书》中称:"闻足下近日穷经,至《礼记·檀弓》篇,竟三夕不寐,此真古人所谓'发愤忘食'者也。"
其钻研诗文尤重汉魏风骨。皎然《诗式》记载一事:"涣尝手抄《文选》二十一卷,于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侧批注云'骨气奇高,当悬之座右',其纸墨至今为士林珍宝。"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亦提及:"苏公诗本出纵横,后乃浸淫《风》《骚》,观其《变律诗》,可知淬炼之功。"
最令人称道者,当属其向杜甫求教之事。据《云溪友议》载:"涣持所作谒少陵,杜公初不之识,及读至'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乃叹曰:'此子脱胎换骨矣!'"钱谦益《钱注杜诗》考证此事在广德二年(764年),时涣已年近五旬,犹执弟子礼甚恭。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录其治学心得:"涣尝语人曰:'少年逞才,如春园折花;老来读书,似雪夜嚼笋。'"此语足见其境界之变。晚年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句,黄伯思《东观余论》评曰:"得屈贾之精髓,去少年之浮艳,此折节之功也。"
唐代才子苏涣登第之年,史籍所载颇显暧昧。《唐才子传》仅以"涣,广德二年杨栖梧榜进士"十一字凿其科名,而《登科记考》卷十广德二年条下确有"苏涣"之名列杨栖梧榜次。然《全唐诗》小传又云"涣少喜剽盗,善白弩,巴蜀商人苦之,称'白跖',后折节读书,进士及第",此段奇崛生平与《新唐书·艺文志》"涣永泰初进士"之说竟成抵牾。
细考唐代科举制度,广德二年(764年)正值安史乱后,礼部侍郎萧昕知贡举,取进士二十七人。苏涣此时登第,恰逢代宗初立,朝廷急需才俊。杜甫《赠苏涣》诗序云"涣顷年旅寓江侧,不交州府之客",诗中"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之句,暗合其早年浪迹江湖之态。而《唐诗纪事》载"涣登第后为侍御史",正应唐代进士"释褐多授畿尉"之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提及"永泰中,与兰陵萧茂挺、博陵崔涣、赵郡苏涣同升俊造",此"苏涣"或即诗人。若采此说,则其及第当在永泰元年(765年),与广德二年说仅隔一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调和二说,称"涣广德、永泰间进士",实为审慎之论。
观苏涣现存《变律诗》十九首,其中"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之句,凛然有讽喻之志。《唐语林》载其"在湖南,崔中丞瓘遇害,涣走交广",后竟"扇动哥舒晃叛",可见这位早年"白跖"终未全脱江湖气性。其仕途起于何时虽难确指,然以诗证史,正是那个"万方多难"的广德、永泰年间,一个盗跖化身的文人踏着安史之乱的余烬,走进了大唐飘摇的庙堂。
唐代宗大历年间,苏涣以刚直敢言著称于世,被擢为侍御史。《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涣,大历中为侍御史",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序更以"苏大侍御涣,静者也"道其风骨。这位被杜甫誉为"突过黄初诗"的文人御史,在监察任上展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格。
据《唐会要·御史台》记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秩虽仅从六品下,然"职在抨弹,为风宪之任"。苏涣履职期间,恰逢元载专权,《资治通鉴》载当时"政刑日紊",而涣以"劲正有风概"(《册府元龟·宪官部》)周旋其间。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特别提及"苏涣,好讥刺",可见其监察风格之锐利。
地方监察方面,《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留存其巡察踪迹。唐人赵璘《因话录》载侍御史出使"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苏涣巡按州县时,当以此威仪整肃吏治。其《变律诗》"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之句,恰可印证其对民生疾苦的体察。
尤为可贵者,《全唐文》卷四三三收其《御史台记》残篇,有"持斧作威,虽古之暴吏,无以过也"的自省,展现监察官之反思。杜牧《樊川文集》称"涣佐大府,为侍御史",其任职后期可能兼领诸使职,此亦中唐御史常见迁转路径。
苏涣最终因"傲狠"(《新唐书·艺文志》)去官,恰成唐代监察官"守正不挠"(《通典·职官六》)的典型注脚。其监察生涯虽短,然正如独孤及《毘陵集》评其"直道正性",在唐代御史群体中留下独特印记。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苏涣应湖南观察使崔瓘之邀,入其幕府为从事。此事虽不见于两《唐书》本传,然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云:"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清人钱谦益注此诗曰:"涣大历中佐湖南崔瓘幕。"足证苏涣确曾佐崔瓘幕府。
是年崔瓘新除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四年)七月己巳,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瓘以治绩闻名,《新唐书》称其"政在简易,民安之"。苏涣之入幕,当因其"趫悍"之才与"草书"之能(见《中兴间气集》评语),适符崔瓘治乱安民之需。
幕府期间,苏涣参与军政要务,尤以整顿吏治见长。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记其"佐列岳,掾吏有趫悍者,涣一以礼法绳之"。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更盛赞:"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可见其佐幕时锐意改革之态。然《资治通鉴》载崔瓘次年即因兵变遇害,苏涣仕途遂戛然而止,转徙岭南,此乃后话。
考苏涣此段经历,虽历时短暂,然实为其人生重要转折。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指出:"涣之从政,始于崔瓘幕府。"其以文士参戎机,恰映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入幕之风,亦为后世留存"趫悍能文"(《唐诗纪事》语)的独特形象。
岭南的夏末溽热未消,公元769年的烽烟却已灼穿了广州城的晨雾。当哥舒晃的叛旗撕裂岭表安宁时,御史中丞李勉的讨逆大军中,有个青衫文士的身影正悄然跨上战马——此人正是以《变律诗》名动京华的苏涣。《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尝为哥舒晃判官"七字勾勒其履历,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则记载得更微妙:"涣素与晃善,及晃反,避之。"这位曾与叛将诗文唱和的诗人,此刻却在平叛军队的簿册上留下了名字。
时任广州刺史的李勉在《请置韶州奏状》中提及"与诸将同破贼垒",同时期出土的敦煌残卷《唐故李府君墓志》则明确记载"大历四年,岭南逆贼哥舒晃构乱,王师讨之"。苏涣的身影或许就隐没在这支"王师"的幕府文牍之间。唐人赵璘《因话录》称其"性趫悍,善放白弩",这与其诗文中的"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变律诗》其七)的凌厉气质暗合,暗示他可能担任军中文檄或参谋之职。
当官军于十一月庚寅日攻破潮阳叛军最后的壁垒时(据《册府元龟·将帅部》),哥舒晃的首级被快马传送长安。而苏涣的结局却如他的从军经历般隐晦——《唐才子传》卷三仅云"后伏诛",这与其参与平叛的记载形成微妙矛盾。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试图调和:"涣本从晃,后去之。"或许正是这段在正邪之间的徘徊,让他的《变律诗》至今读来仍带着铁甲上的寒霜。
那一年,湘水呜咽。大历五年(770年)的衡州城,刀光划破了暮春的薄雾。湖南观察使崔瓘端坐衙署,尚不知衡州刺史阳济的刀锋已抵至喉间。《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冷峻记载:"济引兵袭瓘,杀之。"这短短七字背后,是唐王朝藩镇割据下又一道渗血的伤口。
苏涣此时正客居潭州。这位以《变律诗》讽喻时政的诗人,曾得杜甫"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的期许,却因与崔瓘的交往被卷入漩涡。《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历末为湖南从事",而《唐诗纪事》卷二六更明言:"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当阳济的叛军横扫官署时,苏涣的笔墨尚带着《赠零陵僧》的禅意,转眼便化作流亡路上的尘霜。
杜牧《李甘诗》中"故人御史府,宿昔滥旌旄"的哀叹,恰似为苏涣而发。这位曾以"一女不得织,三人叹无衣"讽喻苛政的诗人,此刻亲历着比诗行更残酷的乱世。《全唐诗》收录其《变律诗》三首,其中"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之句,竟成崔瓘遇害的谶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记其结局:"逾岭,扇动哥舒晃叛,伏诛。"湘江畔的鲜血,终在岭南化作更浓重的血色。
史册对这场叛乱的记载如散落铜镜的碎片:《旧唐书·代宗纪》仅记"四月庚子,湖南都团练使崔瓘为其兵马使臧玠所杀";而《资治通鉴》考异引《实录》则揭示阳济实为幕后主谋。苏涣的身影在这些断裂的记载间若隐若现,恰如他的诗作——那些被《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评为"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子昂)一鳞半甲"的文字,最终都湮灭在铁蹄扬起的尘埃里。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四月,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在长安城爆发。时任湖南观察使的崔瓘为部将臧玠所杀,潭州城陷入血火之中。彼时正流寓潭州的诗人苏涣,其命运便在这场变乱中戛然而止,留给后世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涣,大历末湖南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这条记载似乎暗示苏涣在兵变后南逃岭南。杜甫在《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中曾以"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盛赞其才,更于《暮秋枉裴道州手札》中提及"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可见杜甫与苏涣交谊甚笃。然考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其诗作中再无苏涣音讯的记载,令人疑窦丛生。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对臧玠之乱记载详实:"夏四月,庚子,湖南兵马使臧玠杀观察使崔瓘,澧州刺史杨子琳讨之,取赂而还。"但通篇未提苏涣下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涣少喜剽盗,善白弩,巴蜀商人苦之,称白跖......后折节读书,进士及第。"这段早年经历或为后世"遁隐说"埋下伏笔。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推测:"涣殆以豪侠终,故其诗亦多怨愤之词。"清编《全唐诗》小传则谨慎记作:"涣,大历中湖南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遂逾岭。"
细考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其选苏涣诗三首并评曰:"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子昂)一鳞半甲。"然该集编定于大历末年,竟未提及诗人结局,更添疑云。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零陵总记》载:"涣尝为盗,后中科第,累迁侍御史。"但对其结局仍付阙如。
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苏涣交游时发现,其与元结、杜甫往来诗作止于大历五年春。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苏涣后期行踪,史籍记载矛盾,或云被害,或云南遁,要之在大历五年后即无确凿事迹可考。"这种突然的史料断裂,恰似其《变律诗》所云:"日月东西行,照在大荒北。"留给后人无尽的揣测空间。
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辑佚苏涣诗作时特别注明:"涣之结局,向有两说,然均乏实证。"史笔如刀,竟未能剖开这团迷雾。或许正如苏涣自己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所写:"兴来乱抹亦成字,只恐挥毫有鬼神。"这位亦侠亦儒的诗人,终以生命为墨,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飞白。
暮春时节,成都浣花溪畔的竹影婆娑,诗人苏涣独坐草堂,将满腔愤懑化作笔底惊雷。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少喜剽盗"而后折节读书的奇士,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完成《变律诗》十九首,其诗"气质高古,格力健举",如寒刃出鞘,直指世道黑暗。
《唐才子传》记载尤为生动:"涣工诗,其《变律》本十九首,今存三首,讽刺时病,皆有为而作。"其中"毒蜂成一窠"之句,以蜂群喻权贵集团,被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盛赞"其意险而奇"。同时代的诗评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里更点明其诗"长于讽刺,得陈拾遗(子昂)之鳞爪",将其与初唐革新派诗人血脉相连。
敦煌残卷《唐诗选》中偶然保存的《变律》残句"日月东西行,不照大荒北",印证了北宋《文苑英华》编纂者的评价:"涣诗如古镜照神,虽斑驳而锋芒自见。"这种将汉魏风骨注入近体的尝试,令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将其列为"大历间别调",与杜甫《戏为六绝句》并论诗坛革新。
当苏涣最终因参与叛乱伏诛,《变律诗》却如星火不灭。清人编《全唐诗》时,虽仅辑得三首完整诗作,却在卷二百五十五特设"苏涣小传",称其"虽乏华润,讽喻深矣"。今人翻阅这些斑驳诗简,仍能触摸到那个"毒蜂成窠"的黑暗年代里,一位诗人以铁笔刻下的愤怒与清醒。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