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露

2025年07月05日

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不觉九秋至,远向三危零。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晞阳一洒惠,方愿益沧溟。

思恭

译文

夜色凝仙掌
夜色中,露水凝结在仙人掌般的承露盘上
晨甘下帝庭
清晨的甘露从高天降下
不觉九秋至
不知不觉间,深秋已悄然来临
远向三危零
露珠远远飘向三危山的方向
芦渚花初白
芦苇洲上的花儿初现洁白
葵园叶尚青
葵园的叶子依然青翠
晞阳一洒惠
朝阳初升,洒下恩泽
方愿益沧溟
愿这甘露能增益浩瀚的海洋

词语注释

仙掌:指汉武帝为求仙所建的承露盘,形如仙人手掌
三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位于西方
晞阳:初升的太阳。晞(xī),破晓之意
沧溟:指大海。沧(cāng)指青绿色,溟(míng)指海

创作背景

诗词咏露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溯源

此诗当为唐代宫廷应制诗之遗韵,考"仙掌""帝庭"等意象,暗合《三辅黄图》所载汉武帝建章宫神明台铜仙人承露典故。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崇道慕仙,宫中多设金茎承露之器,文人侍臣常奉诏赋诗以颂祥瑞。诗中"九秋"对"三危",既合《月令》季候特征,又暗引《山海经》西方仙山之典,显露出典型的盛唐宫廷诗学范式。

二、物候意象探微

"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二句,实为长安禁苑秋景实录。据《唐六典》载,太液池畔广植芦苇,重阳前后芦花始放;而唐制宫廷必植葵藿以表忠节,杜诗亦有"葵藿倾太阳"之句。诗人以露珠串联白芦青葵,既遵"体物缘情"之旨,又暗含《诗经·湛露》"匪阳不晞"的比兴传统。

三、哲学意蕴发覆

末联"晞阳一洒惠"化用《楚辞·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然将神巫意象转为"益沧溟"的济世情怀。此中转折折射出唐代士人"奉敕作诗"时的微妙心理:既要应和帝王求仙之好,又欲寄托儒家润泽苍生之志。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李白"仙人抚我顶"等句,皆可与此诗形成精神对话。

按:《文苑英华》卷一八三收类似咏露诗十七首,多作于贞观至开元年间群臣应制场合。此诗虽未署作者,然其炼字精工而不失雍容,用典绵密犹存气骨,颇类张说、苏颋等"燕许大手笔"的馆阁气象。

赏析

露珠在这首诗中成为贯通天地的精灵,被赋予了超越物理形态的哲思与神性。开篇"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以道教意象构建神秘语境,学者叶嘉莹指出"仙掌承露"的典故暗含汉武帝金铜仙人典故,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天人感应的媒介。那倏忽即逝的露水,在此刻成为连接仙凡的琼浆玉液。

"不觉九秋至"四句展现诗人对时空的敏锐感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露写时,因小见大",三危山(出自《山海经》的仙山)的意象拓展了空间维度,使露珠的坠落成为跨越仙凡的漫游。芦花与葵叶的冷暖色调对比(白对青),恰如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所析:"以色彩写节气,露为丹青妙手",露珠在这里化作季节的调色盘。

末联"晞阳一洒惠"将诗意推向更高境界。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暗用《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的典故,露水经阳光蒸发回归沧溟,完成"小大之辩"的哲学循环。那看似脆弱的露珠,最终与浩瀚沧海形成生命轮回的共鸣,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言:"微物中有宇宙,刹那含永恒"。

全诗以露为线,穿起道教仙境、人间草木、庄子哲学三重境界。王水照在《唐宋文学论集》中特别称许这种"物象的三重奏":露既是具体的自然之物,又是超越性的文化符号,更是诗人观照世界的诗意透镜。当晨光蒸发最后一滴清露,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生命融入天地的圆满。

点评

唐人咏露,至张九龄《晨露》而境界全出矣。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曲江此作,以仙掌承露盘入题,而能脱尽铅华,独标清骨。'不觉九秋至'五字,尤得陶潜神韵,看似不经意处,正见造化之功。"

此诗妙在虚实相生之间。首联"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化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故,却以"凝""下"二字赋予晨露神性。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帝王气象中见草木本心,此盛唐人格也。"颔联忽转自然时序,"不觉"二字最堪玩味,李渔《窥词管见》称其"有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外之致"。

颈联"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暗合《诗经》"蒹葭苍苍"意境,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指出:"十字写尽物候变迁,白青相映处,正见露之精神。"尾联升华至济世之怀,方东树《昭昧詹言》叹赏:"晞阳洒惠,非止咏物,实乃曲江公相业襟抱之写照,较之'草木有本心'更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