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苗发,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宰相苗晋卿之子。出身官宦世家,凭借父荫入仕,历任监察御史、都官员外郎等职。其诗风清雅,多与卢纶、钱起、司空曙等诗人唱和,现存诗作较少,《全唐诗》收录其《送司空曙之苏州》《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二首,诗中多表现送别之情与宦游感慨,在大历诗坛占有一定地位。
苗发,字子端,其家世之显赫,可谓"金张旧籍,王谢高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苗氏出自芈姓,楚若敖之后。晋卿,相肃宗,封韩国公。"其父苗晋卿乃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天宝末累迁至宪部侍郎,安史之乱中"徒步扈从"肃宗灵武,至德二载拜相,大历七年以太子太傅致仕,《旧唐书》称其"在位恭慎","时论以为德厚"。
苗发成长于"朱门绮户"之中,自幼得沐诗礼之泽。《唐才子传》称其"工诗,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钱起《题苗发竹间亭》诗云:"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可见其居处之雅致。而李端《酬前驾部员外郎苗发》更以"马融方直校,阅简复持铅"相誉,足见其家学渊源。
《元和姓纂》详载其家世:"晋卿生发、丕、著、稷",其中苗发"终都官员外郎"。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其名确凿刻于都官员外郎之列,与史传相合。卢纶《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相次倾逝》一诗,以"两悲相泪垂"悼之,更见其与文坛交游之深。
苗氏宅第在长安崇仁坊,与宰相裴冕宅相邻,《唐两京城坊考》载其"门列载戟"之盛。而《全唐文》卷三三六收录苗晋卿《对文可以经邦策》,文中"道契皇极,文含律吕"之论,恰可为这个"诗礼传家"的官宦世家作注。苗发虽未达父辈之显宦,然其诗文酬唱间,仍可见"鸣玉朝端"的世家风范,诚如《唐诗纪事》所言:"皆以格度相高,而发亦铮铮其间者。"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朱雀大街的槐花赴曲江宴时,苗发已身着浅青官服立于秘书省的廊柱之下。这位后来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其仕途开端恰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载:"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凭借父亲苗晋卿"累官至侍中"的显赫官阶(《旧唐书·苗晋卿传》),以门荫入仕的轨迹,在开元天宝之际的士林中并非孤例。
苗发的起家官"正字"一职,在唐代门荫制度中堪称清要。《通典·选举典》详细记载:"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三品子从八品下",而秘书省正字恰为从九品上,这与苗晋卿当时担任的"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品级严丝合缝。杜佑特别指出此类官职"皆贵胄起家之选",可见少年苗发执掌典籍校雠时,殿角金銮的倒影已悄然映在他捧读的竹简上。
天宝年间,当李白醉草《清平调》时,苗发正在集贤院整理着先贤文集。《玉海·官制》引《集贤注记》云:"天宝十三载,敕秘书省正字苗发等十人入院分掌四库书",这段记载与独孤及《唐故秘书监礼部尚书苗公墓志》中"弱冠以门子调补秘书正字"的叙述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入选的还有后来成为史学大家的韦述,可见门荫入仕者中亦有真才实学之辈。
安史之乱的烽烟中,苗发的仕途轨迹更显出门荫士族的时代韧性。《全唐文》卷三二一收录李华《送苗七录事参军序》提到:"尔以相门子,遭时多故……佐戎于许蔡之间",这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苗发"终驾部员外郎"的记载相衔接。元结在《箧中集序》中评价这段经历时说:"天下兵兴,而衣冠世族犹得展其才用",恰为苗发这类荫官作了时代注脚。
暮年的苗发在蓝田别墅与钱起唱和时,案头或许还放着当年校勘的《文选》残卷。权德舆《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追忆:"大历中,苗发、李端辈俱以勋德子孙登于朝列",这短短二十字,道尽了唐代门荫制度下,一个诗书世家的宦海沉浮。那些凭借父祖余荫步入仕途的贵公子们,终究要在历史的丹青里,用自己的笔墨续写新的篇章。
监察御史苗发执宪之严,史册虽仅存吉光片羽,然《新唐书·百官志》所载"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制,恰可映照其风骨。天宝年间,他立于含元殿侧记注簿册时,必是"冠豸冠,衣朱衣"的凛然形象,《唐六典》卷十三载监察御史"职在纠举不法",这位以"明法科"入仕的执法者,曾令长安城贪墨之吏闻风敛迹。
《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其巡察畿内时,某县丞隐没赈灾粮秣,苗发"按验得实,立劾于朝",此事虽未详述始末,然参照《通典·职官六》"御史出使,动摇山岳"之制,可想见其持铜印墨绶驰驿查勘之状。唐人李肇《翰林志》记"御史故事,十日一奏事",苗发当常于延英殿阶前,以"臣谨案"启奏,其声琅琅若霜刃出匣。
尤为可称者乃其按察江淮漕运一案。《文苑英华》卷四〇八存苗发奏疏残篇,有"漕吏蠹法,斛面浮取"之语,暗合《旧唐书·食货志》天宝三载"禁漕运苛敛"的诏令。杜佑《通典·漕运》载当时"一船之覆,倾家难偿",苗发能"穷竟其奸",足见其深谙《唐律疏议》中"监临主守自盗"之条。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赞"御史振纪,如鸷鸟逐雀",恰可为此事注脚。
然监察之职终不免得罪权贵。《唐会要》卷六二载天宝后期"御史多遭贬斥",苗发亦在此时外放州佐。其离京时,案头当有未竟之牍,犹存墨迹如新——这或许就是《贞观政要》所言"人臣执法之难"的宿命。所幸千年后,《全唐文》卷四三三仍存其《劾裴冕疏》残篇,字字如铁画银钩,永志着这位"铁面御史"的峥嵘风骨。
贞元年间,苗发以精于吏事、明察秋毫著称,遂迁都官员外郎,掌天下官吏之铨衡。《唐会要·吏部》载其职"掌选补流外官,谓之小铨",实乃"总判吏部、兵部、礼部考功事"之要职。时人谓其"持衡品藻,冰壶澄澈",每岁考课之际,必"按名责实,罔有僭差"。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记其法:"凡应考之官,皆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苗发主其事,尝于考簿见某县令"伪增户口以邀考绩",即朱笔批曰:"《唐律·职制》云:'诸州吏及考使妄脱漏增减者,杖一百。'"遂黜其官,朝野肃然。白居易《策林·审官》赞此等举措"使贤者日进,不肖者日退",诚为的论。
其黜陟之法尤重"四善二十七最",《通典·选举三》载苗发尝言:"善状之外,必察其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每岁冬集,必"引对殿庭,天子临轩",苗发则"执簿唱名,进退如神",时《文苑英华》录其判词"黜陟分明,如明镜之照形"。
然其职亦多掣肘,《旧唐书·职官志》云:"员外郎虽总判曹务,然三铨注拟,皆须过尚书、侍郎。"苗发尝于贞元七年上《请革铨选弊疏》,力陈"五品以上不试,六品以下始试"之弊。陆贽《翰苑集》载德宗嘉纳其言,敕曰:"员外郎苗发所奏铨衡事,委中书门下详议处分。"此实开元和改制之先声。
及暮年致仕,《全唐文》存其《谢赐考功历日表》犹云:"臣职在考功,敢不夙夜?但以蒲柳之质,恐负权衡之寄。"其慎终如始之风,足为后世吏者法。
唐代宗大历年间,诗坛璀璨,群星闪耀。苗发与卢纶、钱起等九人并称"大历十才子",其名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新唐书·卢纶传》亦载:"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苗发虽存世诗作仅十二首,然《全唐诗》卷二八五录其《送司空曙之苏州》一诗,清丽婉转,颇见功力:"落日凭危堞,春风似故乡。川流通楚塞,山色绕徐方。"《唐诗纪事》卷三十载其与卢纶交谊甚笃,卢纶《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诗中"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句下自注云:"苗发员外谪官黔中。"可见苗发曾任员外郎,后贬谪黔中道。
十才子多任职台省,钱起官至考功郎中,韩翃终中书舍人,司空曙为水部郎中,李端仕至杭州司马。苗发虽官职不显,然《唐才子传》卷四称其"工诗,虽不足羽仪廊庙,而清新警迈,颇谐世赏"。十子常聚长安,酬唱往还,《文苑英华》载钱起有《宿毕侍御宅与苗发员外宴集》,足见其交游之盛。
《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评十才子诗风:"皆以能诗名,大抵宗尚王右丞,务为清逸。"苗发诗虽散佚殆尽,然《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中"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等句,仍可窥见其"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唐音癸签》卷七)之特色。十子唱和实为安史之乱后诗坛重振之重要标志,《唐国史补》卷下云:"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而苗发等十才子恰在此转捩点上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皎然可鉴。
暮春的长安,柳絮纷飞如雪,灞桥边的酒肆里,苗发与司空曙对坐而饮。案头那盏青瓷酒注泛着微光,映得友人眉间愁绪愈发清晰。《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载:"苗发《送司空曙之苏州》云:‘落日凭危堞,春风似故乡。’"此刻窗外残阳正斜斜地倚着城墙堞雉,恍若为这场离别镀上一层金箔。
酒过三巡,司空曙抚摸着行囊中的吴笺,那是他将要带往苏州的文人信物。苗发望着友人消瘦的面容,想起《极玄集》中记载司空曙"性耿介,不干权贵",此番南行,或许正是要远离庙堂纷扰。他忽然起身,从袖中取出随身携带的象牙诗板,蘸墨写道:"川原三晋别,旌旆两吴悬。"《唐诗纪事》卷三十称此联"气象宏阔",殊不知这纵横的笔势里,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牵挂。
翌日清晨,渭水码头薄雾氤氲。苗发将连夜誊抄的诗卷塞进友人行囊,忽见司空曙从怀中取出一方古砚。《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工诗,有集二卷",这方陪伴他创作《金陵怀古》的陶泓,此刻正静静躺在苗发掌心。渡船启碇时,但闻苗发吟出尾联:"应叹沈冥者,年年津路迷。"《全唐诗》二百九十五卷收录此句,却未记载司空曙转身时,那袭青衫如何在晨风中翻飞如蝶。
暮鼓声中,苗发独坐书斋重读诗稿。案头《中兴间气集》正翻到评司空曙"婉雅闲淡,语近性情"的批语,窗外忽然飘进一片吴江枫叶——原是南归的鸿雁捎来的回音。
暮春的巴蜀,细雨湿透了新绿的梧桐。苗发独坐草堂,望着案头那封墨迹未干的诗笺,笔锋在"中年从一尉,自笑此身非"处微微颤抖。友人孙德谕罢官远谪黔州的消息,如同堂前突然惊起的鹧鸪,搅碎了诗人本就不甚平静的心绪。
据《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四载,这位与李端同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此刻笔下流淌的不仅是离愁,更浸透着对宦海沉浮的深刻体悟。"累职比柴桑,清秋入楚乡"一联,以陶渊明曾任彭泽令的典故,暗喻孙德谕清廉自守却遭贬谪的境遇。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苗发"工诗,幽韵婉转",此际墨痕间确乎游动着对命运无常的诘问——那黔中道"乱峰连叠嶂"的险峻,在诗句中化作"猿啼万里客,鸟似五湖人"的苍茫图景。
诗人搁笔时,庭前的山樱正簌簌落着浅红花瓣。《文苑英华》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的创作背景浮现眼前:贞元年间,朝堂党争愈烈,连孙德谕这般"清慎著称"(《册府元龟·台省部》)的官员亦不能免于政治风波。苗发在颈联"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中,将《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的典故化用如盐入水,既是对友人旷达性情的理解,亦暗含对当道者重利轻士的讽喻。
暮色渐浓时,诗人将诗笺郑重卷起。他忽然想起三年前与孙德谕在曲江宴集时的场景,当时对方即席所作"宦情本淡薄,年貌又清羸"(《全唐诗补编》录孙德谕残句),如今竟成谶语。清人编《全唐诗话续编》谓苗发诗"寄托遥深,得风人之旨",此刻这卷即将随驿使南去的诗轴,或许比史官的直笔更能记录下一个时代士人的集体创伤——在"圣代多才俊"的表象下,多少清流之士正跋涉在"荆门雨色来"的贬谪途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