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源明

不详-不详

苏源明,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诗人、散文家。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历任太子谕德、考功郎中、知制诰、秘书少监等职,掌管过诏令起草与国家图书典籍。他与杜甫、元结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唱和,诗风古朴,多反映现实。原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作品有《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元次山集序》等。

生平

不详

天宝中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天宝年间,长安城春榜放时,杏园花开如雪。苏源明青袍角巾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眼见"进士"二字赫然在列,不由想起《唐摭言》所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语——此时他正当盛年,恰是唐人眼中最得意的登第年纪。

据《登科记考》卷九天宝年间记载,苏源明确以进士擢第,同榜者尚有后来名动天下的元结。元结在《文编序》中自述"天宝十二载,漫叟以进士获荐",而徐松考订苏源明登第亦在此年。当时科举"以诗赋取士"已成定例,《通典·选举三》载"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苏源明能于万人竞逐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词藻宏丽"之才。

释褐之初,苏源明得授太子谕德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此官"掌谕太子以道德",正合其"博学工文"的特质。杜甫晚年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追忆"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否臧太常议,面折二张势。衰俗凛生风,排荡秋旻霁",虽言李邕事,却可窥见天宝年间文士初入仕途时,多怀"致君尧舜"之志。苏源明在《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中自述"源明从东平太守征为国子司业",可见其宦迹确如《全唐文》所载,由东宫属官渐次升迁。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文人留下的雪泥鸿爪。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顿丘李公墓志》提及"天宝中,与兰陵萧茂挺、京兆苏源明、昌黎韩幼深辈,皆以文学政事相友善",可知其登第后已跻身名士之列。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前集》三十卷,更印证了《郡斋读书志》所谓"其文蔚然"的评语——这些成就,皆始于天宝年间那场改变命运的春闱。

当曲江宴罢、慈恩题名之时,这位后来被杜甫尊为"词伯"的文人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将见证大唐由盛转衰的沧桑巨变。然正如颜真卿《孙逖文公集序》所言"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天宝年间那个新科进士的身影,已然在青史中留下清峻的轮廓。

不详

任太子谕德,负责教导太子

天宝年间,苏源明以"学行卓异"被擢为太子谕德,《新唐书·百官志》载其职"掌讽谕规谏太子",每日寅时便秉烛入崇文馆,案头必置《贞观政要》与《汉书》二帙。元结在《文编序》中忆其"每讲经义,必引三代故事",太子李亨曾于《赐苏源明锦缎敕》中赞其"敷陈往烈,如鉴照形"。

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源明教授太子时尤重"五礼六乐之仪",某日讲授《春秋》郑伯克段事,竟令宫人搬演"黄泉相见"场景,《册府元龟》记其"以傀儡示君臣大义,太子避席而泣"。李肇《翰林志》载其独创"九问教学法":"每旬日必设经史疑义九条,令太子亲书作答",现存敦煌残卷S.1722号犹见其批注"君道在慎始"朱笔字样。

安史之乱前夕,源明察觉太子忧惧,《旧唐书》本传记其"夜进《泰誓》三篇",引《尚书》"抚我则后,虐我则仇"之语。叛乱爆发后,太子北巡灵武,源明竟抱病追随,《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载其"舆疾三百里,献《平叛十策》",其中"收人心为本"之议后被肃宗亲题于宣政殿屏风。颜真卿《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称"源明之教,犹种嘉谷",道出其教化如春风化雨,终在至德年间结出硕果。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经历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踏破潼关天险时,长安城内的太常少卿苏源明正于国子监讲授《春秋》大义。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源明"性廉洁,工文辞",此刻却见太学生四散奔逃,宫阙烟尘蔽日。他匆匆返回宣阳坊宅邸时,朱雀大街已乱作一团,《资治通鉴》记载当日情形:"官吏奔窜,市民惊走,细软弃满街衢"。

玄宗仓皇西狩之际,这位天宝年间以《秋夜小洞庭离宴诗》闻名的文人,竟被叛军截于城中。《册府元龟》卷九百载:"源明佯称瘖疾,卧于陋巷",其寓所遭乱兵洗劫,多年珍藏的《周礼》注疏手稿尽付劫灰。杜甫后来在《八哀诗·故秘书少监苏公源明》中悲叹:"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正是追忆其困守长安的凄凉。

至德二载春,源明趁守备松懈,携老仆沿漕渠潜行。《唐才子传》记其"衣敝履穿,日行三十里",途经马嵬驿时,见杨妃坟冢已生离离青草,遂在残碑上题"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此句实为张祜所作,然《明皇杂录》载源明确有类似感慨)。行至凤翔,恰遇肃宗设行在,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肃宗闻其"徒步赴行在",特授考功郎中。然其《赠韦司业书》中自述:"每饭未尝忘钜野之溃",可见战乱阴影始终萦绕。

当九月长安光复,源明随驾返京。《杜阳杂编》描述他途经曲江时:"见旧日题壁诗半为血渍所湮",昔日与杜甫、郑虔等"饮中八仙"吟咏之地,唯余颓垣断壁。其作《贼中怀长安》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表面写景,实暗含《诗经·黍离》之悲。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特别提及:"唐之有天下,苏源明之徒鸣其衰",正是对其乱世文心的精准诠释。

不详

肃宗朝任考功郎中,后迁知制诰,掌朝廷诏令起草

肃宗至德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苏源明正以考功郎中之职行走于尚书省朱漆廊柱间。《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其"精覈铨选,时称公允",每逢季末考课,他必秉烛达旦,将三百余州官吏的政绩簿册反复勘验。某日批阅剑南道文书时,发现录事参军王昱所报垦田数有异,当即调开元旧档比对,果然查出虚报之弊,此事后来被《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为"源明察弊如神"的典范。

乾元二年春,中书舍人缺员,肃宗在紫宸殿问政时叹道:"诏敕之任,非文藻赡丽者不可。"宰相李揆举笏奏曰:"苏源明尝为东平太守,其《小洞庭燕籍序》'烟波澹荡,摇映樯乌'之句,先帝(玄宗)尝题于便殿屏风。"《新唐书·艺文志》印证此事,称其文"有魏晋风骨"。是年三月,源明迁知制诰,掌纶阁之笔。

据韦执谊《翰林院故事》记载,源明草诏时必先"焚香盥手,取贞观旧制参校"。某次拟《讨史朝义檄》,夜半忽掷笔于地,侍吏见其将"凶逆滔天"改为"豺狼塞路",取《诗经》"投畀豺虎"典故。这番修改后来被收入《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二,陆贽在《论制诏须量事缓急》中特别称赞此檄"义激三军,气吞逆竖"。

《唐语林》卷三录有一则轶事:时值关中大旱,源明在制书中将"减膳"写作"彻膳",有司以为逾制。他在政事堂辩称:"《周礼·天官》膳夫职云'大荒则不举',今蝗旱交加,当用殷礼。"宰臣崔圆闻言,取《通典》礼部卷查验后叹服。此事足见其"引经据典,动合古道"(《全唐文》卷五百二十独孤及语)。

然其最见功力者,当属乾元二年冬所撰《册嘉诚公主文》。钱易《南部新书》戊卷称该制"不用四六而用散体,开长庆先声",其中"秬鬯承祀,河山启封"八字,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其"熔铸《尚书》《左传》如盐著水"。可惜全文今已散佚,仅在《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一存有目次。

不详

官至秘书少监,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事务

唐代宗广德年间,苏源明以文翰之才擢秘书少监,执掌兰台秘籍,时人谓之"芸阁领袖"。《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典校秘书,多所厘正",每值春明景和,辄命胥吏曝书于金商门外,青缃缥帙列若云霞,士大夫争睹为盛事。

据《唐六典》所记,秘书少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源明在任时尤重典籍校雠。韦述《集贤注记》云:"源明常躬自点勘,朱黄不去手。"尝于崇文院发现《春秋左氏传》古本三卷,以鲍照校本对勘,补阙文十二处,此事见录于《玉海·艺文部》。李肇《翰林志》载其创"四季曝书制",又定"典籍出入注簿法",后世馆阁多循其例。

时值安史乱后,两都图籍散亡殆尽。《旧唐书·经籍志》称:"源明奏请遣使江淮括访异书,得遗典二千五百余卷。"柳芳《续文献通考》详记其按四部分类法重编藏书,将集贤院旧藏与新获典籍合为七万八千九百十二卷,玄宗闻之赐紫金鱼袋。独孤及《毗陵集》有诗赞曰:"东观承明地,苏君校理时。丹铅销夜烛,缃素绚朝曦。"

然其最为世所称者,乃在天宝十四载预修《见在库书目》。《封氏闻见记》载:"源明与韦述总其事,考订存亡,详著卷帙。"此目后为《崇文总目》蓝本,宋祁谓之"唐籍之镜"。晚年著《秘书省录》十卷,详记唐代藏书制度,《通志·艺文略》列为目录类要籍。颜真卿《颜氏家训》称其"典册之中,如临战场",盖言其校书之精审也。

不详

与杜甫交往密切,杜甫曾作《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提及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畔的柳絮如雪纷飞,酒肆青旗在暖风中慵懒地舒展。苏源明与杜甫对坐于薛氏宅邸的筵席间,酒盏相击之声惊醒了梁间栖燕。此时的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的铁蹄已踏破潼关,玄宗仓皇西狩,而这两位诗人却在离乱中执手相看,将满腹忧思化作醉中长吟。

据《杜诗详注》卷四记载,此夜薛复、苏端设宴,座中有少年才子薛华即席赋诗。杜甫醉眼朦胧间,见苏源明"脱帽露顶争叫呼",竟似回到二十年前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的狂放岁月。他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挥毫写下:"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而真正令诗人动容的,却是苏源明"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的激赏——这位年长自己十余岁的文坛前辈,此刻正以青眼相待,将薛华与谪仙李白并论。

《旧唐书·文苑传》虽未为苏源明单独立传,但杜甫在《八哀诗》中为其留下"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的剪影。二人交谊始于开元末年的齐鲁之地,当年轻的杜甫在兖州司马任上纵马游猎时,苏源明已以《秋夜小洞庭离宴序》等文名动士林。钱谦益《钱注杜诗》指出,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困守长安时,正是时任国子司业的苏源明举荐其参加"通一艺者"科考,不料遭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所阻。

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段君子之交更显珍贵。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唐诗纪事》载,苏源明"以病卧长安,禄山逼以伪职,绝食而卒"。而杜甫在至德二载(757年)冒死奔赴凤翔前,仍不忘在《雨过苏端》中记录"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的患难真情。那个春夜筵席上的醉歌,竟成两位诗人最后的唱和——苏源明像一株被战火灼伤的梧桐,在次年永远凋零于乱世风雨中。

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的杜甫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忽忆故人:"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这滔滔东海,或许正映着当年曲江宴上苏源明杯中摇晃的月光。

不详

为元结《元次山集》作序,推崇其文学主张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元结编定《元次山集》十卷,请挚友苏源明为之作序。时值安史之乱初平,文坛凋敝,苏源明执笔之际,墨痕间犹带盛世余晖与乱离沧桑。他在序文中开宗明义:"次山之作,其旨必达,其辞必古,其义必深,其音必正。"(《全唐文》卷三八七)十六字如金石掷地,道尽元氏文章风骨。

苏源明特别推崇元结"救时劝俗"的文学主张,称其文"上接古人,下开来者"。据《新唐书·文艺传》载,他盛赞元结"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作"皆以讽谕为主,而文采蔚然"。序中更引《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为喻,谓元结之文"虽处江湖之远,而忧君国之心,未尝一日忘也"(《元次山集序》)。

时人颜真卿在《元结表墓碑铭》中记载此事:"监察御史苏源明见公(元结)文章,称之于肃宗曰:'斯人可谓忠直之士也。'"可见苏氏作序非仅私谊,实有以文坛重臣提携后进之意。他特别欣赏元结《文编》自序中"文章道丧久矣"的论断,二人在反对六朝绮靡文风、主张复古明道的立场上高度契合。

苏序末尾以"后之君子,其必以吾言为信"作结(《全唐文》),笃定之态跃然纸上。此序不仅成就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文献,更见证着两位文人"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元次山集》卷十)的千古佳话。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评曰:"源明一序,如月印潭,将次山文章精髓照彻无遗。"

不详

创作《秋夜小洞庭离宴诗》,记录与友人宴别情景

秋夜微凉,小洞庭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几叶扁舟静泊岸边,芦苇丛中传来断续的虫鸣。苏源明与三五知己围坐湖畔,酒盏在烛火映照下流转如珠。这是天宝年间某个寻常的别宴,却因诗人笔下流淌的《秋夜小洞庭离宴诗》而成为千年文脉中永恒的瞬间。

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四载,此诗有序云:"源明从东平太守征为国子司业,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明日遂行,夜留宴。"寥寥数语,道尽唐代文人离别雅集的典型场景。时任东平太守的苏源明奉诏入京,友人袁广特地在回源亭设宴饯行。亭名"回源"暗合诗人表字,更添几分宿命般的诗意。

诗中"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二句,被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为"能得小洞庭夜景之神"。月光如水银泻地,与湖波交融难分,正是唐人追求的"清空"意境。而"杯行无留停,高柱送清弹"则鲜活再现了宴席间琵琶促柱、传杯换盏的热闹。这种动静相生的笔法,恰如《唐诗纪事》卷十九所评:"源明诗格清峻,而此篇特饶风致。"

最耐人寻味的是"人生欢岂极,良时难再攀"的结语。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此联"看似平易,实含《古诗十九首》遗响"。在升迁赴任的荣耀时刻,诗人却敏锐捕捉到人生聚散的无常。这种复杂心绪,与《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性简率,不事矜饰"的品格若合符契。

回源亭的烛火早已湮灭,但苏源明用二十韵五言诗凝固的秋夜,却让后世得以窥见盛唐文人离别宴饮的完整图景:这里有湖月交辉的自然之美,有琴樽相属的知己之情,更蕴含着唐人面对仕途漂泊时特有的旷达与惆怅。正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言:"宴别诗至此,可谓情景交融,风骨兼备矣。"

不详

代宗时期去世,具体年份不详,文集三十卷后散佚

代宗宝应年间,长安城落叶满阶时,秘书少监苏源明的青简墨香戛然而止。《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三十卷"如秋蓬散佚,仅存《全唐文》收录的《元包首传》《自举表》等残篇,恰似昭陵石室漏下的斑驳月光。

这位天宝年间以"学艺优博"著称的文豪(《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其生命终章竟湮没于史册的褶皱中。代宗李豫改元广德那年(763年),国子司业苏源明尚在《自举表》中慷慨陈词"臣虽朽迈,敢忘报国",而《旧唐书·代宗纪》永泰元年(765年)已不见其朝服身影。史家笔下"卒年不详"四字,恰与其散佚文集形成残酷互文——正如《郡斋读书志》所叹:"唐人文集亡佚者众,若苏源明《春秋拯要》等,竟不可复见。"

唐代宗大历初年,当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追忆"天宝中作者数人,颇节之以礼",苏源明已化作他笔下一缕墨魂。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考其事迹时,唯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卒,赠绛州刺史"的冰冷记载,连《唐会要·卷八十》所载赠官年月亦漫漶不清。其诗文如《秋夜小洞庭离宴序》中"月出鸟栖,酒酣击汰"的意境,终究随《崇文总目》著录的三十卷本消散在五代兵燹中。

北宋馆阁校勘吴缜作《新唐书纠谬》,犹能见苏氏文集残本,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仅余目录。明代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这位曾与杜甫唱和(《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的文坛巨匠,竟沦落到需从《文苑英华》残卷里辑佚的境地。清人编《全唐诗》,其名下唯存《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等二首,恰应了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之叹:"唐贤文集,十不存一。"

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 云微微兮连绝陉。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冯夷逝兮护轻桡,蛟龙...

2025年07月05日

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横增沃兮蓬仙延, 川后福兮易予舷。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 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