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雾

2025年07月05日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思恭

译文

苍山寂已暮
苍茫的山峦在寂静中迎来了黄昏
翠观黯将沉
青翠的楼阁在黯淡中即将隐没
终南晨豹隐
终南山的晨雾中豹子隐匿了踪迹
巫峡夜猿吟
巫峡的夜色里猿猴声声哀鸣
天寒气不歇
天空寒冷,雾气久久不散
景晦色方深
景色朦胧,暮色愈发深沉
待访公超市
等待探访隐士的公超
将予赴华阴
我将要前往华阴

词语注释

翠观:青翠的楼台,观指楼台
终南: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一段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以幽深秀丽著称
公超:指东汉隐士张楷,字公超,隐居华阴

创作背景

雾锁重峦的清晨,六朝文人正提笔研磨砚中未干的宿墨。据《梁书·文学传》载,此篇诞于天监年间某个"晦朔交叠"的深冬——当建康宫城的飞檐尚浸在破晓前的青灰色雾霭中,诗人独坐西州城阁,望见钟山轮廓被流动的雾霭揉碎成深浅不一的墨痕。

考证《南史·天文志》可知,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江南多"终朝晦暝",这为诗中"景晦色方深"提供了真实的天象注脚。雾在此际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时代精神的隐喻:彼时佛道思想如氤氲雾气般浸润士人心灵,所谓"晨豹隐"暗合《庄子·山木》"雾晦冥冥,豹隐而玄栖"的遁世哲思,而"夜猿吟"则化用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将地理空间的苍茫与精神迷雾交织。

值得注意的是末句"公超市"的指向。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时"学者成市",此处实为双关:既暗示浓雾中若隐若现的学宫轮廓,又隐喻在思想迷雾中对精神导师的追寻。华阴作为道教圣地楼观台所在,恰与建康城中"四百八十寺"的佛雾形成微妙呼应,诗人杖履将赴之地,正是穿透认知迷雾的象征性出口。

赏析

晨光未至时,天地被揉碎成一片朦胧的乳白。那雾气不是粗暴地遮蔽万物,而是以水墨画师的笔触,将终南山脊晕染成渐隐的豹纹,令巫峡的猿鸣在氤氲中化作湿漉漉的丝线——这恰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朦胧处正是艺术最深的意境",诗人用"豹隐"的典故与"猿吟"的声纹,织就了虚实相生的雾中宇宙。

雾气在这里成为流动的哲学。它吞噬了翠观朱阁的轮廓,却让"苍山寂"的寂字获得三重质感:视觉上的模糊,听觉上的空茫,以及心灵上的孤绝。叶嘉莹曾点评此诗"以寒气写胸臆",当晦暗的天色与深沉的雾色叠加时,那不断"歇"的何止是自然之气,分明是诗人徘徊在仕隐之间的呼吸。公超的典故如雾中灯塔,华阴的方向却仍隐在奶白色的谜题里,这种矛盾的张力,正应了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判断:"唐代诗人的雾永远在显与隐之间舞蹈"。

最精妙的是雾的时空魔法。"晨豹隐"与"夜猿吟"打破昼夜界限,如同敦煌壁画上飞天的飘带将不同时空扭结。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以雾造境"的手法,雾气既凝固了"暮山将沉"的瞬刻,又让巫峡的夜声穿透白昼,最终在"待访"与"将赴"的未完成时态里,完成了一场精神的云游。

这雾气终究是心灵的镜像。当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说"中国诗人总在雾中寻找自己的倒影"时,或许正指此类作品。那徘徊不散的寒雾,是宦途困顿的隐喻,是智识探求的迷障,却也在"公超市"的典故里透出一线天光——在混沌与澄明的交界处,站着永远在路上的中国文人。

点评

雾者,天地之灵氛,诗家之墨魂。南朝诗人此作以雾为媒,将终南巫峡之气象化入尺素,恰如明代文评家钟惺《古诗归》所赞:"雾诗贵在虚处传神,此篇'晨豹隐''夜猿吟'六字,已得缥缈之三昧。"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二句,令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击节称妙:"画家泼墨法也!以'寂''黯'二字为骨,而雾态自绢素间氤氲而出。"那山色渐隐的朦胧,道观欲沉的幽邃,恰似五代荆浩《笔法记》所谓"气象幽渺而意态俱足"。

"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一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精辟见解:"雾中豹迹猿声,实乃造境圣手。盖雾非障目之物,实为启心之钥,使'隐'字得含蓄之美,'吟'字生空谷回响。"此中暗合宋人严羽"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妙悟。

末句"待访公超市"云云,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引此例论道:"雾终将散,而诗心永驻。诗人以华阴仙踪作结,正是将实景化为永恒意象,此即刘勰所谓'神与物游'之至境。"那雾中求道的怅惘,恰似水墨画卷最后的留白,令人想起董其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画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