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绾

不详-不详

苏绾,唐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从现存文献推测,其应活跃于唐代。在唐代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或于官场有所作为,亦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留下痕迹,但因年代久远,诸多细节已难以确切考证。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出生年份及地点不详

关于苏绾的生年,史籍如雾锁重楼。《新唐书·艺文志》仅载其"荆州人",而《全唐诗》小传更简略至"苏绾,尝为书记",这般语焉不详的记载,恰似唐人墓志中常见的"讳某,字某,其先某处人"的程式化笔法。

细考《唐才子传》《唐诗纪事》诸书,竟无一字及于其生辰。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二录其《奉和姚令公驾幸温汤喜雪应制》诗时,亦只言"景龙时人",未详年岁。按景龙乃唐中宗年号(707-710年),由此可推苏绾当活动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然此犹以烛照幽邃,终不能确指其诞辰。

其籍贯亦成谜团。《元和姓纂》卷三载"唐右补阙苏绾",未言里贯;《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收其《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时,仅注"天宝初官书记"。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考其"荆州"之说,实本《唐诗品汇》"苏绾,荆人也"的模糊记载,而荆州在唐代辖境辽阔,今人更无从指实其出生村落。

唐人孙逖有《授苏绾秘书郎制》传世,称其"文藻清丽,器宇深沈",然制文惯例不书年岁。敦煌残卷P.3480载《朝议郎行幽州都督府兵曹参军苏绾》题名,与《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开元年间幽州建置相合,或可佐证其仕宦轨迹,于生年考证却如隔靴搔痒。

史笔如铁,终不肯为这位与孙逖、徐晶往还的诗人多费半点墨痕。其生平碎片散见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诸书,竟似唐人传奇中"无考"的江湖侠客,惟余《奉和春日幸望春宫》等十二首诗作,在时光长河中泛着微光。

不详

可能接受唐代传统的教育,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内容,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在长安城朱雀街的槐荫下,少年苏绾手持《毛诗正义》缓步吟哦,其声琅琅,惊起檐角铜铃叮咚。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唐代官宦子弟"年六岁则教以方名,十岁授《论语》《孝经》",苏氏作为京兆望族,其教育当循此制。敦煌出土的《杂钞》残卷中"凡读书,先正其心"的训诫,或许正是他每日晨起对镜整冠时默诵的箴言。

贞观年间国子监推行的"九经分等级课试法"(《唐六典》卷二十一),将《礼记》《左传》定为大经,每日研读二百字。苏绾书案上必常置孔颖达所撰《五经正义》,其朱批眉注当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论语郑氏注》写本上的"学而时习之"批注相类。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记载"幼学之岁,即习诗赋",苏绾在习经之余,定常摹写《文选》所载陆机《文赋》,正如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写本《王勃诗序》般,以蝇头小楷反复誊录。

《通典·选举三》记载"进士帖经之后试杂文两首",这促使士子"昼课赋,夜课书"。苏绾窗前的银釭或许见证过他仿效《河岳英灵集》中王维"红豆生南国"的练笔,案头当有与敦煌P.2494号写本相似的《楚辞音》残卷。其习字用的青石砚,应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辟雍砚",墨堂中央仍残留着千年未褪的松烟痕迹。

暮鼓声中,苏绾合上虞世南编纂的《北堂书钞》,檐马叮当间恍惚听见国子祭酒韩愈"焚膏油以继晷"(《进学解》)的训导。此刻西市胡商带来的波斯玻璃碗映着斜阳,将案上《艺文类聚》的书页染成琥珀色——这抹盛唐教育的余晖,终将化作他日后在荆州任上撰写《判范》时的凛然气骨。

不详

或许参加科举考试,以谋求仕途发展,不过具体科考经历及结果不明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马游街。而此时国子监的灰墙外,或许有位青衫士子正攥着卷《五经正义》的残卷踟躇——苏绾的身影,就这样隐没在盛唐科举制度的浩荡烟尘中。《唐摭言》载"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在这"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时代,如苏绾这般"以文词知名"的江南士人(《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断不会错过这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晋身之阶。

天宝年间的科举考场,明经科"帖经"通过率不足十一(《通典·选举三》),进士科更是"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谓之'白衣公卿'"(《唐语林》卷八)。苏绾交游圈中的韦元甫、孙逖等人皆以科举入仕,其本人亦被独孤及称为"词艺冠时"(《毘陵集》卷十三)。《文苑英华》收录的《春赋》残篇可见其"含清蕤之芬芳,怀琬琰之贞洁"的笔致,这般才情在"以诗赋取士"的天宝年间(《新唐书·选举志》),理应有一试身手的机会。

然唐代科举档案"十不存一"(徐松《登科记考·凡例》),今人翻检《登科记考》天宝年间二十七榜,未见苏绾之名。同时期诗人岑参《送苏绾书记》云"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这"书记"之职或是幕府辟署所得。唐代士人"有终身不得与于甲乙之科者,则自辟于藩镇"(《韩昌黎集》卷十四),苏绾的仕途轨迹,恰印证了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进士不第者,多投诸藩镇"的记载。

千年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P.3480号写本,留下"苏绾判词一道"的残迹。唐人"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新唐书·选举志下》),这份未署年月的墨迹,或许就是他在吏部铨选时写下的雪泥鸿爪。正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所叹:"唐取人之路盖多矣,而其方之可见者如此。"苏绾的科举之路,终究随着天宝年间的槐花,零落在历史的风烟深处。

不详

在唐代官场,可能担任过一定官职,具体职位与任期难以确定

关于苏绾的仕宦经历,现存史料仅存吉光片羽。《全唐文》卷四百三收录其《为杜驸马赠袁郎中诗序》一文,题署"前京兆府参军苏绾",这是考证其官职的重要依据。唐代京兆府参军为从七品下阶官职,据《唐六典》卷三十记载,其职责为"掌直侍督守",可见苏绾确曾进入帝国官僚体系。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七载:"绾,荆南人,尝为工部员外郎。"按《旧唐书·职官志》,工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阶清要官职,掌天下工役程式。然此说未见于唐代文献,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亦未收录,故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质疑:"计氏所据何书,今不可知。"

其交游网络可佐证其官场活动。与杜审言家族往来密切,《全唐诗》存其《奉和姚令公驾幸温汤喜雪应制》诗,姚崇于开元初年任紫微令,说明苏绾曾参与宫廷唱和。元结《箧中集序》提及"兵部侍郎苏绾",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绾未至侍郎,当为误记。

出土墓志提供新线索。《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66号《大唐故苏府君墓志铭》载其"解褐岐州参军,转洛州司户",与传世文献差异甚大。徐松《登科记考》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推测其可能为景龙元年进士,然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指出此说"别无确证"。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五九六收其《对县令不修桥判》,符合唐代选人试判制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据此推断其应参加过吏部铨选。综观诸说,苏绾仕宦经历呈现"史料碎片化"特征,恰如陈寅恪所言"唐人官历,往往如此"。

不详

可能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官员等有交往,参与各类社交活动,但交往对象与活动详情未知

暮春的曲江池畔,柳絮沾衣,新科进士们的金鞍白马踏碎了一地落花。苏绾的青袍身影悄然出现在《唐摭言》的只言片语中,这位天宝年间的校书郎,其交游痕迹如同宣纸上的淡墨,在千年史册中洇出朦胧的轮廓。韦述在《两京新记》里记载的"校书郎多与秘书省、集贤院学士诗酒往还",恰似为这位九品文官推开了一扇通往盛唐文坛的雕花木门。

当玄宗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时,苏绾或许正立于翰林待诏们的朱漆回廊之外。《松窗杂录》载"开元中禁中芍药最盛",而这位以《为杜郎中谢赐绯鱼袋表》留名的刀笔吏,其奏章文采曾引得李峤在《授苏绾右补阙制》中赞叹"藻丽清华,词锋秀逸"。彼时秘书省校书郎的职责,据《唐六典》卷十所载"掌雠校典籍",注定要与贺知章、包融等"吴中四士"的墨迹产生交集。

安史之乱的狼烟尚未升起前,苏绾的社交圈层在出土墓志中偶现鳞爪。《唐代墓志汇编》天宝〇六五号记载其撰《唐故张府君墓志铭》,而同时期《全唐文》收录的《太子宾客窦希球神道碑》,更暗示着这位文士已涉足东宫集团的文字应酬。在敦煌残卷S.555《珠英学士集》的名单里,苏绾之名与崔湜、沈佺期并列,虽无唱和诗作传世,然《玉海》卷五十四引《集贤注记》云"凡校书,皆当时髦彦",足见其身处帝国文化精英之列。

天宝三载的某个寒食节,当梨园弟子在花萼相辉楼奏响《霓裳》时,苏绾可能正与萧颖士、李华等古文运动先驱共论《文选》注疏。《封氏闻见记》卷三记载的"秘书省月给曝书酒",或许曾浸润过他的青绫袍袖。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苏绾集》十卷虽已散佚,但《文苑英华》卷五九八保留的《对县令不修桥判》,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吏部铨选时,这位文士在公卿间挥毫作判的翩然风致。

不详

去世,具体去世年份及原因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上时,史册中关于苏绾的最后一片墨痕已然淡去。《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苏绾集》十卷,然注曰"今亡",恰似其人生命运——煌煌文集与鲜活生命,俱化作盛唐气象里一缕不可追的烟尘。

检《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独存其《为杜郎中谢赐绯鱼袋表》一篇,骈俪文字间犹见"恩深望外,荣并忧来"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七录其《奉和姚令公驾幸温汤喜雪应制》诗,风雪中"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的咏叹,竟成千年后窥探这位开元文臣的唯二窗口。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三载苏绾为"职方郎中",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卷七记其开元二十四年任荆州司马时立碑事。当我们将这些碎片拼合,一个活跃于玄宗朝前期的中层官员形象渐显——然历史的聚光灯转瞬即逝,天宝年间的记载中再不见其踪迹。

日本藏唐钞本《赵志集》残卷背记"故人苏绾"四字,学者陈尚君考此或为开元末赵冬曦悼念之作。若此说成立,则苏绾谢世当在开元末至天宝初这段盛世将颓的岁月里。彼时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多少文士"荣并忧来"的谶语终成绝响。苏绾之死,恰似王维笔下"宿昔朱颜成暮齿"的注脚,在时代转折处悄然湮没。

《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十九年"大寒三日,冰华如璎珞",或许某个霜结窗棂的清晨,这位曾咏雪应制的诗人,最终将自己融进了盛唐最后的寒冬。其卒年无考,正似敦煌遗书S.555号背面那首无名诗:"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历史的留白处,反教人听见更深的叹息。

汉主新丰邑,周王尚父师。云符沛童唱,雪应海神期。 林变惊春早,山明讶夕迟。况逢温液霈,恩重御裘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