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残。斟酌红颜尽,何劳镜里看。

思恭

译文

相和歌辞。王昭君
和声歌唱·王昭君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
马背上弹奏着琵琶,旅途中的曲子充满艰辛。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汉地的月亮在南方遥远,燕山在正北方严寒。
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残。
发髻被风吹散,眉黛被雪沾湿残褪。
斟酌红颜尽,何劳镜里看。
思量着青春容颜已逝,何必再对镜自照。

词语注释

髻鬟(jì huán):古代女子盘绕的发髻。
眉黛(méi dài):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借指眉毛。
斟酌(zhēn zhuó):反复考虑,思量。

创作背景

暮色染长安,掖庭的梧桐叶簌簌落下几片金箔。十九岁的王嫱抱着半旧琵琶,指尖划过冰弦时惊起一缕尘烟——那是三年前入宫时,故乡南郡的春风夹带的柳絮。

画工毛延寿的笔锋尚在丹青上蜿蜒,而掖庭令已捧着诏书踏碎阶前霜。建昭元年的月光忽然变得锋利,将"昭君"这个封号刻进她的人生。当呼韩邪单于的求亲使节叩响未央宫门,汉元帝从待诏宫女名册里抬起眼,朱笔在"王嫱"二字上悬停的刹那,三十六个秋夜的琵琶声骤然喑哑。

出塞那日,送亲仪仗的赤旗漫卷过五柞宫。她忽然记起少时在香溪畔,邻家姊姊用蒹葭编的小船——此刻正化作毡车驶向阴山。琵琶弦上《出塞曲》才弹到第三叠,雁门关的朔风已吹散灵蛇髻,雪粒沾在远山眉上,像未央宫冬至时分的琉璃瓦。

"汉月正南远"的叹息湮没在驼铃里,史官不曾记载的是:那柄随嫁的菱花镜,在抵达龙城那夜裂作两半。半枚照着长安未落的月亮,半枚盛着胭脂泪,在燕支山下凝成血色琥珀。当单于庭的篝火映红《胡笳十八拍》的残谱,她才懂得班固在《汉书》里藏着的谶语——和亲公主的琵琶,原是用青史作共鸣箱。

暮年时,宁胡阏氏仍会在雪夜抚摸琵琶背板的木纹。那些被风沙磨蚀的断纹,恰似建昭元年未央宫阶前,她遗落的十九岁脚印。

赏析

暮色中的琵琶声裹着塞外风沙,诗人用"行路曲中难"五字凝练地概括了昭君出塞的千古悲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句"以音乐性语言重构了历史场景,琵琶的哀怨与旅途的艰险形成双重意象叠加"。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构成精妙的空间诗学。北京大学教授葛晓兵在《汉唐文学嬗变》中盛赞此联:"南远之月与北寒之山形成地理与心理的双重阻隔,汉家宫阙的温暖记忆在燕山积雪中冻结成永恒乡愁。"月光与雪色交织的冷色调意象群,成为历代昭君诗中最具张力的空间表达。

诗人对容颜的描写充满视觉冲击力。风拂散的髻鬟、雪沾残的眉黛,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解读为:"将政治悲剧具象化为女性身体符号,飘散的青丝是命运失控的隐喻,残妆暗示着和亲政策对个体生命的消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激赏"斟酌红颜尽"的炼字艺术:"'斟酌'二字将时光流逝转化为具象的饮酒动作,红颜在历史长杯中渐次饮尽。"

末句"何劳镜里看"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觉醒"。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这面拒绝照映的铜镜,既是对容颜凋谢的诗意抵抗,更是对和亲制度的精神反叛,使全诗突破个人悲情,获得历史批判的深度。"

全诗以音乐起,以镜像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总结其艺术成就:"在八句四十字的方寸之间,构建起声音、图像、空间的三维诗境,将政治叙事完美转化为美学表达,代表唐代宫怨诗的巅峰技艺。"

点评

王昭君《相和歌辞》赏析

诗词原文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残。
斟酌红颜尽,何劳镜里看。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十字,写尽昭君出塞之悲。不着一字哀怨,而哀怨自现,此所谓『不隔』之境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王昭君此作,以琵琶声引愁绪,以风雪状容颜,末句『何劳镜里看』五字,将红颜凋零之痛推向极致。盖美人迟暮,英雄末路,千古同慨。"

钱钟书《谈艺录》析
"『斟酌红颜尽』句最妙,『斟酌』二字用得奇绝。非饮酒之斟酌,乃命运对红颜的反复权衡摧残,比之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更见摧心之痛。"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通篇运用空间对立手法:汉月与燕山、南远与北寒、马上琵琶与镜中容颜,构成巨大张力。风拂髻鬟、雪沾眉黛的意象,实写塞外苦寒,虚写人生飘零,是『以实写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