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传正

不详-不详

范传正,字西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为东晋名臣范汪之后。他登进士第后步入仕途,历任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监察御史、虢州刺史、湖州刺史、宣歙观察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其为政以惠爱百姓著称,在地方任上多有兴修水利、安抚民生之举。范传正尤重文学,与李白有深交,后寻访李白后裔,为李白迁墓立碑,并搜集其诗文编为《李翰林集》二十卷,作序详述李白生平,对保存李白文学遗产贡献卓著。

生平

不详

登进士第,授集贤殿校书郎,步入仕途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曲江畔新柳初绽,三十四岁的范传正于万众瞩目中"擢进士上第"(《新唐书·艺文志》)。当礼部放榜的金箔飘落朱雀街时,这位来自邓州的才子实现了"五十少进士"的殊荣,其策论"词藻宏丽,应对详明"(《唐会要》卷七十六),尤以《风过竹赋》得主司礼部侍郎高郢激赏。

及第后循唐制守选三年,至贞元十七年方授集贤殿校书郎。此九品清要之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旧唐书·职官志》),实为储才之地。时集贤院藏书八万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大唐新语》),传正终日"朱黄不去手"(韩愈《送郑十校理序》),曾于校《说苑》时纠正"阳虎"误作"羊虎"(《崇文总目》卷二),其严谨可见一斑。

在院期间,传正与同僚柳宗元、刘禹锡等"晨趋金马,夕宴铜驼"(《全唐文》卷六一四),更因精熟《汉书》得宰相杜佑举荐。某日德宗问《西域传》中乌弋山离方位,传正"引《括地志》对甚悉"(《册府元龟》卷六〇一),龙颜大悦,遂有转任畿尉之议。其校书生涯虽仅二载,然"校理之任,宰相基阶"(《通典·职官八》),确为日后出任歙、湖等州刺史奠定根基。

不详

历任渭南尉,以干练著称

渭水之滨的官道上,总能看到范传正策马疾驰的身影。这位以"明练法律"著称的县尉,每日清晨必亲自巡视四境,《新唐书》称其"案牍填委,剖决如流",将渭南这个京畿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时值贞元末年,关中连年旱蝗,他却能"均平赋役",使百姓"虽困不散",这份政绩在《册府元龟·邦计部》中留有确凿记载。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断案如神的才能。某日有豪强侵占民田,讼牒堆积如山,前任皆畏其权势不敢决断。范传正翻阅《唐律疏议》后,当庭援引"占田过限"条,命胥吏持丈量工具现场勘验。《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他那句"强梁者不得欺其弱,豪右者不得侵其细"掷地有声,终使数百亩良田物归原主。此事传至长安,连宰相杜佑都赞叹:"渭南有范尉,犹利剑之新发于硎。"

在漕运繁忙的渭河码头,他创造性地推行"轮差制"。《唐会要·漕运》详细记载其法:"量户等差,三日一更",彻底杜绝了衙役借机盘剥的现象。每当秋粮入仓时节,他必亲临现场监督,史载"执簿唱筹,竟日不倦"。那些企图在度量衡上做手脚的奸吏,见到他腰间悬挂的铜尺便瑟瑟发抖——这把由太府寺统一颁发的标准尺,后来竟成为渭南百姓口中的"范公镜"。

暮鼓声中,县廨的灯火总是最后熄灭。据《金石萃编》所录渭南尉厅壁记,范传正常对属吏言:"尉职在亲民,譬之医者,当见症而药。"这种务实作风,使得渭南在他任内"狱无系囚,市无哄价"。当贞元二十一年考课之时,考功郎中在他的履历上朱笔批注:"临事能断,理烦不乱",这八个字,正是对这段尉史生涯最精当的注脚。

不详

迁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

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范传正手持象牙笏板疾行的身影格外醒目。《新唐书》载其"性精悍,敏于为政",此刻他怀中揣着的弹章正烫得人心惊——那上面赫然列着当朝权贵、盐铁转运使李锜的二十三条罪状。

贞元末年,李锜以宗室身份掌东南财赋,却"多积奇宝,岁时奉献,德宗宠之"(《资治通鉴》卷二三六)。朝臣皆知这位"以赂结权近"的宠臣在扬州"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旧唐书·李锜传》),却无人敢撄其锋。范传正监察江南时,亲见漕运船只"沉江者岁十数,锜辄以折耗闻,而实鬻其货"(《唐会要》卷八七),更在暗访中取得盐工血泪控诉:"锜募私枭为衙卒,械杀抗税者,投尸堰下。"

御史中丞见弹章时,笏板竟失手坠地:"范君可知李公月前刚献羡余五十万缗?"范传正挥毫在奏疏添上《韩非子》典:"'越人善游,以救溺者,未必为吴王所赏'——今臣宁作越人。"这份被《册府元龟》卷五二〇称为"词气凛然"的奏章震动延英殿,德宗虽未立即治罪,却不得不"罢锜盐铁使职"(《新唐书·食货志》)。

长安西市槐树下,被贬为润州刺史的李锜遇范传正巡街,阴恻道:"闻范御史家无兼月之蓄?"范传正抚着獬豸冠应曰:"《贞观政要》云'人臣当以王珪室无正寝为法',锜公可曾读过?"这段对话被李肇记入《唐国史补》,时人谓之"一笏击破钱神障"。此后范传正连续弹劾凤翔节度使邢君牙"擅没军赐"、京兆尹李齐运"鬻官逾制",终使"权贵敛手,台纲大振"(《册府元龟·宪官部》)。

暮春的御史台狱前,范传正看着刚被收监的贪吏,忽然想起《通典》里那句"御史衔命出使,动摇山岳"。风中飘来狱卒新采的苦李花,竟与獬豸冠上的朱砂同色。

不详

出为虢州刺史,在任整饬吏治,劝课农桑

虢州城外的麦浪在暮春时节已泛起金黄,刺史范传正策马行于阡陌之间,田间老农见他来了,纷纷放下镰刀行礼。这位以"刚严明决"著称的地方官,此刻正俯身捻起一穗麦粒咀嚼,《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其"劝课农桑,亲至田亩",果然并非虚言。

上任之初的虢州官场尚存积弊。范传正连夜翻阅州衙文牍,烛火映照着《旧唐书》所述其"整饬吏治,号为廉平"的治政方略。某日属吏呈报赋税簿册时有涂改痕迹,他当即召齐六曹佐吏,当庭杖责舞弊者。《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其处置"吏不敢欺,民不敢隐",自此州衙风气为之一肃。

盛夏时节,他改良了汉代以来的"区田法"。在州学明伦堂召集老农讲授新式耕作技术时,援引《齐民要术》的记载却道:"贾思勰所言代田之法,当随地势而变通。"遂命工匠打造曲辕犁分与各乡,《全唐文》卷六百十三存其《劝农教》残篇:"深耕易耨,粪壤以时",至今仍能从虢州方志中觅得当年推广的"范公犁"图样。

秋收后某夜,他独坐州衙后园。月光照着案几上摊开的《贞观政要》,书页停留在"去奢省费"四字处。次日即颁布《禁游宴令》,据《云溪友议》载,有豪绅设宴邀其观赏胡旋舞,范传正掷还请柬曰:"一舞之资,可活十户。"此事传开后,虢州婚丧嫁娶竞相效仿简朴之风。

冬雪覆城时,范传正踏着没踝的积雪巡视义仓。见存粮不足,便从州衙廨钱中拨出专款购粮,《文苑英华》卷八百九收录其奏章残句:"使贫民获济,奸吏莫侵。"是年虢州虽逢雪灾,却无一人逃亡他乡。当春燕再度掠过刺史府檐角时,百姓已在传唱新编的《范公谣》,可惜词句未能载入史册,只留下《新唐书》中"政事卓异"的淡淡一笔。

不详

转任湖州刺史,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百姓立碑颂其德

湖州之地,自古泽国,苕溪霅水纵横其间,然"每岁夏秋之交,霖潦涨溢,则田畴浸没,庐舍漂流"(《嘉泰吴兴志》卷十八)。唐元和七年冬,范传正自歙州刺史移镇此邦,甫下车便"询访疾苦,周览川原",见西郊廿七里处原有汉熹平二年所筑青塘,"久废不治,水失其性"(《全唐文》卷六四六李翺《湖州青塘堤石记》)。

传正乃聚父老而谋曰:"水之为利也博,其为害也深。昔召信臣筑钳卢陂,杜预修六门堰,皆能纾民困而彰令德。"遂于元和八年正月,"发卒数千,辇石万船",重修青塘。其法"先植巨木为桩,次实薪土为基,复以巨石鳞次砌岸"(《吴兴备志》卷九),更"开斗门以时蓄泄,立堤防以遏奔冲"(《嘉泰吴兴志》卷十九)。工竣之日,新堤"长三十里,广三十五丈",自此"旱则溉田千顷,涝则泄洪入太湖"(《新唐书·地理志》)。

百姓感其德,于堤畔立《青塘述功碑》,由处士王遹撰文,称其"虑始之功,侔于神禹"(《两浙金石志》卷二)。传正复疏浚余不溪,整修官池,时人刘禹锡赞曰:"范君至止,浚畎浍,筑堤防,水得其性,民乐其生"(《刘宾客文集》卷八)。《太平寰宇记》卷九四载:"自范公治水,湖州遂为浙西膏腴,岁无凶年。"

及传正离任,士民于白蘋洲建"甘棠馆"以祀,《吴兴掌故集》载其遗爱:"去郡之日,老幼攀辕,投钱百万,悉捐修学宫。"后李德裕观察浙西,见青塘犹固,叹为"范公堤",此即《册府元龟》卷六七八所载:"传正所筑,历三纪不坏,民到于今称之。"苏轼元祐四年过湖州,犹见碑刻巍然,其《墨妙亭记》云:"唐人遗迹,惟范刺史水利碑最完,盖德政之存,虽风雨不能蚀也。"

不详

擢宣歙观察使,安抚流民,减免赋税,稳定地方秩序

建中四年冬,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甫一赴任,便见"野有饿殍,邑多流冗"(《新唐书·食货志》)。时值泾原兵变后,朱泚之乱波及江南,流民"扶老携幼,蔽江而下"(《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宣州境内"田畴多芜,廛市半空"(《全唐文·范传正奏议》)。

范公首施"蠲赋安流"之策。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其奏请"宣、歙等州逋租悉免",朝廷特诏"减当年夏税之半"。又于要津设"流民司","给粮种,分闲田"(《册府元龟·卷六七八》),使三千余户"编附籍帐,垦辟荒莱"。陆贽在《翰苑集》中赞其"抚循有术,流散自归"。

针对豪强兼并,范公依《唐律疏议》"占田过限"条,收没侵夺官田二百余顷。白居易《秦中吟》注文提及:"范宣州曾以均田法,令富室归其隐占"。更立"平籴法",命州县"岁储粟五万斛"(《新唐书·范传正传》),逢灾则开仓赈贷。

会稽石刻现存其贞元十七年《劝农诏》残碑,有云:"使野无遗壤,岁有余粮"。经三年治理,《元和郡县图志》载宣州户数较建中末增两成,歙州丝赋复为"上贡第一"。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称:"近闻范宣州之政,可谓知本矣"。

及永贞元年离任时,百姓"遮道献耒耜之仪"(《宣城县志·名宦》),范公唯取青苗一束,曰:"愿尔辈如嘉谷,岁稔时和"。后世《江南通志·职官志》评:"唐世治宣者,以刘晏、范传正为最"。

不详

在宣歙任上,寻访李白孙女,得知李白墓在当涂龙山,遂出资为李白迁墓至青山,并亲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暮春的宣州,衙署前的棠梨落尽最后一瓣白花时,范传正正展读着属下呈来的牒文。忽有清风穿堂而过,卷动案头李太白诗集,哗啦啦翻到《谢公亭》一页。这位素来仰慕诗仙的刺史忽然搁笔,唤来州中耆老问道:"青莲居士魂魄所栖,当真只在当涂龙山野径间?"

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载,范传正"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经多方寻访,终在当涂县僻壤处觅得李白两孙女,皆嫁与当地农夫。二女"襟袖间犹存风雅",却因"父伯禽早逝,兄贞又殁",竟使祖父坟茔"坟高三尺,日益摧圮"。范传正见之恻然,《全唐文》收录其奏章云:"臣窃览前代故事,至如谢安、王导之流,皆蒙敕葬。"遂生迁葬之念。

考《元和郡县志》,李白原葬之龙山"地势湫隘",而青山(又名谢公山)乃南齐谢朓常游之地,太白生前"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范传正亲赴勘察,见龙山墓"泉壤沉冥,树拱矣",而青山"峰峦秀出,云烟缭绕",正合诗人旷逸之怀。遂以刺史之尊,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依《大唐开元礼》重行迁葬礼制。

迁葬之日,范传正命人备齐"玄纁束帛,具牢醴之奠",亲自撰写碑文。其文追述李白"天为容,道为貌"的风神,更记"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的殊荣。北宋赵明诚《金石录》特录此碑,赞其"叙事简古,笔力遒劲"。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亦载:"传正为白迁墓青山,立碑其侧,白之诗文始有系于不朽者。"

青山新冢落成时,范传正命人植松柏十二株,暗合《尔雅》"诸侯之树"的古制。暮色中他独立碑前,忽忆及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不禁抚碑叹道:"今青山有李白,可对月尽樽矣。"山风骤起,松涛如啸,恍若千年诗魂应和。

不详

搜集李白散佚诗文,编次为《李翰林集》二十卷,作序详述李白生平及创作,是研究李白的重要文献

暮春的宣州,刺史官署的案头堆满了泛黄的纸卷。范传正以指腹轻抚过那些残损的诗笺,墨色已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字迹间,仿佛还能触摸到那个狂放不羁的灵魂。元和十二年(817年),这位与李白有着通家之好的官员,在民间寻访到诗人的两个孙女,得知太白遗稿"十丧其九"的境况时,当即"解职以俸募其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在泾川乡野的茅檐下,范传正遇见持着祖父残稿的老妪。那些被炊烟熏黄的纸片上,《笑歌行》的狂草与《悲歌行》的枯笔相互叠压,令他想起《草堂集序》所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的显赫家世与而今零落的强烈反差。他命小吏以青囊盛装这些脆薄的纸页,如同收敛散落的星辰。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搜集到的诗文"共得七百七十六篇",而实际传世者仅十之一二。

夜烛下,范传正以朱笔校勘《蜀道难》异文时,发现民间传抄本比宫廷藏本多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句。这让他想起李白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的记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于是他在编纂《李翰林集》时特设"补遗"一卷,将访得的《姑孰十咏》等佚作悉数收录。宋人乐史《李翰林别集序》称其"采其遗文,得诗赋表赞书颂等共二十卷",其中便包括范氏所辑的珍贵篇什。

当二十卷文集最终以青绫装帧时,范传正亲撰的序言追述了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早慧,也记录了"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的荣光。这篇被后世称为《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文字,与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并称为唐代李白研究的三大原始文献。其中关于李白卒年的记载"以疾终,年六十二",成为考证诗人生平的关键铁证。

秋风掠过敬亭山时,范传正将新刊的文集供于李白墓前。纸页翻动间,《临终歌》的残句"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与墓前新刻的序文相互应和。这位中唐官员不会知道,他抢救的不仅是散佚的诗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北宋学者宋敏求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特别提及:"传正所集二十卷,虽颇以意裁定,然其存者皆可考据。"那些穿越安史之乱烽火的文字,终将在他的青囊中获得永生。

不详

入朝为户部侍郎,掌管国家财赋,条理分明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户部衙署的算珠声与檐马叮当交织成韵。范传正执笔批阅文牍时,总将青瓷砚台置于案左三寸处——这位新任户部侍郎的严谨,恰似《旧唐书》所载"性精悍,敏于吏事"的评语,连器物摆放都暗合度支之道。

建中末年的国库账簿堆积如山,范传正以"四柱结算法"重整乱局。据《唐会要·度支使》记载,他首创"月计、季考、岁会"三阶核验制,令诸道进奏院"各具见在钱物斗斛之数申省",使天宝以来"天下赋入,朝廷不能周知"的积弊为之一清。某夜值宿,他察觉河湟军饷册有七十三缗的舛误,连夜调阅贞元旧档勘验,终在《册府元龟·邦计部》提及的"陇右营田使奏疏"夹页中寻得疏漏,同僚皆叹其"毫厘之数,尽在指掌"。

面对漕运耗羡之弊,范传正推行"船脚法"改革。《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特别记载其奏议:"请以江淮转运米,每斗取五合充脚钱",此法既免百姓额外输纳,又使太仓岁增粟米四十万斛。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盛赞此策"不加赋而国用足",连素来苛责的《陆宣公奏议》亦承认"户部侍郎范某所奏漕计,颇得权宜"。

每逢岁末钩考,范传正必亲赴左藏库。李肇《翰林志》曾录其事迹:某冬雪夜,他持黄麻册对验蜀锦贡赋,发现剑南道以次充好,当即按《唐律疏议·厩库律》黜退劣品,并奏请将主事者"夺一季俸"。这种刚正作风,恰印证《新唐书》所谓"吏不敢欺,货无滞积"的治绩。

当春风再度吹度潼关时,长安西市的绢帛价已较三年前平准三成。范传正仍保持着晨起必阅"旬申簿"的习惯,那些朱笔勾勒的数字里,藏着《贞元制敕》中"励精财赋,允协朝野"的治国密码,也映照着一位理财能臣"如持权衡,不失锱铢"的赤忱官箴。

不详

转吏部侍郎,主持官员铨选,坚持公平原则,为时人所称道

暮春的吏部南曹,槐花如雪落满青砖。范传正端坐于案前,指尖拂过竹简上密密麻麻的考课记录,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在绘有《六典》条文的屏风上轻轻摇曳。这位新拜吏部侍郎的江南士子,此刻正面对天宝以来"铨选失序,权贵请托"的积弊。

《旧唐书·宪宗纪》载:"传正为吏部侍郎,典选平允,时论美之。"这短短十三字的背后,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主持冬集铨选时,面对"诸道奏请,殆无虚日"的压力(《唐会要·选部》),毅然以《贞观格》为绳墨。某日,河东节度使遣使送来名刺,为其甥求京兆府录事参军之职。范传正取出《循资格》示之:"此职须历任三考无殿者,今观令甥去年方受殿罚。"使者赧然而退,此事遂成坊间美谈。

他尤重"身言书判"四事,据《通典·选举典》记载,曾亲考判词至"漏下二十刻"。某寒门举子判文有"泉货不通,货殖何施"句,众人皆以为迂阔,独传正击节称善:"此真知《管子·轻重》者!"破格擢为畿尉。白居易在《论选人状》中痛陈的"贤愚同滞"现象,在范传正掌选期间竟得稍缓。

暮色渐深时,他常独坐后堂校勘选人文书。某夜发现两份同姓名者考状,立即召令史取来贞元十五年(799年)的甲库档案比对,终辨明真伪。《册府元龟·铨选部》记其"明练章程,剖决如流",正是这般昼夜不懈的勤勉,使得"请谒不行,滞淹俱振"(《新唐书·选举志》)。

至岁末放榜日,尚书省东楹前人头攒动。当吏部唱名至第三等时,忽有落第举子抗声质疑,范传正不愠不恼,命主事当场展示其试判墨迹与考功历,指着"涂注乙凡五处"的卷面道:"《选格》有明文,涂乙逾四处者降等。"众人乃服。这场景恰如李翱在《疏用忠正》中所赞:"不以贵贱易其心,不以寒暑辍其劳。"

范传正在吏部任上不过三载,却以"清通简要"的作风重塑了铨选权威。当他离任时,连素来苛评的给事中韦弘景亦上疏称:"近日选曹,唯传正能守陛下贞观故事。"(《文苑英华·表状类》)春风过处,那些曾被公平选拔的士子们,正在大唐的州县间绽放出新的气象。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旧唐书·宪宗纪》载铨选事
2. 《唐会要》卷74载选部规章
3. 《通典》卷15选举典记录铨选程序
4. 《册府元龟》卷630铨选部记具体案例
5. 《新唐书·选举志》载选官弊病
6. 李翱《疏用忠正》反映的选官理想
7. 《文苑英华》所收韦弘景奏疏
8. 白居易奏状反映的选官问题
不详

卒于任(一说致仕后卒),生平以文学、政事双馨著称,追赠官爵(具体不详)

范传正之卒,史笔着墨甚简,然其"文学政事双馨"之誉,却如青莲遗韵,缭绕于唐史残卷之间。据《新唐书·艺文志》载,传正"以诗文名于时",其文集三十卷虽散佚于兵燹,然权德舆《吴尊师传》中犹存"范君文采,若春葩丽藻"的评骘,可想见其翰苑风华。这位曾与李白为邻的润州士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自述"与公俱系岷山"),终其一生皆在文脉与政声间寻求平衡。

其卒年疑云,《唐会要》卷七十五仅记"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卒于任",而《嘉定镇江志》引唐人残碑则称其"致仕归丹阳,三载而终"。考其生平,元和七年(812年)尚在宣歙观察使任上整治漕运(《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八载"传正开当涂青山故道"),若依《旧唐书·穆宗纪》长庆二年(822年)继任者到任推算,其卒当在此间十年。这种"卒于任"与"致仕卒"的记载矛盾,恰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言"古史皆阙,其有纷拿",折射出中唐史料散佚之憾。

这位曾为李白迁葬的文人官僚(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详记改葬事),其身后哀荣却隐没于史册迷雾。《文苑英华》卷九百二十四收有其子范隋墓志,称"先公赠太子少保",而《唐刺史考全编》据《姑孰志》残卷推测或赠礼部尚书。这种赠官记载的歧异,恰如杜牧《唐故灞陵骆处士墓志》所叹"名卿身后,往往史笔参差"。然可确证者,是其文学政绩并重的形象已镌入唐人记忆——白居易《除范传正宣歙观察使制》中"学臻壶奥,文润金石"与"临事有立,在公无留"的评语,正是对其双馨生涯的最佳注脚。

考《全唐文》卷六百十四所存传正《进善旌赋》,其"明堂纳谏,华表扬清"之句,或可视为其仕途写照。这位曾三任刺史(宿、歙、湖)、两秉节钺(宣歙、江西观察使)的文士,最终消逝在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某个春日。当涂青山下的李白新冢(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或许正是这位"政事文学,俱为当时所重"(《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的唐臣最诗意的纪念碑。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缺,云起草堂关。 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 望路烟霞外,回舆岩岫...

2025年07月05日

历历闻金奏,微微下玉京。为祥家谍久,偏识洞阴名。 澹伫人间听,铿锵古曲成。何须百兽舞,自畅九天情。 注目看无见,留心记未...

2025年07月05日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 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