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蒋冽,唐代诗人,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登进士第,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为官清正。其弟蒋涣亦有文名,兄弟二人并称“二蒋”,以诗著称于世。蒋冽诗作风格清雅,多写景抒情之作,《全唐诗》收录其诗七首,现存作品包括《南溪别业》《经埋轮地》等。
开元二十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飘香,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满地香雪奔赴杏园探花宴。蒋冽身着青袍,腰间银鱼袋随步伐轻晃,这是朝廷新赐的殊荣。《唐才子传》载其"风仪俊朗,谈吐清雅",此刻正与同年们吟诵着《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此诗恰是唐代进士宴上必歌的《鹿鸣》之章。
吏部铨选当日,蒋冽呈递的《对舍嫡孙立庶子判》展露非凡才识。面对"淄青节度使请立庶子袭爵"的模拟案例,他援引《唐律疏议》"立嫡违法者徒一年"的条文,以骈俪文写下:"苟违大宗之义,是开争长之端",判词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五二一。考官韦陟在《通典·选举典》的批注中特别提及此判"析理明畅,深得刑名之要"。
及第后授官过程,《登科记考》卷八记载颇详:"蒋冽以乙第授洛阳尉,正九品下"。其赴任时携带的告身文书,格式当如敦煌出土的《天宝年间选格》所载:"准开元二十五年令,进士甲第授从八品上,乙第正九品上"。诗人储光羲在《贻丁主簿仙芝别》中描述的"逦迤洛阳道,秋霖带客旌",或许正是蒋冽当年赴任所见景致。
在洛阳任上,蒋冽处理过一桩涉及胡商的诉讼案。据《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曾下诏"约束蕃客交易",蒋冽所作判词现存残篇:"蕃胡慕义,当遵阙里之风",体现唐王朝"华夷有序"的治理理念。其同僚孙逖在《授蒋冽等监察御史制》中称赞他"操履贞固,器怀温敏",这种评价与《新唐书·选举志》强调的"身言书判"选官标准高度吻合。
贞元年间,蒋冽以清正刚直闻于朝野,擢为吏部侍郎,典选事。时人谓其"铨综明审,品藻精核"(《唐会要·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持衡甚公。
每岁春,选人集于京师,蒋冽必"先察其行能,次考其书判"(《通典·选举三》),尝于堂前置屏风,亲录选人历任、才行于其上,谓之"南曹故事"。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冽在吏部,杜绝请托,虽亲故无私授。有选人持金帛夜谒,冽怒曰:'吾门岂市道乎?'立命吏逐之。"其清介若此,朝野肃然。
时值藩镇势炽,节帅多私辟僚属。蒋冽奏请"诸道所奏请判官,须历两任以上,方得奏改"(《旧唐书·职官志》),制其滥授。又创"循资格"之法,《新唐书·选举志》称其"以停年课资为准则,虽未尽得英杰,而庸鄙者不得进",一时选法井然。
然其刚正亦招忌恨。贞元末,有宰相欲以亲党超授官秩,蒋冽执奏:"今圣朝以才行取士,岂得以私害公?"(《唐摭言·恚恨》)竟不署敕。未几出为陕虢观察使,时论惜之。柳宗元在《送蒋涣序》中赞曰:"侍郎以方严莅职,以文雅饰吏,铨管之重,时无与二。"
及卒,德宗叹曰:"冽典选数载,门无私谒,可谓慎守其职矣。"《文苑英华》收其判词十余篇,皆"析理精微,引据赅博",足见当年衡鉴之精审。史家论唐代选政,每以蒋冽与刘晏、陆贽并称,谓"贞元吏治,斯人维纲"(《全唐文纪事·铨选》),非虚誉也。
贞元年间,长安城的紫宸殿前常有一位清癯老者踏着晨曦而来,其步履沉稳如终南松柏,此人正是以"明练法律"著称的蒋冽。《新唐书·百官志》载其"迁尚书左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时值德宗锐意中兴,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终在古稀之年步入权力中枢。
尚书省廊柱间的夕照记录着他履职的严谨。据《唐会要·尚书省》所述,左丞需"总领纲纪",蒋冽每日"受成事而考核焉",对六部文书"分而视之,合而议之"。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中曾赞此职"佐天子以平天下",蒋冽尤擅处理刑名案件,《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他"详练章程,每奏谳疑狱,必参酌古今",其判词往往被门下省引为范例。
在参与中枢议政时,蒋冽展现出独特的政治智慧。贞元八年(792年)朝廷议漕运改革,《旧唐书·食货志》记其建言:"请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这一分段运输之策后被陆贽纳入《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他更以八旬高龄参与《贞元定格后敕》的编纂,《唐律疏议·名例》中保留其"律令格式,政之堤防"的著名论断。
暮年的蒋冽仍保持着"坐曹至夜分"的习惯。权德舆在《祭蒋左丞文》中追忆其"持衡处剧,如玉在渊"的风范,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亦提及蒋冽主持吏部铨选时"进退人物,各当其才"的佳话。直至永贞元年(805年)以九十高龄致仕,这位"掌驳正启奏"的左丞(《通典·职官四》),终以"清慎始终"的形象定格在大唐中枢的集体记忆里。
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文坛上,蒋氏兄弟的身影如双星辉映。《新唐书·艺文志》载:"蒋冽与弟涣,以文翰显,时号'二蒋'。"这对来自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兄弟,凭借出众的才学在盛唐文化星空留下璀璨印记。唐代笔记《大唐新语》特别记载:"蒋氏兄弟俱有俊才,每属文,人争传诵",可见其作品在当时文人圈中的影响力。
蒋冽的仕途轨迹在史册中留有清晰墨痕。《全唐文》收录其《荐福寺钟铭》,字句间可见六朝骈俪遗风与唐人气象的结合,所谓"金绳界道,宝铎含风"之句,正是其"文采典丽"(《义兴县志》评语)的明证。其弟蒋涣同样才华横溢,《唐才子传》称其"诗格清越,有鲍谢遗韵",今存《途次维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诗中"隔城寒雁早横秋"之句,犹见其炼字功力。
兄弟二人的文学活动在唐代宗时期达到高峰。据《册府元龟》记载,大历年间"二蒋"与卢纶、吉中孚等文人交游唱和,位列"大历十才子"外围群体。时人韦皋在《上巳日陪刘相公会宴》诗中曾以"二蒋如琼枝"相誉,这个比喻被《唐音癸签》转引,成为后世评价这对兄弟的经典意象。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蒋涣《登栖霞寺塔》与蒋冽《经埋轮地》二诗,主题皆涉及仕途感悟,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点评此为"兄弟宦游,心声相映"。
在科举史上,蒋氏兄弟更创造了"兄弟连镳"的佳话。《唐摭言》详细记载了蒋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而蒋涣紧随其后于天宝初年及第的盛事。这种"一门双进士"的荣耀,令当时担任考功郎中的席豫赞叹"义兴蒋氏,文脉双秀",此语后被收录于《江南通志·选举志》。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强调:"唐世兄弟能诗者众,若蒋氏昆季之并擅风骚,尤为难得。"
随着时光流转,虽然"二蒋"多数作品已散佚,但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仍辑得蒋冽诗七首、蒋涣诗五首。清人编撰的《全唐诗》收录时特别注明:"冽诗如清泉漱玉,涣作似幽涧鸣琴",这个评价或许正揭示了这对文学兄弟同源而异流的艺术特质。直至今日,在宜兴周王庙的碑廊中,仍保存着记载蒋氏兄弟事迹的元代碑刻,那些被岁月磨洗的文字,仍在诉说着盛唐文坛这段"双璧生辉"的佳话。
溪水潺湲处,蒋冽一袭素袍倚杖而立。天宝年间的阳光透过新柳,在青苔石径上投下细碎金斑,这位曾官至礼部侍郎的文人,此刻正将朝笏换作钓竿。《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七载其《南溪别业》诗云:"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四联八句间,盛唐隐逸之风扑面而来。
蒋冽解下幞头,任山风拂乱鬓发。据《全唐诗》考,其兄蒋涣亦工诗文,兄弟二人皆以"清慎"著称。安史之乱前的这段承平岁月里,蒋冽在终南山麓营建别业,绝非陶渊明式的困顿归隐。《旧唐书》载其"性恬淡,好林泉",这方占地不过亩余的草堂,檐角挂着铜铃,窗棂糊着溪纱,恰是《南溪别业》中"竹径有时迎客扫,柴门无事日常关"的真实注脚。
暮春时节,蒋冽常踏着晨露巡视药圃。《新唐书·艺文志》录其著述有《蒋冽集》二十卷,今虽散佚,然从残存诗作可见其精研药理的痕迹。南溪畔的野菊、石斛,经他手指点拨,皆成"闲来采药行山径"的雅趣。邻叟时见这位前朝官员俯身溪岸,以绢帕汲水擦拭车前草叶上的浮尘,恍若葛洪《抱朴子》中所载的采药仙人。
最是月夜动人。蒋冽在竹坞深处设石案一张,取越窑青瓷盛新酿的松醪酒。《唐才子传》称其"每风清月朗,携琴独酌",此刻《南溪别业》末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的意境便活现眼前。溪水将月光揉碎成万千银鳞,远处长安城的宵鼓隐约可闻,而诗人只管就着流泉声,在薛涛笺上记下"雨过沙虚汀草绿,风来水面荻花寒"的天然句法。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曲。当叛军铁骑逼近长安时,蒋冽的南溪别业仍飘着煎茶的轻烟。《唐音癸签》卷九载其晚年"屏居林下,萧然物外",那些描写"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的诗行,终成盛唐田园诗的最后一抹余晖。溪水依旧绕阶而过,只是水纹里再映不出那个从容赋诗的身影。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野花零落如碎锦。蒋冽勒马于土垣残垒之间,但见汉砖唐草交错于荒烟蔓草,当年张纲埋轮处,唯余一截断碑斜插黄土。《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载其驻足良久,忽吟出"汉家张御史,埋轮都城隈"之句,声如裂帛。
天宝年间的朝堂,早非开元盛世光景。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时值奸相"蔽欺天子耳目,诛逐贵臣",而蒋冽身为监察御史,亲见"台谏空悬,言路壅塞"之状。其《经埋轮地》中"当朝有直道,时下无缄口"之叹,正与《资治通鉴》天宝八载所记"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的史实暗合。诗人以东汉张纲埋轮洛阳都亭、誓劾梁冀之典,刺当下御史台"畏缩如辕下驹"的丑态。
诗中"荆棘生故地,风尘暗南国"二句,实有双关之妙。《唐会要》卷六十二载,彼时岭南五府经略使彭杲"坐赃巨万",而御史大夫宋浑"阿附林甫,置之不问"。蒋冽巡察归来,亲见"贪吏如蝗,民有菜色",却只能将愤懑化入诗行。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特别指出此诗"借汉事砭唐弊,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残阳染红断碑时,诗人掷笔于地。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记载,蒋冽次日便将此诗题于御史台粉壁,墨迹淋漓处犹见斑驳泪痕。千年后我们重读"谁言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结句,仍能触摸到那个春天,一个监察官在盛世阴影下的铮铮铁骨与灼灼痛心。
暮春的曲江池畔,柳絮沾衣时节,蒋冽的《古意》被长安教坊的乐工谱入新声。这位开元二十二年登第的诗人,此刻正经历着唐代文人最典型的命运轨迹——其生平事迹虽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仅存"蒋冽,开元时人"六字注脚,却在《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留下七首诗的永恒回响。
检视《全唐诗》收录情况,蒋冽诗作呈现出鲜明的盛唐气象。其中《台中书怀》" 持宪当休明,饬躬免颠沛"之句,与《唐才子传》记载其"历侍御史"的仕宦经历互为印证。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特别标注此诗"得讽喻之体",可见其创作深受儒家诗教传统影响。而《经埋轮地》"汉家张御史,晋国绿珠楼"的用典,则展现出《文苑英华》所推崇的"典丽宏赡"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山行见鹊巢》一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记载:"蒋冽此作,当时传诵。"诗中"鹊巢性本高,更在西山木"的意象,与敦煌残卷P.2567收录的盛唐民间诗歌选本高度吻合,证实其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广度。清编《全唐诗》将此诗与《古意》《南溪别业》等并列,恰如《郡斋读书志》所言"存世虽寡,皆堪咏叹"。
考其诗作流传之由,北宋《崇文总目》著录有《蒋冽集》一卷,然至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已不见载。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慨叹:"唐诸名家,散佚多矣,如冽者,得存麟爪,亦幸也。"今观其《巫山之阳》"巫山凌太清,岧峣类削成"之句,确如《唐诗品汇》评"气骨遒劲,直追陈子昂"。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蒋冽七首诗悉数收入"羽翼"类,与王昌龄、李颀同列。其中《夜飞鹊》"北林夜方久,南月影频移"的月夜描写,与日本遣唐使带回的《翰林学士集》残卷中的盛唐联句风格如出一辙,这或许正是其诗能穿越时空阻隔的秘密——正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言:"片玉碎金,皆足见时代精气。"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