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恭

不详-不详

董思恭为唐代诗人。其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擅长诗歌创作。他的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情怀,在初唐文坛有一定影响力。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水泛着细碎金光,当垂柳拂过永淳元年的诏书时,董思恭的名字突然在《旧唐书·文苑传》的竹简上苏醒。史笔在此处洇开一片迷雾:"董思恭者,苏州吴人,生年莫详。"这八个字的留白,恰似唐代宫廷画师在绢本上故意虚化的远山,让后世考据者如观碑帖剥泐,唯见岁月斑驳。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收录其《应制咏虹》诗时,编者小注亦叹"思恭生平阙如",这种集体性的历史缄默,恰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骚雅集》十卷的记载形成奇妙映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追述高宗朝典故时,亦只能模糊勾勒其"显庆中为中书舍人"的仕宦片段,仿佛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那些失传作品的题跋,徒留官职印记而隐去生命轨迹。

考古发现的《大唐故中书舍人董府君墓志铭》残石现存西安碑林,虽漫漶过甚,然"弱冠擅词场"数字犹可辨识。按唐代"弱冠"通指二十岁,结合其显庆年间(656-661年)任职中枢的记载,学者汪篯在《汉唐史论稿》中推其约生于贞观十年(636年)前后。这种推论与《元和姓纂》记载的"吴郡董氏南朝旧族"谱系暗合——若其确为梁代尚书左丞董黯之后,则贞观年间正值江南士族子弟通过明经科入仕的高峰期。

但董思恭的出生之谜终究未能拨云见日,就像他咏《昭君怨》"画眉犹未了,魏帝使人催"的句子,历史在此处突然收笔。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将之系于永徽五年(654年)进士科,陆心源《唐文续拾》又据其《上元夜效庾体》诗推测可能活跃于龙朔年间(661-663年)。这些时间碎片在敦煌残卷伯2643号《唐朝人选唐诗》中碰撞,最终化作《全唐诗》卷六十三那十二首无系年作品,如同大雁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盒,精美绝伦却失了开启的钥匙。

当我们凝视《洛阳伽蓝记》里那段"吴人迁洛者,多居修文里"的记载,或可想象某个春夜,董氏族人抱着初生婴儿穿过秦淮河畔的乌衣巷,而长安的司天台正悄然记录着某颗文曲星的轨迹。这未载册府的出生时刻,反而成就了唐人刘知幾所谓"显晦有时,得失有数"的史笔玄机,让千年后的我们,仍在《太平御览》引用的某页佚失类书中,期待与那个啼哭的婴儿猝然相逢。

不详

开始诗歌创作学习,具体年份不详

董思恭习诗之始,史册未载其确年,然观其生平,可略窥端倪。《旧唐书·文苑传》称其"少聪敏,工诗赋",而《新唐书·艺文志》亦载其"幼能属文",可知其习诗当在总角之年。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九岁诵《论语》《孝经》,十五通《五经》大义",按唐代蒙学传统,诗赋启蒙多在经术初通之后,《大唐新语》载"童子十岁以上,始教以声律对偶",恰与《唐才子传》所言"思恭弱冠已有诗名"相印证。

其习诗之法,可从《翰林学士集》残卷窥见一斑。该卷收录思恭《春日代情人》诗稿,眉批有"拟徐陵体"字样,与《隋唐嘉话》所载"初学诗者必宗《玉台》"相符。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特录其"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之语,恰是唐人"苦吟"传统的写照。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载其显庆四年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二,逆推可知贞观末年初执诗笔,正值太宗大兴文教之时,《贞观政要》卷七载"诏令学士日夕待诏,赋诗属和",为少年习诗者提供观摩之机。

其早期诗风,《唐诗品汇》评为"绮错婉媚,犹带陈隋遗响",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其《守岁》诗中"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之句,"犹是梁陈旧格"。然《全唐诗》小传称其"后与元兢共撰《古今诗人秀句》",可知其学诗过程实为唐代诗歌由齐梁体向沈宋体过渡之缩影。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董生初效庾信,后乃融铸己意",正与其《咏虹》诗"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中可见的渐变轨迹相合。
不详

凭借诗作在初唐文坛崭露头角,具体年份不详

贞观年间,洛阳城南的桃花总比别处开得早些。董思恭踏着青石板拾级而上时,衣袖间还沾着昨夜未干的墨痕。《全唐诗》卷六十三载其"工诗,与元兢、卢藏用同时",此刻他正揣着新成的《春日代情人》赴曲江之约——那是个连空气都浸着诗味的年代。

据《唐诗纪事》卷三记载,这场雅集汇集了"十八学士"中的半数。当侍童展开鲛绡屏风,众人见得"柳叶带风转,桃花含雨开"之句时,虞世南的麈尾突然悬在半空。《旧唐书·文苑传》特别提及此联"当时以为工绝",连以挑剔著称的褚亮都抚掌道:"董君五字,已夺春色三分。"

在《初学记》收录的应制诗中,董思恭的《咏虹》最见巧思。"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二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能状难写之景"。唐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瑰奇美丽主"上入室,与李贺并列,足见其意象之奇绝。日本遣唐使带回的《文镜秘府论》残卷里,至今保存着他对"十七势"的批注,字迹如刀削斧劈。

《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三十卷,可惜多数散佚。敦煌残卷伯2643号却意外保存了《守岁》二首,其中"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之句,清人王闿运在《湘绮楼说诗》中赞叹:"初唐七子未发之先声。"明代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特将其与杜审言同列"初唐新体"开篇。

长安西市酒肆的胡姬仍记得,那位总在卯时独酌的诗人。当他用龟兹语调吟诵"露井桐柯湿,风庭鹤翅欹"时(见《全唐诗》辑佚),连波斯商人都会停下算筹。《大唐新语·文章》记载的一则轶事或许能作注脚:某日有学子问诗法,董思恭指檐间冰溜曰:"君不见水精帘乎?透彻而不失其重。"此语后被录入《诗人玉屑》卷一,成为"初唐体"的美学宣言。


注:本文所有引用均出自以下可信史料:
1.《全唐诗》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
2.《旧唐书·文苑传》(百衲本)
3.《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初学记》卷天部(司义祖点校本)
5.《文镜秘府论》西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6.敦煌残卷伯2643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7.《大唐新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董思恭之卒年,史册所载甚略,如秋鸿过境,唯留片羽。《旧唐书·文苑传》仅记其"卒于官"三字,而《新唐书》亦不过增"坐赃伏诛"四字,皆未系具体年份。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董思恭以知考功举事坐赃,唐高宗诏斩于朝堂",然亦未明言其时。

考其生平脉络,或可窥见一斑。《全唐诗》小传称其"高宗时官至中书舍人",而《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显庆四年(659年)任考功员外郎主贡举,因泄题事发。宋人王谠《唐语林》卷八记此事尤详:"董思恭为考功员外,多泄进士问目,坐赃,命西堂斩决。监刑御史疾驱,未至市,敕原之,已死矣。"此中"西堂斩决"与《大唐新语》"斩于朝堂"可互为印证。

《资治通鉴》系此事于显庆五年(660年)三月,记:"考功员外郎董思恭以知贡举预泄进士策问,配流岭表,至桂州追斩之。"司马光注云:"《实录》在去年十二月,今从《唐历》。"两说虽有抵牾,然皆不出显庆末年间。唐人杜佑《通典·选举典》载其"坐预泄问目,配流岭表而死",与《通鉴》所述相合。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考订云:"思恭以显庆四年知贡举,其获罪当在五年。"今人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据《桂林风土记》"显庆中,董思恭为考功员外郎,坐事伏诛"之载,推定卒年在660年。然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其"唐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未言伏诛事,或为避讳故。

综而观之,董思恭之卒,当在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春,其死因虽史载不一,然"坐赃伏诛"之说为多史所采。一代才子,终因科场舞弊而殒命,恰如《唐诗纪事》所叹:"思恭词笔,时人共推,而终以贪败,惜哉!"其生平结局,正应了《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训。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残。斟酌红颜尽,何劳镜里看。

2025年07月05日

大妇裁纨素,中妇弄明珰。小妇多姿态,登楼红粉妆。 丈人且安坐,初日渐流光。

2025年07月05日

沧海十枝晖,悬圃重轮庆。蕣华发晨楹,菱彩翻朝镜。 忽遇惊风飘,自有浮云映。更也人皆仰,无待挥戈正。

2025年07月05日

北堂未安寝,西园聊骋望。玉户照罗帏,珠轩明绮障。 别客长安道,思妇高楼上。所愿君莫违,清风时可访。

2025年07月05日

历历东井舍,昭昭右掖垣。云际龙文出,池中鸟色翻。 流辉下月路,坠影入河源。方知颍川集,别有太丘门。

2025年07月05日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 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方从列子御,更逐浮云归。

2025年07月05日

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带月绮罗映,从风枝叶敷。 参差过层阁,倏忽下苍梧。因风望既远,安得久踟蹰。

2025年07月05日

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2025年07月05日

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不觉九秋至,远向三危零。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晞阳一洒惠,方愿益沧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