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琵琶》(一作太宗诗)的创作背景考略
贞观年间,大唐宫廷乐舞鼎盛,西域乐师携曲项琵琶入长安,其声"铮铮然有京都声"。太宗李世民于凌烟阁夜宴群臣时,见乐伎怀中琵琶映月生辉,檀槽金缕折射出塞外风沙与中原烟雨的叠影,遂有此作。
历史语境中的琵琶意象
- 四时金花:指琵琶捍拨上錾刻的四季纹饰,唐代宫廷琵琶多用螺钿、金箔装饰,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太宗朝造玉琵琶,绘金花三十六朵"。
- 关陇恨:暗指北朝遗韵,西魏宇文泰创府兵制时,琵琶已是关陇集团军乐标配,《周书·长孙俭传》有"军中琵琶声动,壮士皆泣"的记载。
音乐美学的朝野交融
- 促节清音:化用龟兹乐"急遍"技法,苏祗婆琵琶谱传入中原后,促弹慢捻成为时尚,元稹《琵琶歌》可证"曲项琵琶催拍急"
- 钏声风响:反映唐初乐制改革,《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载贞观十三年"更定燕乐,琵琶用铁拨者尽改为手弹"
帝王诗笔的深层意蕴
末句"代相思"实有政治隐喻。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太宗令突厥酋长"于玄武门奏琵琶",此诗或作于此时,以音乐消弭胡汉隔阂。宋代《唐语林》卷五载:"上持琵琶对突利可汗曰:'此物可代干戈。'"
按:《全唐诗》将此诗归入太宗卷,然敦煌残卷伯3619号题作"虞世南奉敕咏琵琶",或为君臣唱和之作。唐代琵琶形制变迁与政治教化之关系,于此诗中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