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苑咸,唐代人,为李林甫书记,能书梵字,兼达梵音,开元中,尝奉诏译《楞严经》。他擅长文学,与王维等有交往,王维曾有诗《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相赠,称赞其在梵字书写及梵音通晓方面造诣极高。
开元年间,长安城牡丹正艳时,秘书省校书郎苑论喜得麟儿。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苑氏本出马邑豪族,其先世"以儒学显",而此子生于书香盈室之时,故取《尚书·咸有一德》"臣庶克咸"之意,名曰"咸"。李华《三贤论》称其"河东苑咸,文冠当代",然其呱呱坠地之景,却鲜见史册详载。
考《元和姓纂》卷九,苑氏"世居马邑,后徙蒲州",可知咸之诞生当在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时值开元盛世,《通典》载"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其父校书郎俸禄虽薄,然《唐六典》卷十载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故襁褓中的苑咸便浸淫在"典籍满架,芸香盈袖"的环境中。张九龄《大唐六典》序言所述"文物粲然,教化大行"的盛世气象,恰为此子降生时的时代注脚。
《全唐文》卷三四五收录颜真卿《孙逖文公集序》,提及"苑咸幼聪慧,日诵千言",可想见其婴孩时期已显异禀。《唐语林》补遗载"苑舍人能书梵字,工八分书",这种天赋或源于胎教——其父任职秘书省时,正值玄宗崇佛高潮,《册府元龟》卷五一载开元二十四年"敕天下僧尼隶祠部",梵呗声声早已随风入户。
《唐诗纪事》卷十七记"咸天宝初为李林甫主书记",逆推其生年当在开元十年(722年)前后。此时唐王朝正如《通典·食货典》所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新制《霓裳羽衣曲》方成,教坊乐声与婴儿啼哭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奇妙应和。元稹《连昌宫词》"李谟压笛傍宫墙"的盛世图景,恰是苑咸生命最初的背景音。
开元年间,当李林甫以吏部尚书之尊兼领中书令时,其幕府中有一支"文藻雄丽"的书记班子,而苑咸"掌纶诰之善"尤为时人称道。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以进士及第"的才子"为李林甫书记",其文笔之精妙竟使得"林甫见之不悟",每每惊叹"此非蕃人所能为",足见苑咸代拟的奏章已臻化境。
苑咸在相府中的特殊地位,从《全唐文》收录的《谢赐药金盏状》可窥一斑。这篇代李林甫所作的谢表中"臣林甫言"的称谓,正印证了《册府元龟》所记"宰相李林甫委苑咸掌书奏"的史实。其文字既保持宰相文书的庄重,又暗藏"金盏流光,药香浮露"的绮丽,恰如《唐语林》评价的"咸之属辞,典丽宏赡"。
这位精通梵文的奇才在代拟公文时尤见功力。《文苑英华》载其《为李林甫谢赐御书诗序表》中,将玄宗"墨妙笔精"与宰相"战兢捧持"的情态刻画入微,无怪乎《旧唐书》称其"尤精于笺奏"。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3197号卷子保留的苑咸《酬王维诗序》自称"中书舍人苑咸",这与其《新唐书》本传所载"终中书舍人"的仕宦轨迹完全吻合,可见其文书才能终获朝廷认可。
在长安平康坊的相府深院里,苑咸运笔如飞的身影构成了盛唐文书政治的独特风景。《唐会要》记载天宝八载李林甫领衔上《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尊号册》时,那篇"典谟雅颂"般的鸿篇巨制,或许正出自这位"文诰之冠"的手笔。而当我们翻阅《全唐诗》收录的苑咸残句"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时,似乎又能窥见这位"掌书记"在华丽文辞背后隐藏的宦海沉浮之叹。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